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潤澤三晉,造福一方。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三晉兒女的母親河。讓汾河“一泓清水入黃河”是山西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的核心任務,從“有河無水、有水皆污”,到如今水草豐美、水質清澈,汾河,作為山西最大的河流,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為山西汾河太原晉陽橋段。錢龍 攝
太原,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日益改善的自然生態環境贏得了“綠城”的美譽。在這座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中,汾河的作用不可或缺。
汾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它的健康與豐美直接關系到太原乃至整個流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汾河發源于寧武縣東寨鎮管涔山脈,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靈感之河。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汾河曾面臨著嚴重的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過度的開發利用、不合理的排放和缺乏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使得汾河水環境質量一度下降,生態系統受損。
在產業和生態倒逼下,太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采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治污疏浚、修復生態,在持續治理之下,汾河流域太原段的生態功能和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營造出“山環水抱、岸綠水清、景致協調、人水相親”的美麗環境。如今,汾河景區綠地面積約8.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約11.5平方公里,蓄水總量約3000萬立方米,水質常年穩定在地表III類標準以上,白鷺、斑嘴鴨等百余種鳥類擇地而棲,昔日大河風光重現眼前。
圖為山西汾河太原晉陽橋段夜景。錢龍 攝
除生態治理之外,太原還在汾河太原段兩岸建造起一系列人文景觀。幾百年前,明代詩人張頤用“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來贊美汾河,如今的汾河景區將汾河晚渡、雙塔凌霄、西山疊翠等“古晉陽八景”重新塑造,以此來追憶汾水往昔,品味三晉風采。去年10月,以金末元初太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為核心要素進行創意設計的汾河景區四期景點雁丘園開園,其園區規劃集聚歷史與時代交融的人文情懷,各種景觀要素有機組合,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如畫風景。
圖為臨汾汾河文化生態景區夜景。錢龍 攝
臨汾汾河文化生態景區坐落于汾水之濱,全長17公里,水域面積389萬平方米,陸地面積671萬平方米,綠化面積400萬平方米。在這里,一路一風景,一步一陶然,大小景點星羅棋布,形成了“一河五湖十園十八景”的布局。兩千多年前,古人寫下“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的詩句來贊美汾河,如今,詩句中描繪出場景在臨汾汾河文化生態景區成為現實。
在璀璨耀眼的光影下,位于汾河岸邊的萱樓流光溢彩、金碧輝煌,與泛著微波的汾河相映成趣。“該怎么描述?波光粼粼、古典華美?只有親眼見到才能明白,這是一種用語言都描述不了的美。”網絡博主“@開水族館的生物男”說。在“@學霸課長”的無人機鏡頭下,景區的彩虹橋橫跨汾河而立,時代特色顯著的中式建筑宛如名家筆下的琉璃畫卷。
圖為臨汾汾河文化生態景區萱樓。@韓如柒 攝
近年來,為更好地打造“城市會客廳”,臨汾圍繞汾河持續開展汾河治理修復,拆除違章建筑40萬平方米,建設濱河公路;治理面積10.6平方公里,治理長度17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上升16個百分點,達到42%,加快實現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目標,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
汾河文化生態景區的建設,有力地拉動了兩岸生態帶、文化帶、經濟帶、城鎮帶、產業帶的建設。景區的發展,對于提升臨汾市的城市品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景區的發展思路,正是臨汾市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體現。
作為山西的母親河,汾河流淌千年,見證了無數歷史的變遷,也孕育出了燦若繁星的三晉文明。一水中分、萬物并秀,今日之汾河依然美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