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中原大地風景如畫,秋色宜人。10月12日,在河南召開的大別山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中國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氣候旅游品牌成為焦點。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從“生態惠民”到“旅游富民”……河南省氣象部門以氣候之美促進生態良好、以氣候之利保障生活富裕、避氣候之險護佑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助力中原大地走上“鄉村越美麗、產業越興旺、群眾越幸福”的旅游振興鄉村道路。
依托氣候之“美”,讓鄉村旅游更“靚”
巍巍大別山,散發出厚重紅色、醉人綠色、飄香古色的獨特魅力。新縣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森林覆蓋率為78.6%,負氧離子年平均濃度超過2500個/立方厘米,空氣質量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在氣象部門的助力下,2018年,這里成為全省第一批“中國天然氧吧”之一。
有了“氣象+文旅”雙輪驅動,大別山區盡展生態畫卷,吸引大批游客紛至沓來。國慶長假,新縣接待游客109.53萬人次,鄉村旅游占比70.2%,旅游綜合收入8.34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17.63%。
“新縣的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靠的是綠水青山,靠的是獨特的氣候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天然氧吧’這個金字招牌,氣象部門功不可沒。”新縣產業聚集區黨工委常務副書記夏代寶說。
不僅在新縣,靈寶市寺河山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后,打造出“到寺河山吸氧”的旅游品牌,盧氏縣更在“中國天然氧吧”綜合效益指數中位列全國第二。“天然氧吧”擦亮旅游“金字招牌”,氣候資源賦能旅游產業,氣象部門以實際行動擦亮鄉村“容顏”。
釋放氣候之“利”,讓特色產業更“旺”
從“生態佳”到“生態+”,中原大地催生了豐富多彩的生態富民產業。河南氣象部門結合地域旅游資源特色,聚焦信陽茶葉、寧陵酥梨、靈寶蘋果、蘭考蜜瓜、柘城辣椒等特色產業發展,積極開展精細化氣候服務,助力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氣象部門建立的特色農業專業氣象臺、信陽市茶葉氣象重點實驗室、河南省茶葉氣象服務中心,組成茶葉服務“三劍客”,助力發展“茶旅融合”,打造豫南特色生態休閑旅游品牌。目前,浉河港鎮別具一格的茶旅文化每年吸引全國各地游客40萬人次。
在“酥梨之鄉”——商丘市寧陵縣,具有區域特色的梨果產業及配套的生態旅游,已成為支撐寧陵經濟的主導產業、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
寧陵縣氣象部門依托萬頃生態梨園,與河南省氣象部門共建氣象災害防御試驗基地,成為河南首個利用防霜機和無人機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的試驗園區。今年10月14日,寧陵梨獲評“氣候好產品”,這將有效增加銷售亮點和賣點,讓寧陵梨真正成為發展旅游產業的“黃金果”。
氣象科技紅利鼓起群眾“錢袋子”。氣象部門充分發揮氣象趨利避害、減負增收的獨特優勢,讓氣象服務潛力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民生紅利,讓農民奔小康的步伐越走越踏實。
關注氣候之“險”,讓群眾出游更“安”
河南位于我國二、三級地貌階梯過渡帶,是一個泥石流多發地區。河南省氣象部門出臺《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防御服務規范》,解決了旅游景區氣象服務規范化等難題,為山洪災害的預報、預警和防御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盧氏縣地處秦嶺余脈伏牛深山,經常出現因山洪、泥石流等天氣現象引發的次生災害,雖然山水秀麗,但人們面對災害風險,常選擇敬而遠之。
盧氏氣象部門充分發揮部門優勢,建設“智慧氣象+旅游”服務平臺,依托氣象數據庫,結合景區旅游需求,開發登山安全指數、漂流指數、賞花指數等一系列產品及服務,深度融合“氣象+旅游”保障服務,將防災減災措施落到實處。2019年,盧氏縣被評為“避暑旅游目的地”。
長垣市趙堤鎮大浪口村是河南省首批鄉村旅游特色村。面對今年汛期降水量超常年兩倍的嚴峻形勢,氣象部門用123期氣象災害預警信號、17期重要天氣報告和啟動7次應急響應,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僅7月20日至22日特大暴雨天氣過程,氣象預警就幫助這座古村減少經濟損失約120萬元。
鄉村振興沒有終點,氣象腳步永不停歇。河南氣象部門將繼續凝聚推動氣候經濟創新發展的智慧和共識,堅持趨利避害并舉,進一步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推動全省鄉村旅游邁上新臺階。
(作者:周愛春 蔣詠純 鄧永新 馬芳 馬麗征 張益煒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