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區,古稱彭城郡,隸屬于江蘇省徐州市,因境內微山湖中銅山島而得名。北部與山東省微山縣、棗莊市為鄰,南部與西南部接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靈璧縣,東部與邳州市、睢寧縣交界,西部與蕭縣、豐縣、沛縣毗鄰。當地這些美食值得品嘗,尤其是出門在外的人,逢年過節回家基本上都會吃幾種。
沙塘韭黃
銅山沙塘韭黃“色淡黃,葉似金條,莖如白玉”,以清鮮味美、芳香可口而聞名遐邇,是各種韭黃品種中的上品。 葉片條形,呈扁平葉,色澤成金黃色,均勻鮮亮;葉條厚實、挺拔、勻稱,手感滑潤。氣味辛香醇厚,入口回甘。
沙塘韭黃“色淡黃,葉似金條,莖如白玉”,以清鮮味美、芳香可口而聞名遐邇,是各種韭黃品種中的上品。北宋蘇東坡在徐州任知州時曾寫過 “漸覺東風料峭寒,青篙黃韭試春盤。”的詩句,這就是指銅山沙塘韭黃,它色、香、味三絕。陸游也曾有詩贊道“新京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
徐州把子肉
徐州把子肉是中華名小吃之一,是徐州極具特色的小吃。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五省通衢。川、魯、粵、湘、淮揚等五大主力菜系南北口味在這里水融,形成了特有的飲食文化氛圍。徐州把子肉在傳統的制作上,采用15CM長的五花肉與排骨用蒲草捆在一起,所以稱為把子肉。徐州把子肉的飲食特點是肥而不膩,多滋多味,肉色令人垂涎。徐州把子肉是這種小吃的統稱,還有其他的輔菜來搭配,比如四喜肉丸,蘭花干,海帶結,面筋,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素雞片,虎皮雞蛋,黃花菜,小青菜,豆角,香腸,排骨,肘子,雞腿等等葷素組合,可以滿足顧客不同飲食需求,要一瓶啤酒,再配上一碗白米干飯澆上美味鮮香的肉汁,吃起來滿嘴流油,回味悠長,口口留香。
道家菜
徐州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故鄉,也是道教飲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道教的飲食文化是以求長生養生為目的,有食素與食葷兩派,不過在節日大典、例祭、道事活動時均用蔬食菜饌。素菜又稱齋食,所用原料有豆腐、面筋、竹筍、菌類等。葷食原料多用野味、山珍,調料慣用藥料,以汁濃味厚見長,具有養生的特點。道家宴席主要有:“三清托葷宴”、“太極宴”、“三五宴”、“四四宴”等。托葷菜有:“陰陽魚”、“乾坤蛋”、“四方肉”、“太虛丸子”、“黃芪竹蓀”、“陳皮雞”、“胭脂肉”等。
由徐州“太極宴”研制組制作的“托葷太極宴”菜點共有4組28品。第一組:先上主拼太極圖,外圍五行碟;第二組,先上兩小件,跟上一湯,后上八大件;第三組:上四道點心;第四組:上一品鍋、四菜碟,兩樣主食。
高皇羊肉湯
