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來,武隆人披荊斬棘、開拓奮斗,以芙蓉洞對外開放為標志,實現了“武隆旅游”的從無到有。
2008年,武隆人乘勢而上、接續奮斗,開啟了以“做大游客總量、做強旅游經濟”為主要任務的“二次創業”,推動武隆旅游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成為全市旅游業的“排頭兵”和全國重要旅游目的地。
2月23日,武隆區委十五屆三次全會提出:強力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游“三次創業”,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28年前,武隆旅游騰勢起步、踏浪前行;28年后的今天,新的藍圖徐徐而展,武隆旅游“三次創業”揚帆啟航。
藍圖漸展 武隆旅游再踏征程
冬奧會的帶動,讓“冰雪游”在虎年春節長假成為熱潮。強降雪之下的武隆仙女山、白馬山景區,賞雪玩雪的游人如織。在仙女山、白馬山等景區的強勢助推下,7天長假武隆累計接待游客66.3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3988.39萬元,較2021年同期分別增長28.38%和29.58%。
瑞雪兆豐年。去年12月28日召開的武隆區第十五次黨代會,擘畫了武隆發展的美好藍圖——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塑造旅游國際化發展新標桿;促進旅游業帶動力和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產品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國際山水人文旅游首選目的地之一,打造成為全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2月23日,武隆區委十五屆三次全會進一步強調:強力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游“三次創業”,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緊扣“生態優先、旅游引領、三產融合、強區富民”發展戰略,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做深產業鏈、提升貢獻度”主線,強力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游“三次創業”,加快建設成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根據市旅游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武隆旅游國際化的實施意見》,武隆作為全市唯一的旅游國際化試點區縣,到2024年,武隆的接待游客將超過4800萬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50萬人次以上,旅游人均消費達到1100元,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20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1%左右,旅游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成為國際山水人文旅游首選目的地之一。
到2026年,武隆接待游客將穩定在5000萬人次左右,其中境外游客250萬人次以上,旅游人均消費達到1300元,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45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3%左右,成功創建全國首批、重慶首個世界級旅游景區,力爭成功創建全國首批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初步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到2035年,武隆將全面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項目驅動 融合產業聚勢賦能
藍圖既定,使命催征。武隆將狠抓項目建設,增強項目支撐的驅動力。堅持項目帶動不動搖,加快建設一批牽引性強、可持續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為武隆旅游“三次創業”聚勢賦能。
武隆首要將著力打造“+旅游”融合項目。圍繞“工業+旅游”,做強旅游裝備及消費品制造業,打造全市旅游消費品工業基地。
圍繞“農業+旅游”,緊扣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示范區建設,多元發展桑產業,做大生態畜牧、高山果蔬、高山茶業等品牌農業,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轉化為旅游消費品。
圍繞“服務業+旅游”,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會展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居家與家庭、醫療美容、婚慶禮儀等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圍繞“建筑業+旅游”,促進城鄉建筑與旅游需求、旅游體驗相互融合,設計打造“建筑可閱讀”旅游產品,構建城旅一體的景觀體系、美好生活的詩意空間。
