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作者 | 鄭渝川
個人化的旅行,這種行為的開端肯定無從追溯。而旅游,或者說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是近代的產物。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旅游研究專家馬克·布瓦耶在其所著的《西方旅游史:16-21世紀》書中指出,18世紀的英國人推動了旅游業的出現。英國人當時在各個領域都是先行者,是蒸汽機、紡織機、匯率穩定的英鎊的發明者。到了19世紀,鐵路的大規模鋪設更是便利了旅行者踏足之前很難到訪的旅游目的地。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英國人并不像后來留給世人印象那般保守,反而非常熱衷溫泉浴療、海濱度假、冰川探險,探索鄉村和莊園古堡。英國人還發掘了適合不同季節的旅游景點:冬天到法國南部的尼斯、耶爾、戛納等溫暖地區度假,夏天則去巴斯、斯帕泡溫泉,到布萊頓、奧斯坦德等海濱城市做海水浴,到采爾馬特、霞慕尼等高山避暑。
《西方旅游史:16-21世紀》書中在談到19世紀歐洲人掀起的旅游高峰時就指出,當時的英國人、法國人等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們,都熱衷造訪異國,來實現異國情調的觀察。事實上,當時的著名作家如夏多布里昂、拜倫、雪萊、歌德、普希金均是旅游愛好者,也在各自的旅游日記里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新古典主義文化風尚彌漫于19世紀初期。當時的人們造訪還沒有統一的意大利,追尋古羅馬文明的榮光。有些游客對于阿爾卑斯山感到興奮,對波河平原也有濃烈的興趣。而另一些游客則喜歡從米蘭到都靈,再到佛羅倫薩、羅馬等地,造訪的旅游地全是城市。文學巨匠司湯達,以及夏多布里昂、拉馬丁等人都在意大利長期旅居。作家們發掘意大利等國的異國特質,尤其是刻意尋找意大利與古羅馬的文化淵源。除了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地,還有法國的普羅旺斯也都頻繁地迎來了異國游客。
瑞士是當時的另一個旅游勝地。盧梭就曾長期旅居瑞士。瑞士與意大利既有相似點,也就是對阿爾卑斯山山景的分享,但文化上的異質性很大。瑞士似乎能夠給當時的異國游客,以及往后至今的亞洲、美洲游客帶來療愈內心的寧靜。日內瓦湖甚至成為了文學朝圣地。“這些阿爾卑斯山麓邊的湖泊是任性的、變幻莫測的,它們向浪漫主義者提供強烈的激情……滿足了盧梭主義者的那種敏感情緒,使人產生崇高的感受;它們還能使人感受到‘別處’和‘往昔’,因為老城鎮的居民偏愛祖先神秘的田園古風”。
事實上,今天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很多國家的游客,造訪類似于意大利、瑞士風景地的內心理由,與19世紀時的先輩有著驚人的一致。
《西方旅游史:16-21世紀》書中指出,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許多旅游指南叢書。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旅游指南對于游客滿足出行心愿會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引作用。而旅游指南叢書事實上發揮著后來的專業旅行社的部分作用。通過其指引,大量的異國游客不惜千里迢迢造訪溫泉浴、海水浴以及冬天氣候溫暖的風景地,這些旅游目的地的旅社經營者紛紛宣稱溫泉浴、海水浴、陽光浴可以治療肺結核在內的各種頑疾。雖然,這種典型的虛假、夸大宣傳在后來被揭露,但人們也發現,浴療確實有益于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并極大地改善人的精神狀態。
書中不無趣味地談到了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地掀起的攀登勃朗峰的熱潮。勃朗峰是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海拔4810.90米,位于法國和意大利邊境。勃朗峰曾經長期是旅行者、探險家望而生畏的高峰,山區居民甚至認為那是神靈的化身,山里還有惡龍出沒,十分敬畏。而在16-18世紀,漸漸出現了勃朗峰攀登的嘗試。
到了19世紀,英國人開始成為攀爬勃朗峰的主力軍(后來,美國登山者也加入其中),并因此發展出勃朗峰周邊的登山產業。攀爬勃朗峰逐漸成為上層社會成員證明自我的體育、旅游活動方式。阿爾卑斯山及其周邊的冰川、高山還催生出許多冰雪運動項目,并在后來進入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有意思的是,在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進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以后,城市生活的乏味也催生出對于鄉間居住、休假的追捧。《西方旅游史:16-21世紀》書中指出,近代以后,城市人的幸福觀、自然觀、生存焦慮以及對于死亡的觀念,使得人們在經濟條件允許時,爭相在城市周邊購買鄉村住宅。而這很大程度上改觀了巴黎等歐洲城市周邊農村面貌——這些農村不僅要繼續保障巴黎等城市的蔬菜、水果、鮮花等農產品供應,而且還要為城市人療愈內心提供空間。鄉村游自此成為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許多畫家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了創作技法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