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燕子南遷。在郴州市宜章縣燕子巖風景區,也有一群“燕子”從遙遠的四面八方“飛”回了家。
11月19日,紅網記者探訪燕子巖風景區,這里群山環抱,鳥語花香,有300畝桃花、50畝玫瑰、多姿多彩的游樂設施,還掀起了一波“離鄉”變“返鄉”潮——2021年,返鄉創業就業的青年就有20多人。
一切的改變還要從幾年前說起。
燕子巖景區左傍莽山水庫風景區,右鄰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游客進入莽山的必經之路。2017年底,燕子巖風景區項目開工建設。景區將分到村民手中的田、地、山嶺集中起來,以公司為主搭建平臺、全民參與項目建設的發展模式推進,村民作為自主創業的主體,可參與單項游樂設施的建設與經營管理。
“剛開始村民們還不太理解。”景區負責人鐘山告訴記者,為了推進項目建設,通過鄉村牽頭,村民組織成立了旅游開發協會。隨著村內環境不斷改善、增收的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意識轉變,積極參與進來。
目前,燕子巖景區累計投資近6000余萬,其中2000萬左右都是來自村民們的自主投資。以鐘平軍為主投資建設的空中三項及射擊館,就吸引了包括曾經的貧困戶鐘永樂在內的近20戶村民參與投資創業。以鐘鵬飛為主投資的卡丁車吸引了15戶周邊村民的參與。目前,還有七彩滑道、星空屋、霍比特廣場等項目相繼完工,過山車項目、萌寵動物園項目、空中飛車項目相繼開工。
“周末的時候都是爆滿,春節、五一、十一都忙不過來,投了50萬,預計一年多就可以回本。” 卡丁車項目的投資人李軍華告訴記者,由于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顧,又看到了家鄉旅游發展的潛力,他1年前回到家鄉創業。得益于燕子巖景區平臺的整體推廣成效,他對燕子巖的旅游發展充滿了信心。繼卡丁車之后,他又在籌備過山車項目,預計年底可以投入運營。
景區“活”起來了,還只是第一步。在以文旅帶動周邊產業發展方面,燕子巖也下足了功夫。當地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燕子巖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鄉村民宿、特色種養、休閑農業等旅游服務業,按照“村委會+公司+村民”的參與方式,成立了民海合作社。以資金、土地入股的模式分紅,在燕子巖景區周邊種植200余畝的桃園,今年農產品銷售達20余萬元。
隨著燕子巖鄉村旅游的開發,燕子巖的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及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內修通了道路、美化了房屋、綠化了周邊、建好了游步道,整個村莊煥然一新。2021年,燕子巖旅游產業帶動村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大批燕子巖村民“離鄉”變“返鄉”,極大解決了項目發展的人才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美麗的燕子巖還成了“脫單村”。近幾年,這個只有48戶200多口人的山村,30歲以上青年脫單11人,人口增長了30多人。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如此高的正增長比例讓人驚嘆。
“我跟我老公是別人介紹認識的,我一看,家鄉是搞旅游開發的,發展機會多,桃花開的時候特別美,他人又勤快老實,我就答應了。”2020年嫁到燕子巖的譚麗英笑著說。
“鄉村振興,最終還是要以產業為依托。這個地方他們要生活一輩子的。我們農村找對象,看地方、看人。收入高起來了,村貌美起來了,思想有了轉變,有平臺有發展,大家當然想留在這里。”鐘山告訴記者,今年接待的游客已經達20萬左右。目前,二期工程已經在建,之后還有三期和四期。看到手上收到的一個個創新項目,他對這個小鄉村的發展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