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相連、文化相親、習俗相近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顯著優勢,是推動文旅一體化發展的情感紐帶與重要載體。如何發揮文旅產業在高質量發展中“先行軍”的作用?如何在發展中最大限度體現“一體化”的優勢?昨天,一場智慧激蕩、精彩紛呈的圓桌對話描繪了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發展的無限能量與美好未來。
發揮協同融合作用,共筑新發展格局
自2018年長三角旅游協會聯席會議共商機制開展以來,三省一市通力協作,在構建文旅行業信用體系、培育文化旅游產品品牌、搭建文旅行業交流平臺等方面,取得豐富合作成果,形成了緊密高效的事務協調共商機制。
明確了“一體化”的目標,如何落實是重中之重。對此,江蘇省旅游協會常務副會長秦景安認為,關鍵在于要“協同而避免雷同,融合而避免隔閡。”
秦景安舉例說,上海游客旅游半徑已經輻射至江蘇各縣(市、區),這是一體化發展帶來的實在紅利。“旅游資源不可多得、不可再生,因此各地在規劃之初就要樹立個性化發展的意識,各展所長,各美其美。”
“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黏合’的作用,可以疊加賦能110多個不同行業,并產生新的業態與產品。”秦景安說,在此背景下,文旅產業發展要強調“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打破部門壁壘,按照統一理念推進,不斷提升文旅產品品質,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長三角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以常態應對常態,發展轉換新“賽道”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會長、全國休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魏小安表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文旅發展需要彈性。作為中國經濟、旅游的發動機,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長三角地區最具潛力與希望。
“以景區為主體的傳統觀光旅游發展緩慢,但追求安全、近距離、快速的周邊游成為主流,這也加快了長三角地區的內循環。”魏小安說,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如景區向目的地轉型,酒店追求景區化、精品化。與之對應的是營地這一類新興產業,其核心有兩條賽道:城市大休閑和鄉村微度假。
魏小安說,城市大休閑是將城市存量挖掘出來,如原先的Shoppingmall這樣的商業企業,正在向文商旅一體化方向發展,形成了一個城市新空間。另外,口袋公園這樣的城市有機更新項目,創造了新的休閑空間,也形成新的成長空間。
“長三角的鄉村微度假已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民宿產業集群。以安徽為例,山水風光、歷史文化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產業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魏小安說。
城市大休閑和鄉村微度假恰恰可以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旅游新變化,且這兩個領域都有足夠的容量,可以形成可觀的消費規模,這就意味著中國旅游轉型、升級、發展的可能。
魏小安建議,城市文旅發展可利用城市閑置空間挖掘潛力,進行城市有機更新,創造市場亮點和消費亮點。同時,各城市文旅融合發展要發揮各自特色,形成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格,有特色才有差異化,有差異化才有吸引力。
作為浙江省旅游協會會長,也是旅游企業代表,陳妙林表示:“一些不確定因素讓旅游企業這兩年面臨發展困境,但長三角文旅一體化合作發展是給我們旅游企業的最大背書,我們必將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的發展之路。”
借助發展紅利,挖掘文旅產業新潛力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省一市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合作,結出累累碩果。這些發展成果轉化為文旅產業發展的紅利,成為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上海市旅游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邵曉明認為,文旅產業發展可以充分借助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長三角的鄉村風景秀麗、交通發達、經濟富庶,不僅是文旅目的地,也是客源地。所以,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發展應當著重挖掘鄉村市場潛力,加快建設步伐。”
近年來,安徽文旅市場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平臺,充分利用安徽優質資源和燦爛文化,以“打造長三角美麗的后花園”為目標,積極參與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發展。安徽省旅游協會常務副會長徐儲來認為,發展的第一要義就是人的流通,“市場層面的互聯互通,文旅資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促進人員的流通,更好地助力文旅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