同時,規劃建設重大文旅項目。喀斯特旅游區突出“國際范”,推進芙蓉洞、天生三橋、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區升級煥新,提檔升級龍水峽地縫、芙蓉江等景區景點,推進后坪天坑、芙蓉湖、黃鶯大峽谷等景區開發,梯度打造一批望山見綠透水、看不夠、玩不夠的A級景區。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突出“高品質”,加快陽光童年、半山太陽季、仙女山國際康養社區等項目建設,推進仙山里國際文旅生活小鎮、仙山·仙境度假綜合項目、中青未來世界產城景融合項目等建設。白馬山片區突出“差異化”,抓好生態保護和文化利用,打造中國傳統特色愛情文化體驗勝地和中國亞熱帶生物研學科普基地。鄉村旅游突出“武隆味”,打造一批農旅融合綜合體、特色共享農莊,加快官橋·云村鄉村生活綜合體和精品民宿集群等項目建設,策劃包裝更多具有地域風味的“沉浸式”“慢生活”鄉村旅游產品。
加速推進旅游通道項目。仙女山機場著力構建干支通相銜接的航空運輸體系,推動與周邊機場一體化運營,加快開通境外重要客源市場直航包機。加快推進渝湘高鐵、渝湘高速復線、武兩高速、武道高速、武豐高速等項目建設,全力推進武隆至涪陵高鐵、渝湘高速至仙女山機場高速建設,盡快開工建設仙女山旅游小火車風景線。大力實施“城景通”“景景通”“鄉景通”工程,積極發展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加速構建“快旅慢游”交通體系。堅持“景要通路、路要成景”,統籌好旅游通道沿線自然人文景觀、城鎮風貌、產業業態,把旅游通道建設成為風貌景觀大道、幸福富民大道、產業發展大道。
不斷完善公共配套項目。做好旅游廁所、停車場、汽車維護站、充電樁等公共項目建設,升級步游道、觀景臺、休憩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多語種標識標牌、問詢導覽系統。拓展5G、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場景,建設數字化智能景區,推動非接觸、智慧化旅游服務設施應用,打造集城市管理與游客服務于一體的智慧城市大腦。規劃建設“暗夜保護區”,打造星空旅游產品體系,積極發展“暗夜經濟”。規劃建設國際會議中心,招引國內外知名醫院在武隆開辦分院,加大“三甲”醫院和特色醫療專科創建力度,拓展實體書店、小劇場、電影院等文化體驗空間,優化便民商業、快遞網點、市政設施布局,有效承載游客商務、醫療、文化、生活等配套需求。
完善鏈條 助力產業不斷延展
如果說工業、農業、建筑業、現代服務業等一二三產業主動“+旅游”為武隆旅游實現產業的橫向融合,那么文旅產業鏈的打造完善則將為武隆旅游實現產業的縱向延展。
武隆將狠抓研學、運動、藝術、康養、婚戀、服務等六大產業鏈條打造,增強優質產品的供給力。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富有競爭力的旅游產業集群,不斷豐富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品質化旅游產品供給,切實提高旅游業對強區富民的貢獻度。
打造研學產業鏈。把立德樹人融入研學旅行各環節,暢通研學旅行外引內促渠道,突出地質研學、生物研學、農耕研學、文化研學、科技研學等主題,精心打造一批課程體系健全、活動特色鮮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學旅行產品,創建一批國家、市級研學旅行基地,做大做強研學旅行產業。
打造運動產業鏈。設計山地戶外運動經典線路,拓展山地運動、馬術運動、極限運動、水上運動等旅游業態,推出徒步穿越、戶外探險、自駕騎行、低空飛行等旅游產品,建設國際探險公園、全國亞高原訓練基地,打造國際知名山地戶外運動勝地。建設打造中國南方四季冰雪運動中心,積極創建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推進戶外運動向生產端、銷售端延伸,培育構建運動器材、運動裝備等制造銷售產業鏈條。
打造藝術產業鏈。著力滿足游客藝術審美需求,引進藝術家、畫廊、藝博會、拍賣行等藝術商業主體,培育打造藝術品交易、藝術培訓、藝術設計等相關產業。做精懶壩大地藝術公園、博象美術館,建設一批小而精的博物館。提檔升級“印象·武隆”品質內涵,引進一批高水準的歌舞劇、情景劇、童話劇等演藝項目,延伸拉長藝術演藝產業鏈條。
打造康養產業鏈。踐行“健康中國”戰略,利用武隆景觀、氣候、生態、溫泉、中醫藥等資源,打造具有國際化品質的食養、動養、醫養等康養產品,培育森林浴、“溫泉+睡眠”和少林武術、太極拳等康養項目,建設一批康養基地、康養社區和“雙碳”示范景區,打造國際抗衰老健康產業示范區,構建“康樂養生”產業體系。
打造婚戀產業鏈。圍繞人們對“山盟海誓”浪漫愛情和美好婚姻的向往,講好仙女白馬愛情故事,發展婚戀文化展示、婚禮策劃服務、婚嫁風俗體驗、婚慶蜜月度假等業態,建設愛情主題小鎮、烏江“云上戀橋”,打造頂級婚紗拍攝地、高端婚禮舉辦地、時尚婚戀打卡地,全面做強“仙山為盟、白馬為誓”婚戀旅游產業體系。
打造服務產業鏈。以消費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提質擴容,增加適應旅游國際化的消費供給,開發“文盛武隆”系列特色文創產品,做靚“旅居武隆”“尋味武隆”等消費品牌,拓展高端消費市場,打造成為全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力創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和國家文化旅游消費試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