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思桃壺 陳成與陳佩秋合作)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 陳成,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一級高級技師,宜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宿遷學院客座教授。
工作室門口的長桌前,端坐著一位女子。下午的秋陽明亮而溫暖,灑滿她的全身,瀉下的半邊短發越發顯得烏黑。戴著一副老花鏡,一手托壺,一手持細竹板,專注地修飾著壺身,宛如一尊雕塑。
她,就是我們應約來見的陳成老師。
雖然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但聊起做壺,陳老師的眼睛立即迸發出不一樣的光芒:“做壺就是我人生最大的興趣和快樂!只要坐到木凳子上,手上握起泥坯,我就什么煩惱都沒有啦。拍打砂泥50年了,就希望哪天我走的時候,手里還拿著正做著的壺。”
19歲開始學習做壺的陳成,有一股做不好就絕不罷休的精神。那時,徒工做的壺要經過質檢人員的驗收,才可以拿到工分。有時也不知道是哪里沒有做好,質檢員看了陳成的壺說:“好敲掉的啦!”看到被敲碎了的壺,小姑娘忍住眼淚,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出毛病在哪里,做出無可挑剔的作品來!
多少年來,陳成幾乎每天早上6點鐘就開始做壺,直到凌晨一兩點才收工。現在年屆七旬了,也至少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有時做了一整天壺回到家,她心里仍然惦記著作品的“缺憾”,半夜忍不住起床畫樣稿、想細節。兒子看到她屋里還亮著燈,走過來責怪道:“媽,你知道自己多大年紀了?從早上做到夜里,不要命啦!”
作為一位花器名師,陳成專注全手工制壺,其花器以實物再現見長。靈感來源于自然,她常常走入山里,看看樹、看看花,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意,精心在壺上布局出一幅幅美景,追求那份獨有的“真味”。天道酬勤,她的“供春套具”“寒山鐘聲”“大團結”“田野情趣”等作品屢獲各類展覽、大賽的金獎,被各級博物館永久收藏。
“我時常叮囑陳成要多學習傳統文化,多描摹古人的經典之作,但更多的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出自我的風格。對于這一點,我比較欣慰,她不僅按我的指引創作出了一件件優秀的作品,更是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何道洪大師的肯定,是對弟子從藝、守藝數十年的最大褒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