貴州民族報訊(胡登旭) 連日來,六盤水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隊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牛場苗族彝族鄉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當地獨特深厚的地域傳統文化,助推文化振興。
牛場民族鄉文化底蘊深厚,實踐隊首先走進苗族村落,了解苗族傳統紡織工藝。實踐隊了解到,一整套純手工苗族服裝需要耗時兩個月能完成,由于工序繁雜,耗時長,經濟效益低,被很多人放棄;紡紗織布等工序有需要十足的耐心與技巧,現在的人們很難靜下心來,當代年輕人會此類傳統工藝的少之又少。據苗族老人阿媽回憶,她已經患有腰間盤突出八年之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長時間坐著紡織。耗時多,效益低,損健康等等,都會造成傳統工藝流失??吹竭€有年輕人對紡織、蠟染等手工藝還感興趣,阿媽的內心甚是激動。
實踐隊來到窗子洞,了解解放戰爭時期留下來的紅色文化。窗子洞不光是一個險要天然洞穴,還是一個歷經百余年精心構筑,內部具備擋墻工事、糧倉及住房的軍事要塞,是解放解放時期的重要軍事基地。
走進烈士陵園,實踐隊瞻仰當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了解龍橋烈士陵園背后的革命故事。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實踐隊緬懷了在牛場民族鄉懸崖峭壁上犧牲的8位烈士。那個年代,很多戰士都年齡很小,都是班長副班長帶領戰士義無反顧沖鋒在前。
“安居”碉樓是抗日戰爭勝利遺留的產物,是目前六盤水市唯一一座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性建筑物。由于以往常有人進去參觀,造成文物破壞,現已用鐵鎖鎖上,由專人管理。據相關人士介紹,此碉樓有一個地下水庫,專用于懲罰罪人。
民主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英雄安健是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參贊,也是最早一批同盟會成員,病死于云南,他對反帝反封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實踐隊參觀了位于黔中村下官寨村民組的安健故居。安健故居選址十分講究,是典型的坐北朝南,地形似太師椅子,宅院清幽,后來毀于戰火,舊址上如今是幾棟民居。
實踐隊走進尖巖村黃樹林山寨,這個村寨有105戶,有103個大學生,幾乎每家一個大學生。當地百姓都說,家里寧愿吃得差一點、住得差一點也要省錢供孩子上學。村里修建了一座“狀元亭”,還有百名大學生宣傳欄,每當家里孩子不愿上學時,思想墮落時,看看宣傳欄,到“狀元亭”坐著吹吹風,又有了學習的動力。
了解傳統文化之后,實踐隊來到牛場民族鄉華康社區,這里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實踐隊員進入社區走訪,小區環境優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黨百年習近平主席講話”等掛在文化宣傳欄,每逢節日,社區都會組織大家一起過節,包粽子、吃月餅、貼春聯……社區內設有試點課堂、公益課堂,周末的時候孩子們就在里面學習,有人看管,也有人教他們學習。搬遷至此的百姓能夠過得安穩,生活、娛樂、孩子的教育各方面都有保障,體現鄉村振興工作的良好進展。
經過幾天的實地了解,實踐隊發現牛場民族鄉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但是,現在了解紅色革命文化的人少了,會傳統手工藝的年輕人也少了,這就需要鄉政府開展全面統籌工作,要將當地的特色文化傳承下去,實現文化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要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大力挖掘文化價值,提高百姓的文化自信。如何認識腳下這片土地,怎樣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才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