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國新辦舉行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情況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財政部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1年12月,財政部提前下達地方2022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1.46萬億元。截至2022年3月末,各省份基本都已組織開展了提前下達額度的發行工作,累計發行約1.25萬億元,占提前下達額度的86%,比去年發行額增加了1.23萬億元,其中,11個省(市)已全部完成了提前下達額度的發行工作。各地高度重視專項債券項目儲備,分兩批共儲備了7.1萬個項目,目前正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要求,抓緊將新增限額對應到符合條件的項目上。
今年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工作起步早、動作快,進度明顯快于往年。同時,今年實施更大規模退稅減稅政策,考慮到會給地方財政帶來一定的減收,中央財政在正常轉移支付保持較高增幅的基礎上,安排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轉移支付,比較大的是企業留抵退稅政策落實。
分配額度遵循四個原則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今年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新增地方政府債券規模3.65萬億元,用于項目建設的額度,已全部下達地方。中央財政下達省和省往市縣分配主要遵循四個原則。
第一,充分考慮各地區財力和債務風險水平。向財政實力強、債務風險低的省份傾斜,控制高風險地區新增限額規模,避免高風險地區風險累積。從中央分配到各省主要是根據財力和風險指標做分配。同時,要求地方要向債務風險較低的市縣傾斜,省往下分的時候實際遵循同樣的原則,在嚴格落實風險防范措施的前提下,綜合考慮高風險地區債務風險等情況合理安排額度,督促高風險地區穩妥降低風險水平。
第二,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對成熟和重點項目多的地區予以傾斜,重點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重大項目以及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要求地方適當提高專項債券資金使用的集中度,額度要向中央和省級重點項目多的省市級傾斜,堅決不“撒胡椒面”,不能過小、過散,要提高資金集中度。
第三,充分體現“獎罰分明”,對違反財經紀律和資金使用進度慢的地區扣減額度,對管理好、使用快的地區予以適當獎勵。2021年,國務院通報了一些地方把專項債等財政資金用于債務風險水平比較高的省市樓堂館所建設等,對通報地區,相應扣減了專項債券額度。
第四,嚴格落實專項債券負面清單管理,明確專項債券資金不得支持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非公益性資本項目支出。目前已經制定下發了全國和高風險地區兩類負面清單,明確不得用于負面清單所列的投向領域項目。
繼續用于9大領域 合理擴大范圍
財政部預算司負責人、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宋其超介紹,2022年專項債券繼續重點用于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大領域。
2022年財政部合理擴大了專項債券使用范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大惠民生、解民憂等領域投資。近期,組織各地補報了一批2022年專項債券項目,指導地方將城市管網建設、水利等重點領域項目作為補報重點。二是支持增后勁、上水平項目建設。主要是圍繞新基建等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將具有公益性且有一定收益的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作為支持重點。三是推動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建設。要求各地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好農業農村領域項目儲備,將糧食倉儲物流設施作為專項債券支持重點,支持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想盡一切辦法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疫情對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會不會產生影響?財政部國庫司司長王小龍說,近期各地疫情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各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做好疫情的防控常態化的同時,克服困難,加快基礎設施項目的開工建設。今年已發行專項債券資金支持的項目,初步統計開工率已經達到75%,這個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在加快地方債發行方面,王小龍也提到相關舉措。結合疫情形勢,財政部繼續做好地方債發行代操作。因為疫情問題,許多地方不能出差發債,財政部接受地方委托代辦發債操作,為做好這項工作,專門組建一個小組,確保地方發債工作不受疫情影響,更好發揮地方債在擴大投資、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等方面的作用。
“雖然會有一些影響,但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影響降到最低。”許宏才補充說,財政部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盡可能減少或者減輕疫情的影響。
允許地方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債券資金用途
實施過程中確實有一些專項債項目因種種原因難以繼續執行,如果還按照原來確定的項目去做,很容易造成資金的浪費和閑置,影響專項債券發揮使用效益。財政部專門印發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途調整操作指引》,支持地方政府按照指引去操作,允許地方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債券資金用途。
一是觸發條件。并不是說可以隨意調整。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生重大變化,確無專項債券資金需求或者需求少于預期,項目竣工后專項債券資金發生結余,以及專項債券違規使用按要求需要整改等情形,允許調整專項債券用途。
二是調整原則。調整安排的項目必須具備發行使用條件,優先支持已明確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優先選擇與原項目同類型同領域的項目。嚴禁用于置換存量債務,嚴禁用于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非公益性資本支出以及經常性支出等。
三是工作程序。除了項目程序要履行之外,涉及到預算程序要調整的,也要履行預算調整、預算調劑等相關程序。地方各級財政部門組織梳理本級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實施情況,確需調整用途的要經同級人民政府同意后,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再安排調整,根據實際情況履行預算調整和預算調劑等程序。
從近年情況看,《指引》賦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權,規定了觸發條件,有相應違規懲戒措施,能夠有效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加強管理 避免資金的閑置和挪用
“一方面要快,另一方面快了之后還不能出現問題。”許宏才說,“今年專項債券發行進度加快了,如果使用管理跟不上,就容易造成資金閑置和低效。”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財政部持續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
一是嚴格項目審核把關。對于投向領域以及項目合規性、成熟度、融資收益是否平衡等加強審核把關,區分輕重緩急,優先支持在建項目、已經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項目,堅決防止出現“未批先建”“邊建邊批”等違規行為。
二是全面推廣穿透式監測。預計今年7月底能夠實現穿透式監測全覆蓋,主要是通過信息化手段,穿透了解項目單位建設運營情況,重點掌握債務資金從國庫撥付到項目單位以后的情況,及時掌握專項債券資金使用、項目建設進度、運營管理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夯實專項債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礎。
三是實施支出進度通報預警制度。從今年1月起,財政部每月將各地專項債券的發行、撥付、支出進度通報省級財政部門,并對進度最慢的3個省份實施預警,要求地方采取措施,并明確在分配以后年度專項債券限額時與各地實際支出進度掛鉤。還要求省級財政部門對市縣也比照建立通報預警制度,層層壓實責任,防止債券資金閑置。
此外,財政部繼續落實好既有管理措施,比如繼續常態化組織財政部各地監管局開展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情況核查,推動實現專項債券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績效評價全覆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