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22紫金文化藝術節圓滿落下帷幕,一批接地氣又有煙火氣,藝術形式多樣的江蘇文藝優秀作品,給觀眾帶去了高水準藝術享受。新時代背景下,文藝作品如何講好“江蘇故事”?作為全省層次最高的藝術盛會,紫金文化藝術節將一個個動人故事,匯聚到一個“大舞臺”,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綻放光彩。歌舞劇《攀登·攀登》以年輕的徐工科研團隊在起重機研發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后不斷突破,最終完成世界首創研發任務為故事主線,生動反映新時代徐州產業轉型火熱實踐,展現中國工人嶄新面貌,被贊為“近年來不多見的重工業題材歌舞劇作品”;淮劇《村官八把手》講述年輕村官帶領村民治理河流污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青年黨員的工作智慧和奉獻情懷;蘇劇《繡娘》以蘇州太湖邊刺繡高手成秀英一生癡愛蘇繡的精神操守與心路歷程為主線,演繹蘇州繡娘在時代變遷中堅守傳統文化、發展蘇繡這一江南藝術瑰寶的動人故事;話劇《英雄歸來》以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最美退役軍人”稱號的國網江蘇電力(如東公司)退役軍人共產黨員服務隊為原型而創作,講述了退伍軍人不忘初心,始終踐行“退伍不褪色”黨員本色的故事;音樂劇《天·夢》反映幾代中華兒女在共同建設美麗新西藏過程中追夢的故事。
一批貼近社會現實、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洋溢著熱氣騰騰的煙火氣。錫劇《裝臺》圍繞從事裝臺的一群老少爺們的舞臺生活展開,在情節的跌宕起伏中塑造了一群“小人物”,展現了勞動者的奮斗與堅守;滑稽戲《又見炊煙》揭示了中國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家庭和社會、親情和婚姻問題,講述了退休村支書從農民變市民、融入城市文明過程中堅守鄉情與親情的溫暖故事;越劇《上鄰下舍》講述了南京箍桶坊社區因老舊樓宇加裝電梯發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柳琴戲《在水一方》呈現運河兒女建設美好家鄉、保護運河生態的主題思想。
一批書寫英雄人物的紅色題材作品,在創新中讓當下的觀眾獲得情感共鳴。“為國家何惜我項上頭顱,處處泥巴埋身軀。最后一眼望故土,最后一拼保河山……”淮劇《楊根思》結尾這一氣壯山河的場景令人動容;兒童劇《新安旅行團》以“戲中戲”的方式,講述1935年“新安旅行團”踏上宣傳抗日救亡征途的故事,凸顯了一群少年在烽火歲月里的睿智勇敢和愛國情懷;話劇《新華方面軍》以1938至1947年《新華日報》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的誕生、成長為背景,再現了被毛澤東同志稱贊為“黨的一個方面軍”的新華日報抗戰故事和中國報人的精神風骨。
一批優秀江蘇校園原創戲劇作品“立”在了舞臺上,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板塊中,廣大高校師生傾情演繹、一展風華,講述精彩奮進的校園故事。南京理工大學原創短劇《炮工將星——孔從洲》講述孔從洲將軍在炮兵工程學院擔任院長期間三遷校址、兩地辦學的感人故事,展現了南理工人以“強大國防,繁榮祖國”為己任,“培養杰出人才,打造國之重器”的使命擔當;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的原創歷史舞臺劇《至愛精誠》,以該校百十年時間為軸,展現了一代代蘇衛人不懈努力、艱苦抉擇,詮釋“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學職業精神。
一批優秀的原創脫口秀新作以“我們的美好時代”為主題閃亮登場。今年創新舉辦的江蘇脫口秀大會帶來了《爸媽的新生活》《我是主持人》《向月球出發》《國門卡司》《大藍鯨就是擺》《房警官反詐》《理想女友》《你哪里人?》等亮眼節目,跟觀眾分享校園趣事、職業成長、生活日常,不少主創人員被圈粉。
一批小劇種積極求變求新,在優秀劇目的加持下推動劇種保護與發展。講好江蘇故事離不開各種文藝載體,江蘇地方戲種現存20余個,除了昆曲、錫劇等知名劇種,還有諸多小劇種,如海門山歌劇、通劇、丹劇、海州童子戲、徐州丁丁腔、洪山戲、淮紅戲、高淳陽腔目連戲等。小劇種獨特魅力,也是中國戲曲的一部分。今年,江蘇瀕危劇種丹劇帶來了《鳳先生》,以近現代偉大的藝術家、教育家呂鳳子生平為題材,講述呂鳳子三辦“正則”之不易,以及直到人生終點都滿懷對新中國的摯愛與堅持創作的藝術人生,展現他“畫壇宗師,百年巨匠”的風貌。另外,淮海戲帶來了《刑場上的黨課》,木偶劇帶來《鐵道小飛虎》,都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
一批美術攝影作品全方位展現了新時代江蘇改革發展的新面貌、新氣象、新成就。作為2022紫金文化藝術節活動之一的“新時代頌”2022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共推出近2萬幅美術攝影作品,在江蘇省各設區市的美術館、公共文化空間、商業綜合空間等同步設展,40多天的展覽中,吸引了數十萬觀眾觀看。
文藝為媒,展現江蘇之美、時代之新,讓觀眾感受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一年一度的紫金文化藝術節,既是對江蘇文藝界的“大閱兵”,也是講好“江蘇故事”,展現江蘇風貌的窗口。今年紫金文化藝術節再次端出劇種多樣、題材豐富、風格迥異的文藝作品,生動展現了一年來江蘇文藝創作的新動態、新探索和新成果,線上線下都引起了廣泛點贊,期待更多鐫刻著時代烙印的“江蘇故事”不斷出圈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