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文化底蘊深厚,山水資源富集。
旅游扶貧模式兩度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減貧案例,恩施市、利川市創建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5A級景區達3家、4A級景區達19家……
過去5年,恩施旅游產業寫就靚麗“成績單”。
在新思想、新目標、新藍圖的指引下,今后5年,我州牢固樹立發展大旅游的鮮明導向,把恩施建設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方興未艾,旅游產業向縱深發展
初冬時節,巴東綠蔥坡一片繁忙。10天后,第八屆全國大眾冰雪季恩施州會場活動即將舉行,各項籌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這場冰雪運動包括單板滑雪平行回轉、高山滑雪回轉競賽項目,雪上龍舟、雪地接力等趣味項目,巴東冰雪旅游座談會、“恩施綠蔥坡滑雪場”杯攝影大賽、雪地電音節等冰雪嘉年華系列活動。
冰雪運動逐漸走進恩施人的視野,走向大眾生活。與此同時,巴東綠蔥坡的交通、民宿、餐飲、文化、商業等行業逐漸被帶動。“每年最少10萬人到綠蔥坡開展冰雪運動,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業內人士稱。
這是恩施“體旅融合”的縮影。與此同時,文旅融合、農旅融合,“旅游+”“+旅游”的新業態正在興起,旅游方興未艾。
現代旅游業市場容量大、投資潛力大,是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綜合性產業。據國家有關權威部門測算,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和部門超過110個,旅游消費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零售業的貢獻率超過40%。
文旅融合,擦亮恩施旅游金字招牌
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巴東神龍溪3個5A級景區,成為全州生態旅游的龍頭。全州還建成了19個4A級景區。
宣恩把縣城當作景區建,建成4A級景區“仙山貢水”,不斷吸引著游客前去觀光旅游。與此同時,當地以文化為魂,讓旅游更有魅力。
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經濟”“品牌經濟”,只有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界和格局,提升旅游規劃、策劃水平,注重塑造特色品牌,才能擦亮恩施旅游金字招牌。
只有以“永遠建不完的迪士尼”思維,滾動開發新項目和對現有項目改造提升,始終保持旅游產品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才能提高游客量和重游率。
州第八次黨代會強調,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強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和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持續打造女兒會、龍船調、黃四姐、纖夫節等特色文化品牌,實現縣(市)“四館三場兩中心”全覆蓋。
加快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恩施段)、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推動“萬里茶道”鶴峰段申遺。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創意園區。辦好州十運會,支持各縣市舉辦品牌賽事,推動文化與體育、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
未雨綢繆,建設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州第八次黨代會站在更高的新起點上,把握新機遇,謀劃新發展,實現新跨越,這是全州各族兒女的共同心聲。
5年后的恩施州,將是什么樣子?取得怎樣的成績?問題起于當下,答案則在未來。
發展大生態,盤活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資源。
未來5年,按照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要求,我州高效利用旅游資源,提檔升級核心景區,創新豐富旅游業態,完善延伸產業鏈條,內暢外聯旅游交通,建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恩施大峽谷、騰龍洞、神農溪、坪壩營、獅子關、地心谷、屏山峽谷等核心景區向精品提升,力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旅游品牌。
推動恩施市加快建成特色型區域中心城市,支持利川市建設“中國涼爽之城”、建始縣建設“康養金地”、巴東縣建設“長江邊上最美縣城”、宣恩縣建設“仙山貢水”、咸豐縣建設“文化旅游名城”、來鳳縣建設“跨省經濟協作示范區”、鶴峰縣建設“養生福地”。
優化旅游產品供給,提高景區質量等級,提升旅游特色餐飲質量,建設特色美食街區,布局各類恩施名小吃和特色餐飲。加強旅游商品開發,形成了一批附加值大、知名度高、地域特色強的旅游商品品牌。
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挖掘、轉化力度,在核心景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形成了吸引力強的文化符號和文化IP。做實全域旅游大數據平臺,同時,每年舉辦恩施土家女兒會、纖夫文化旅游節、宣恩龍舟賽等節會賽事,不斷做大恩施旅游“朋友圈”。
加快發展智慧旅游,推進“一部手機游恩施”從“可用”變為“好用”,打造“一鍵訂單、一碼通行、一鍵投訴”的智慧旅游系統,深入研究流量經濟、平臺經濟,借力新媒體、新手段,用話題營銷、創意營銷等方式,不斷形成恩施旅游一個個新的引爆點,讓恩施旅游“自帶流量”。
藍圖已經繪就,恩施旅游,正站上一個更高更新的起點!發展大旅游,恩施前景可期。
記者手記
恩施旅游,盛名在外。許多家庭旅游支出增加,旅游漸成趨勢。
“十三五”以來,恩施州充分發揮文化、山水等優勢,不斷推動我州文化旅游向縱深發展,讓更多人吃上旅游飯,推動生態旅游業大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全州只有用實干成就夢想,用汗水澆灌希望,不斷發展大旅游,盤活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資源,把恩施建設成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