“高皇羊肉湯”號稱蘇北第一湯。湯汁呈白色乳狀,鮮潔爽口、不腥不膻、不粘不膩,獨具特色。高皇羊肉湯在羊肉選擇和大料選用上都十分講究,燒制更要做細做精。羊肉選用三年齡以上山羊,目前市場上要凈肉重60斤以上,羊油選用雪白且肥的毛巾油或腰油。在灶臺設計上要有1號鍋和2號鍋,1號鍋為主鍋,熬湯用,2號鍋為輔鍋,溫水用。熬制過程是:鍋內先添涼水過半,大火燒響加入羊的全身骨架,再放入對應斤稱的鮮羊肉和羊雜,然后燒開,撇去血沫,這時火候不能太大,以免血沫卷入水內,造成黑湯。然后把2號鍋水加入1號鍋部分,把肉沒過為準,等開鍋后把羊油覆蓋在羊肉上面,然后后將白芷、桂皮、良姜、陳皮等佐料下鍋,小火熬制40—60分鐘,看羊油融化后,加入味湯,大火頂湯,直到白湯為止。盛碗時加少許香油、竹筒料、香菜、蒜苗(蔥)沫即可食用。
呂梁八大碗
呂梁八大碗歷史悠久,它的盛傳得益于川1院在當地的巨大影響。明嘉靖十四年,徐州呂梁洪工部分司員外郎張鏜在鳳冠山上建一書院。因有感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一句,將書院命名為“川1院”。歷朝徐州府均在該書院設童生考場,直到清末光緒帝最后一次開科取士為止。
每屆考試期間,學子們每七人坐一桌用餐。菜分四碟八大碗,四碟為鮮果,八大碗為葷菜六、素菜二,又叫“干八碗”,久而久之,“吃過八大碗”一詞就成為當地文才出眾者的代名詞,流傳至今。
呂梁人為了不讓流傳幾百年的“八大碗”失傳,整合當地美食資源,于2009年5月隆重推出“呂梁八大碗”菜譜,根據不同季節推出不同菜肴。
目前的八大碗主要為“大豐收、野菜、水煮豆腐、洪山藕煲、紅燒獅子頭、滋補羊肉、清燉鰱魚、炒燉三黃雞”。上菜時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來爽快,吃起來過癮,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
在呂梁山風景區的飯店中,呂梁村內的大阿福連鎖店和地處懸水湖邊的雞鳴客棧即傳承歷史,又推陳出新,經營的呂梁八大碗菜系尤為出彩。
釋家菜
元末明初,五省通衢的徐州出現了繁榮景象,佛教興盛,寺廟眾多,街頭出現了由寺院僧人開辦的素菜館。素菜館制作的釋家菜純以素為料,做法講究,形成了與官邸風味、民間風味迥然不同的釋家風味。天花宴、菊花宴、素八珍3種宴席較為知名。
“天花宴”取意于六朝高僧金陵說法“天花亂墜”的佛門佳話。先上一個大型冷拼盤居中,象征天上尊者如來;周圍再上十個冷盤,象征十大0金剛;接著陸續上六大件,四小碗,四個座菜,最后的是“一品鍋,總計為26道菜,隨一品鍋上的飯食叫做“羅漢飯“。
“菊花宴”為元代禪宗高僧創作。先上八個冷盤,再上八個大件:金缽紅蓮、落霞飛鶩、孔雀開屏、蜜餞菩提、糖醋金針、爆檀香球等。最后上八個小碗,共24道菜。每一組菜都是八道,其意在于總結出人生的八個方面“苦樂成敗稱譏榮辱”。最后一道菜是菊花火鍋。
“素八珍”則是在研究和繼承宋代的蔬食養生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所創制。主要有炒碎豆腐、冬瓜燕菜、糖醋響、香元四寶、炸萬年青、口蘑鍋巴、烹瓤椒子等菜。
圖片來源于網絡
椒子醬
椒子醬的做法介紹,椒子醬,也是比較有徐州特色的菜,但同把子肉不同的是這個菜很家常,操作簡單、原料廉價、易購,幾乎每個徐州人家都會做、都常吃,尤其在這個季節。
原料:五花肉、蘿卜、豆腐干、花生米、青豆、辣椒醬
輔料:蔥、姜、花椒、八角、小茴香、香葉、桂皮、醬油、醋、鹽、雞精、糖、料酒
1、五花肉、蘿卜、豆腐干均切成大小相等的丁;花生米溫水泡發兩個小時備用。
