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電(馮雨釤)近年來,云南省著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瞄準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方向,深入推進“整治亂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質”旅游革命“三部曲”,推動旅游業全面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全省旅游環境日趨優化,產業體系更加完善。
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而云南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得益于云南省各級政府宏觀政策的利好和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全省鄉村旅游市場欣欣向榮。
綠水青山引客來 振興按下“快進鍵”
近兩年來,國內短途周邊游市場持續升溫,位于城市中心附近有良好區域客源市場的近郊鄉村迎來了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新契機。
玉溪市“七號田莊”的田園風光(7月19日攝)。新華網 馮雨釤 攝
2020年8月,通過流轉玉溪市紅塔區上牟溪沖村閑置土地打造的“七號田莊”農旅觀光綜合體開園,40余畝食用玫瑰、110畝荷花等構成的壯觀花海景觀,迅速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客流。游客到“七號田莊”徜徉花海、打卡拍照,吃荷花宴,體驗戶外燒烤、親子活動、戶外婚禮,購買蒲公英根、玫瑰糖、玫瑰鮮花餅等就地取材制作的伴手禮。
玉溪七號田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鈺婷介紹,周末、寒暑假等時間,農莊每天客流量最高能達到1萬多人,其運營也帶動了當地及周邊村民60余人就業。
普者黑風光(7月24日攝)。新華網 韓文萍 攝
在保山騰沖市界頭鎮,當地依托萬畝油菜花、萬壽菊花海舉辦各種賽事活動,帶動當地餐飲、客運、家庭旅館從業人員3000多人;依托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景區的開發,擁有秀美山水風光的仙人洞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從貧困村變為富裕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目前可達到4萬元……
綠水青山成為云嶺山鄉新發展的“金鑰匙”。
別樣古韻留鄉愁 文旅互促富鄉民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如今,不少鄉村已圍繞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挖掘內涵和實施保護方面邁出探索的步伐。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的可邑村,是彝族阿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樂”的發祥地之一。
紅河彌勒可邑小鎮“阿細跳月”非遺傳習點,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的村民們正在進行刺繡(7月23日攝)。新華網 馮雨釤 攝
在村內“阿細跳月”非遺傳習點,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的王曉燕每天熱情地為游客帶來“阿細跳月”現場表演,邀請游客一起學習舞步,教游客編棕葉帽、小螞蚱??梢匦℃偁I業以來,她和丈夫、公公都成為可邑小鎮演員組的成員,每天9點鐘到傳習館上班,有著穩定的收入。
依托獨特的民族文化,可邑小鎮計劃打造古村核心區、阿細部落民俗文化體驗區、螞蟻哨小鎮會客廳等區域,目前已帶動60余戶農民發展餐飲、民宿、民族手工藝制作等延伸產業,為當地村民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
紅河元陽阿者科村觀景臺的梯田風光(7月21日攝)。新華網 馮雨釤 攝
距離可邑小鎮兩百余公里外的元陽縣境內,有一座古老的哈尼古村落——阿者科,村民們居住的哈尼族的傳統民居“蘑菇房”構成了獨特的景觀。由于靠傳統方式耕種梯田經濟產值低,此前阿者科村的青壯年大多選擇外出務工,直到2019年之前這座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核心區的古村仍然是深度貧困村。
2018年,應當地政府邀請,中山大學旅游學院保繼剛教授團隊在深入調研后,編制了“阿者科計劃”,以村集體方式成立旅游公司,村民以村莊、梯田等文化景觀入股,鄉村旅游發展所得收入七成歸村民。
目前,鄉村旅游已帶動阿者科農家樂、餐館、客棧經營,旅游公司還組織了農事體驗、織染布藝體驗、野菜采摘、哈尼家訪等活動,豐富游客對鄉村旅游的體驗。
中山大學駐村研究生李慕芳介紹,該計劃通過將旅游利益分配方式和遺產保護細則綁定來激發村民內生保護動力,讓村民主導旅游發展以及哈尼族文化遺產的保護。
自計劃實施后,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到了村中,當起了導游,做起了農村電商;村民沒有再將“蘑菇房”改為鋼筋水泥房,梯田沒有一處拋荒,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2450元增加2020年的5147元。截至2021年7月,阿者科已實現總營收122.55萬元,總利潤74.96萬元,累計分紅4次,共計分紅47.1萬元,戶均分紅達5440元。
李慕芳表示,目前中山大學團隊正在撰寫相關方案,希望能推出切實可行且能做出新亮點的規劃,讓當地哈尼族文化遺產真正實現活態傳承。
因地制宜繪藍圖 謀劃長遠增后勁
近年來,云南省鄉村旅游點狀發展、以點帶面、精準扶貧、整體聯動的特征不斷凸顯。據統計,2016年至2019年,云南省鄉村旅游共接待旅游者9.24億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的39.3%;鄉村旅游收入7301.4億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3.7%;全省累計直接從業者56.17萬人、間接就業者192萬人,綜合帶動75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普洱景東太忠嘎仰豐收節捉鴨子比賽(2019年9月22日攝)。新華網發(李茜 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鄉村旅游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諸如旅游配套同質化、標準化服務和標準化管理亟待加強等問題也依然存在。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接下來的仗該怎么打?
云南財經大學旅游文化產業研究院原院長、教授許南垣認為,發展鄉村旅游不是各種元素生硬的拼湊,也不是各類業態機械性的相加,切忌搞“大雜燴”。他表示,鄉村旅游強調“一村一品”“一品一色”,在開發及管理運作方面,選擇合適的模式和路徑非常重要,一些好的發展模式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應當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摸清當地產業現狀、市場需求,客觀分析“有什么”“能做什么”和“想怎么做”。
許南垣認為,鄉村旅游是個系統性工程,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將宏觀層面的指導思想落實到具體的行動路徑、模式選擇、政策保障,需要“一盤棋”統籌規劃好,將宏觀層面的普適性方針政策與具體的地方實際情況相結合,圍繞產業鏈的打造形成針對性的對策。
同時,許南垣還強調,應在尊重市場規律、尊重消費者、尊重供給需求關系的前提下,構建科學嚴謹且有實際操作性的鄉村旅游發展評估指標體系,準確客觀反映鄉村旅游發展總體基本狀況。
目前,云南鄉村旅游發展已形成相當的規模,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但隨著新時代消費者對文旅消費需求的升級,入局的鄉村增多,客源競爭日趨激烈。如何有前瞻性地做好規劃布局,打造鄉村旅游的長遠格局,或成為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