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新出路在哪里?環境美是為了什么?近年來,新野縣上港鄉堅持“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工作理念,并促使全鄉打開一個“突破口”,打造一批新的鄉村游景點,“三力”齊發,讓鄉村更宜居、更宜業、更宜游,提升鄉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出真力:全鄉聯動一盤棋。在上一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廣泛探索全鄉鄉村游景點規劃。新一屆黨委政府組建以來,繼續規范并實施部分自然和人文小景點。全鄉上下一盤棋,著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新景觀。在湍河、白河交匯處,計劃并逐步實施“兩河口風光”,植樹植綠,泛舟河上,一片河景盡收眼底。春有桃花、夏有荷葉、秋季瓜菜,冬賞蔥苗,配套農家樂,讓市民放假周末來此一游。同時,王白村的蒙古族風情文化、趙崗村的“百柳詩苑”、崗北村的“非遺黑陶藝”,足可以吸引游客。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錦塘湖風光、運糧河的綠色美景,可讓現代美與自然美相融在一起,成為新野縣的城市后花園。
出實力,優化環境補短板。優美的環境才能催生主要景點,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上港鄉借助西城區建設,打造出了適宜旅游的良好環境。雄偉的書院路白河大橋,寬闊的高鐵連接線,月季盛開的西濱河路,燈、綠、順暢的新城大道,將這里的道路串聯起來,方便了交通,方便了出行。為改善人居環境,全鄉16個村按照統一布置,瞄準“六清”標準,開展拆危拆阻,清理亂推亂放,拆除亂搭亂建,建設游園廣場,建設百姓大舞臺。在鄉村文明方面也竭盡全力,完善“村規民約”,實行民主管理,開展體育活動,活躍農村氛圍,開展文藝演出,為百姓送上精神食糧,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日益上升。為補齊短板,鄉村建起了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黨員、志愿者、公益崗、人大代表親自上,帶頭干,使鄉村美起來、亮起來、綠起來、活起來。
出新力,農旅融合顯特色。景點和線路都布置和整修好了,如何定位,鄉主要領導自有妙招:農旅融合,突出特色,推介上港。為此,他們深入挖掘地方傳統農俗文化,積極打造民俗風情小鄉。他們建起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了“黑陶藝展示館”,介紹和布展了鈔領先和鈔氏兄弟的手工工藝品和字畫,頗具特色。完善了“百柳詩苑”李青雕像,植柳種柳,使之成為柳樹林帶。在“洋蔥專業村”小五村,建起了休息點,公共服務設施較全。在趙崗300畝荷塘邊,設置垂釣位置,觀賞荷花,看“魚翔淺底”。開設沉浸式體驗項目,擊“威風鑼鼓”,采“葡萄鮮食”,觀“民俗表演”,看“農家風情展現”,可讓游客流連忘返。利用“抖音”、公眾號、新聞宣傳和工作展示,推介“洋蔥之鄉”“工業強鄉”的圖景,促使游客來上港鄉觀光旅游,共享農旅融合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