2、肉丁加醬油、鹽、料酒、蔥、姜腌半個小時。
3、鍋入稍多的油爆香花椒,下肉丁炒至出油。
4、依次入花生米、青豆同肉丁一起炒入味,并加適量的醬油、鹽、雞精、水燉至7成熟。
5、最后加蘿卜丁、豆腐干、辣椒醬、糖、醋至熟透即可。
糖醋四孔鯉魚
此菜久負盛名,因其歷史悠久,有眾多傳說。曾有人賦詩士曰:“此魚不是尋常魚,前在天池后在徐。緣何鼻上多雙孔,荷滿微湖香滿渠。”一般鯉魚均是兩個鼻孔,只有銅山區、沛縣沿微山湖一帶所產鯉魚為四個鼻孔,肥美勝過黃河之鯉。黃河之次決口,奪泗水河床入海,久經沖刷形成微山湖,這一變化為四孔鯉魚生長提供了特殊的生存環境,但所產稀少。
1952年10月29日主席在羅瑞卿及徐州市市長張光中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云龍山,談及徐州風物時,毛主席說,徐州的四孔鯉魚天下馳名。就餐時,廚師特制一道四孔鯉魚,毛主席品嘗后贊不絕口,稱果然名不虛傳。
1990年春節,徐州詩詞協會在宴春園飯店請海外詩人雅集,席間上了一道糖醋四孔鯉魚,有人嘗后即席賦詩云:“魚兒躍躍喜迎賓,四孔欣張來報喜。春滿彭城客欲醉,酸甜酥嫩總宜人。”道出了糖醋四孔鯉魚外酥里嫩、酸甜味濃的特點。
棉布地鍋雞
銅山人的冬天,離不開一鍋熱氣騰騰的地鍋雞。地鍋里是飄香的燉雞肉,地鍋邊上鋪著一層薄餅,餅一半焦脆,一半吸飽了湯汁,餅借菜味,菜借餅香,軟滑與干香并存。要吃最正宗的地鍋雞,就在劉集的棉布村。
徐州饣它湯
徐州饣它湯和山東米參湯雖然同名卻不同字,做法和味道也不太一樣。這邊的饣它湯輔料很豐富,雞絲和麥仁是不可缺少的,濃稠度有點像辣湯,應該是骨頭湯熬制的,很香。
馬市街的饣它湯名氣最響,每次去總要排隊,當然不會如上海那種蜿蜒的樣子,可也要一碗碗的等著,有些人拿了雞蛋來沖,味道也不錯。主食一般是包子,油條類,這邊的八股油條很有特色,不大,卻很寬,因為是8股,外形有些餅狀了,吃起來卻還是根根分明的,現做的,非常喜歡古老的木頭桌椅,油光四濺,以前湯、包子要分別排隊,不太方便,不知道現在什么狀態。有些懷念,很久沒有辣湯配油條,饣它湯配煎包了。
何橋全羊宴
全羊宴是何橋鎮一絕,其它地區也有吃全羊的,但吃法與其他地方有很大的差別,而且,營養豐富,味道非常獨特。
新鮮,活羊現殺,而且,所有活羊都通過檢,因此,在原料上相當可靠,沒有任何污染,可以放心品嘗。
用料是非常考究的,大致可以說有10余種特殊的天然佐料,每一種都它獨特的功用,只有親自品嘗,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獨特和美好。
花樣繁多。全羊,又叫一羊“十”吃,有:手抓羊肉、羊腓、燉羊血、羊滑肌、羊拐、蔥爆羊肉、羊雜、羊肚、孜然羊肉、羊頭。
經濟實惠。吃全羊是根據羊的市場行情,采用以斤論價的經營方式,如果您想邀請十四、五位親朋好友的話,您只需花上七、八百元,就可使他們享受到豐盛的全羊大宴,了解獨特的羊文化飲食。
大王集燒雞
大王集燒雞,在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間已聞名蘇北,歷經滄桑,湯味不改,延續至今。主料燒雞選用地方草雞,輔以20余種名貴中藥,以傳統技術為基礎,結合現代創新工藝精制而成。香中隱甜,咸淡宜口,色佳味美,嫩酥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