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松口古鎮
松口是一個擁有1200年歷史的古鎮,保存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因地處閩粵要沖,舊時水路發達,松口鎮也成為明末清初閩粵贛地區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宋末元初,來自福建汀州府各縣的漢人大量遷入松口,這些漢人來自福建寧化縣石壁的居多。遷居松口的漢人在這塊熱土上安居樂業繁衍發展得很快,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口暴滿又紛紛遷移外地謀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島謀生。而今松口鎮約7萬人,而旅居海外的僑胞有8萬多人,是個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
松口古鎮
在今天的眼光看來,這個曾經歷史上的閃耀重鎮,并不顯得特別耀眼。一條川流不息的梅江靜靜流過,如遠似近的青山環繞其間,這跟梅州的不少沿河鄉鎮“大同小異”,但這里卻留下來不少“響亮”的名號。自古山歌松口出,自古松口不認州。
松口古街&松江大酒店
松口古街
走在人煙寥寥的松口古街,仍有它繁榮時候的銀行、碼、星級酒店和糧油鋪等的記號。我們一路走一路感嘆,透過這些斑駁的痕跡,依稀可以望見昨日古鎮的繁華。就在這家銷售“企爐餅”小吃的不遠處,有一家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筑——松江大酒店。這家有著80多年歷史的松江大酒店,當年曾經是閩粵贛最有名的酒店之一,更是當時梅州地區最早最大的旅店。
松口古街
無數客籍華僑由松口火船碼頭,坐火船下汕頭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國探親時,都要在這個松江大酒店住上一宿。可以說這里是眾多客家華僑背井離鄉的第一站,也是回家光宗耀祖的落腳之地。
火船碼頭
松江大酒店對面的火船碼頭,更是無數海外游子記憶的起點,思家念親的起點,也是爹娘妻兒揮手眺望的起點。道是遠別是少年,歸來已白發。他們身上帶著的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行李,心里卻是滿腹的悠悠鄉愁,如同綠色腰帶般的梅江河水,川流不息地從這里流淌而下。
火船碼頭
船碼頭曾是廣東第二大河港,在鼎盛時期火船碼頭附近擁有1000多家商鋪,每天多達300多條船停泊,6000多名旅客登船。
火船碼頭石階上的雕像,墻上巨大的石畫,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客家人背景離鄉,遠涉重洋,那一幕幕悲歡離合的故事。在松口,有個不成名的規定,家家戶戶的男丁,每到18歲,除了一個留守家園外,都要出南洋闖蕩。客家男人下南洋沒有歸期的歲月里,客家女人在家服侍公婆、養育孩兒,翹首盼望丈夫早日歸來,瘦盡燈花又一宵,從青絲少女轉入白發暮年。
在舊時,海外寄往松口的信件,只要寫上中國松口就能收的到;因為如此,一個彈丸小鎮,才會有“自古松口不認州”這么有底氣的說法。
小街小巷
上世紀30年代初,華僑投資家鄉建設,在火船碼頭一帶建了一批鋼筋水泥店鋪。其中,華僑廖舫州、鐘成材等投資建“騎樓式”的歐陸南洋風格的店鋪,很有特色,可說這時期的代表。梅東橋下,沿江一帶的大街,便于貨運,商業繁榮,店鋪多二三層的沙灰木樓,街道則于民國初年擴寬,是改良式的明清建筑。在大街北側,還保留著小街小巷、石板地,如世德新街,基本上是原來的明清街道。
小街小巷
騎樓
那曾經人聲鼎沸的松口古鎮,如今都是荒廢閑置的騎士樓,人煙稀少,只有老人和小兒,順著古鎮的主干道,走過火船碼頭,我們聽到了錚錚樂音傳來,在這個夕陽西下,人跡寥寥,睡意昏沉的夏日傍晚,仿佛一縷清風,給這個慢慢老去的古鎮,注入了生氣。原來,在梅江邊上的一棟破舊的騎士樓里,6位古稀年齡的老人瞇著眼睛,晃悠著腦袋,專心的拉奏一首不知名的曲子,有的用二胡,有的用揚琴,還有的樂器,我也叫不上名兒。
騎樓
我們不愿打擾這份專注,于是偷偷站在門邊,靜靜的看著屋內,昏黃的屋子,裸露的墻面,凌亂的電線,老舊的桌椅和專心的老人······這一切雖然簡陋樸素,但看起來卻是那么的和諧安詳,仿佛他們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騎樓
騎樓
敲揚琴的黎叔是這間屋子的租客,和老伴兒之前是在廣州生活工作,孩子大了,各自成家工作,老兩口也有自己的生活,于是回到家鄉梅州,在松口古鎮租了一棟騎樓,因為興趣,每周和老一群老伙計們約在一起練琴,偶爾也會受邀去演出;但大多時候,都是守著這片天,過自己的小日子······看到這一幕,我在想,或許松口古鎮并沒有被人遺忘,只是沒有被人提起。
騎樓
在離開的古鎮之前,再一次站在松口碼頭,心里會想:也許曾經有位女子,也站在碼頭邊,遙遙無期地等待著她的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