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省常德市考察調研,在沅江畔的常德河街察看了各種特色小吃、特產和特色工藝品,欣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倳浿赋?,常德是有文化傳承的地方,這里的絲弦、高腔、號子等要以適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這為我們探索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路徑,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更好更新延續指明了方向。
在古蜀道翠云廊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長勢,詳細詢問歷史上植柏護柏情況;在蘇州古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看蘇繡代表性傳承人飛針走線,聽四代人傳承的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文化遺產、探尋文明根脈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如何傳承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總書記掛心的事。為此,他強調,“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也提出要求,“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
隨著時代變化發展,一些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和視野,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沒有用、不重要。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守住了傳統文化,就是守住了中華文化的“根”,立住了中華民族的“魂”。對廣大農民和鄉村社會來說,優秀的傳統文化既能充實精神世界,提振文化自信,引領鄉風文明,凝聚歸屬感和向心力,也能為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應當與時俱進地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
傳承發展好地方特色傳統文化,首先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 文化起源于社會生活,與人的起居日常緊密相連,如果離開活生生的人,文化就失去了依托和活性。很多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都在鄉村發源,由農民創造,在鄉間使用和發展。傳承發展傳統文化,鄉村是重要場域,村民是活的載體。要大力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引進外來人才,通過創辦非遺工坊、文化合作社等方式,把農民和“新鄉人”組織起來,把鄉土文化資源整合起來,讓農民群眾不僅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守護者,更要成為傳統文化的創新者、發展者,以及利益分享者。
其次要注重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并重。 傳統文化不能掉入商業主義的泥沼,但若是完全忽視和遠離市場、不講經濟價值,就可能離人們越來越遠,失去開枝散葉的沃土。在實踐中,要積極依托文創產品、文旅節目等產業載體,讓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既能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又能促進傳統文化更新延續。既要大膽創新,用產業激活文化、讓文化賦能產業,又要恪守正道,保護好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根本,避免趨利媚俗。
最后,要搭上時代發展的快車?,F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以往相比發生巨大變化,傳統文化若是安于一隅、故步自封,就可能因為不適應時代需要而逐漸消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結合現代文明要素,創新表現形式,拓展傳播空間,將魅力釋放出來,方能實現時代價值。比如在數字時代,短視頻等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傳統文化也要借力數字技術,轉化出更多貼合網民審美品位、適合在網絡平臺傳播的作品。
美好生活需要傳統文化添滋味,鄉村振興需要傳統文化增助力。期待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照亮鄉村振興、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