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人類非遺慶典儀式在浙江杭州舉行。當日,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舉辦了“水韻江蘇·茶香流芳”非遺主題展,通過“品味·蘇茶”“精制·蘇茶”“妙音·蘇茶”“美器·蘇茶”四個版塊,集中展示了江蘇碧螺春制作工藝、雨花茶制作技藝和富春茶點制作技藝三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最新成果,并將江蘇與茶相關的非遺項目進行了全景式展現,線上直播實時觀看量近50萬人次。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錢鋼出席活動。
一江水能煮幾種茶?
14項非遺同赴這場“茶的雅集”
雙手合攏、掌心相對,手心滿握茶葉,作相對運動,這是“搓條”。手指自然彎曲并攏,大拇指張開,通過手掌虎口的收縮,使茶從掌后進虎口出,使茶在手心里自由滾動,這是“抓條理條”。就著清晨從產區新鮮采來的茶葉,雨花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盛峰向現場觀眾展示了雨花茶的炒茶工藝。目前,雨花茶產業已成為南京都市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南京現有13萬畝茶園,帶動了全市3萬茶農增收致富,相關產值達10億元。未來,雨花茶產業將進一步帶動農民致富,帶強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滿身披毫,銀白隱翠,卷曲成螺,“摘得早,采得嫩,揀得凈”,制茶就是和時間賽跑。碧螺春制作技藝傳承人韓峰介紹,碧螺春每年春分前后開采,谷雨前后結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佳。炒制時“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無數次純手工的重復勞作,以保證制茶工藝中的“絲絲入扣”,終成就聞名遐邇的碧螺春。
“在此次聯合申報中,我們富春茶點有兩個唯一——唯一一個和茶點相結合的項目,也是唯一一種拼配茶。”揚州富春茶點非遺辦主任范楊青介紹,早在一百多年前,富春茶便因其獨到的技藝,堪稱拼配茶的標桿。富春茶是富春茶社獨創的“魁龍珠”,由安徽的魁針、浙江的龍井、富春自家種的珠蘭兌配窨制而成,取魁針、龍井、珠蘭的前三字合為“魁龍珠”,因三種茶分別來自皖、浙、蘇,故有“一壺水煮三省茶”之說。
江蘇是產茶大省,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歷史豐厚的茶文化底蘊,為茶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也孕育了豐富的茶非遺資源。現場,除了雨花茶、碧螺春、富春茶點,還有無錫毫茶、宜興陽羨茶、溧陽綠茶、茅麓旗槍茶、金壇雀舌茶、蘇州虞山綠茶、連云港云霧茶、徐福茶、揚州綠楊春茶、茅山手工茶……全景呈現了江蘇底蘊深厚的茶文化。
琴音覓知己,壺中觀洞天
“此中有真意”的妙不可言藝術通感
品蘇茶、看制茶、賞妙音、鑒美器,在這場與茶有關的雅集上。這邊廂,茶藝體驗展區邀您入座,“望、聞、問、品”體驗完整版“飲茶儀式感”;那邊廂,琴聲如水,勸君與茶共醉;再流連,制壺匠作引人入勝……茶葉、茶點制作技藝傳承人、茶藝古琴藝術傳承人、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傳承人——“非遺茶界”高手集結;圖版、影像、實物展陳多元呈現,本次展覽視聽融合、交互并舉,將省內與茶相關的非遺項目為您“一網打盡、盡收眼底”。
為什么紫砂壺是泡茶的絕佳搭檔?“紫砂,區別于其他的陶土、瓷土,它含有一種顆粒感。無數的顆粒之間有會氣孔,具有雙重透氣性。這樣的材質,做成紫砂壺以后,透而不漏。泡茶的時候,茶葉不會被悶黃,能保持新鮮的味道。紫砂還含有各自微量的礦物質元素,這在水質保護方面有很好的優勢。”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范偉群介紹。可以說,紫砂壺就是“因茶而生”的。
如果說,泡茶的“搭檔”首選紫砂,品茶的“伴侶”則少不了古琴。同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茶與古琴有著許多藝術上的“通感”。“今天是一場茶的盛會,古琴在這個場合出現,恰到好處。”古琴藝術(金陵琴派)國家級傳承人桂世民表示,中國傳統的文人雅集,總是在品茗的同時,伴著悠揚的琴聲,這是一種高雅的品味。茶和古琴,都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溫潤”的氣質,它們的融合是一種最佳展現。
在茶文化主題書畫作品展示區,由省國畫院和省文化館的書畫家專門為本次活動量身定做的書畫作品,既有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的中國畫,還有詠茶詩的書法作品,通過筆墨的呈現使得書畫與茶在審美意蘊上達到高度融合。展覽作品或筆墨簡遠,或精微玄妙,或色墨相融,或水墨十足,既有文人意趣的簡雅,又不乏民間風俗的絢爛多彩,可謂是精彩紛呈、美美與共,顯示出江蘇文化豐厚的底蘊和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