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為促進戲曲創作,展示名劇名團,進一步推動戲曲繁榮發展,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聯合主辦的2021年全國地方戲曲北方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將于9月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舉行。我省報送阜新蒙古劇《烏銀其其格》、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參演。
此次全國地方戲曲北方會演還設有“名家傳戲”“青年人才大比武”單元,我省選派鞍山演藝集團杜曉玲與鐵嶺民間藝術團張春豐參加“青年人才大比武”,他們分別表演海城喇叭戲《墻頭記》、拉場戲《審舅舅》。另外,選派瓦房店遼劇團邢彥秀、姚春令師徒參加“名家傳戲”,表演《加林與巧珍》“斷情”一折。
海城喇叭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流行于我省鞍山、海城、營口、遼陽一帶,是遼寧獨有的劇種,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城喇叭戲具有表演夸張詼諧、曲調歡快優美、唱腔高亢熱烈、形式載歌載舞的藝術特點。傳統戲《王婆罵雞》《墻頭記》《打棗》常在鞍山、海城地區上演。近年來,鞍山演藝集團新創海城喇叭戲大型劇目有《蹺中情》《孝順媳婦》《杜鵑花開》,原創小戲有《夕陽有愛》《四女拜壽》等。
大型新編海城喇叭戲《杜鵑花開》以鞍山優秀基層黨員干部劉娟的先進事跡為主線,選取了劉娟建設創業街、照顧孤寡老人、救助患病兒童、開展社區便民服務等幾個片段,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感人的情節,體現基層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鞍山演藝集團編劇李明輝接受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對于海城喇叭戲的劇種建設,我們將力爭在保持藝術特色的基礎上,讓海城喇叭戲能夠演繹多種題材的劇目,從人物塑造、唱腔設計等方面繼續豐富發展。如何在每一次創作中為劇種建設提供寶貴經驗,是戲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現在,我們正在策劃創排根據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中的《珍珠衫》故事改編而成的海城喇叭戲《玉佩緣》,計劃今年完成劇本創作,還有一部反映海城牛莊歷史的大型海城喇叭戲也在醞釀中。”
阜新蒙古劇《烏銀其其格》由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文體旅游服務中心組織排演,是一部講述民間傳說的傳統戲。阜新蒙古劇是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市級非遺保護項目。阜新蒙古劇是在阜新蒙古貞短調民歌基礎上產生的,音樂以流行于阜新地區的東蒙短調民歌曲牌為主,融合了書曲、好來寶和民間樂曲。阜新蒙古劇是體現蒙古族歌舞、曲藝綜合藝術的地方戲。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阜新蒙古劇成為我國第九個少數民族劇種。中國戲曲志編委會認定阜新蒙古劇是我國新興的少數民族劇種,將其寫進了《中國戲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