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座古城,它在北方眾多燦若群星的名城中或許并不是一等一的顯眼的,卻在不自覺中九朝不斷代,延綿至今,讓我心生向往,終于在大暑將至的6月初,踏上了尋訪它的道路!
這座古城就是 正定 ,史稱常山、真定,歷史上與 北京 、 保定 并稱“北方三雄鎮”,也是常勝將軍趙云的故里。先來說下 正定 的故事。
關于交通
如果你是直接坐飛機到石家莊機場的話,那有機場專線大巴到達正定縣城,回來也是這條線,票價20元。
我回來時去了金星假日酒店等車,那是離正定古城最近的一個點,結果司機告知我最晚一班機場大巴是下午4點去機場!
關于天氣
雖然 正定 縣自身很重視環保,但是它畢竟身處重工業環繞的 河北 ,所以空氣質量并不穩定,時有霧霾。在我去之前的5月份就曾經爆發了嚴重的霧霾天氣,污染值爆表。
所以建議去 正定 之前先查下近期的天氣預報,遇到霧霾就不好了 !
行程推薦
在正定 的一天半時光中,我努力用腳丈量那些歷史的痕跡。
第一日, 開元寺 ---陽和樓---臨濟寺---廣惠寺---南城門--回頭看諸般夜景
第二日,隆興寺---天寧寺--- 正定 縣文廟---唐風動碑--- 正定 府文廟
下圖列出本次看到的古建和文物:
關于住宿
這次的住宿我選了燕山快捷酒店,從硬件角度來看,這充其量算是一個招待所的配置,但是勝在地理位置絕佳,四塔一寺一城墻兩文廟都圍繞在它2公里的半徑內,還有各種 正定 美食,十分方便。
正定燕山快捷酒店
關于飲食
正定 的特色飲食包括漢族菜系, 比如 正定 八大碗,八大碗除了當場吃,還被做成禮盒特產可以帶走。
還有各種小吃美食, 比如 王不同熏肉、王家老雞,王家傳統燒賣、郝家排骨。
景點一覽
開元寺
開元寺 就是前面故事里提到的凈觀寺,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開元年間又響應唐玄宗號召改名 開元寺 。
從臺階下來,雖然唐塔和鐘樓赫然在目,可是還是先從眼前看起,一尊碩大的赑屃赫然在目,這是2000年在 正定 府前街路西出土的,后被移入 開元寺 ,實際是一座石碑的碑座。赑屃體態豐滿,重量驚人,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體重107噸,是 中國 之最。
旁邊還有殘存的碑首,重14噸。造型為兩爪似鷹的二龍戲珠,中間為火焰狀纏枝寶珠,十分精美。
碑首后有數塊殘碑,碑文運筆流暢字體清晰,據說還有數段未找到。
石碑是被毀后埋入地下的,經專家學者多年考證,出土巨型石碑為唐末五代后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功德碑,這人和臭名昭著的石敬瑭有著一段頗為復雜的糾葛,這也是石碑被毀,埋于地下的原因,在此不提,感興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這座大殿遺址也是唐代建筑,現在只剩下殘垣斷壁,又被修復成如今這般骨架。
看完了就是 開元寺 的主體建筑了,一塔一殿一鐘樓,一字排開,那個殿是清朝所建,沒啥興趣。
說到 開元寺 一鐘一塔的橫向布局,還頗有講究,一般寺廟都是雙塔對峙,鐘鼓(樓)齊鳴,像這樣一塔一鐘樓的平行結構,只在唐朝及之前出現,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從早期以塔為中心向晚期以殿為中心的過渡情況,而 開元寺 的這般配置也成了如今的孤例。
鐘樓:
先看鐘樓,都說 中國 有4.5座唐構,去年在 山西 看到了最重要的兩個南禪寺和佛光寺,現在這個鐘樓就是那半個唐構(同時它也是 中國 現存最古老的鐘樓)。
之所以是半座,是因為在后世的重修中,上層屢遭改建,已非原貌,然而下層卻奇跡般保留著始建時的風格。同時鐘樓也是 中國 僅存的幾座早期殿閣式樓閣建筑之一。
話說這門板是唐代遺物。
可惜大門緊閉,無緣進入內中一窺究竟。
只能從網上找到照片來看個究竟,鐘樓內二層懸掛的銅鐘也是唐代原物,鐘高2.9米,口徑1.56米,千年不墜,也是一個力學奇觀!
欣賞外部宏大的唐代斗拱
二層在落架復原性修復時已經恢復了唐代風格。
唐塔:
看完鐘樓,再看唐塔。
這座塔被稱為須彌塔,又稱雁塔,外形和 西安 的小雁塔頗為相似。
須彌塔保持了唐代疊澀出檐塔形態簡樸 大方 的特點,正面中間開有一石券門,門楣上端嵌一石額,題“須彌峭立”四字。
門框上石紋精美。
從塔望向鐘樓。
最妙的是底座四面各有兩個力士雕刻,也是唐風的雄健 大方 !
開元寺須彌塔
正定開元寺
陽和樓
先是陽和樓,現在看到的陽和樓是復建的,橫跨 正定 城南門內南大街上。
而原來的陽和樓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樓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磚臺上,臺下有圓拱洞門,左右各一,行人車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 北京 天安門端門,但南面正中還有關帝廟一所倚臺建立。
令人痛心的是陽和樓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拆毀。今日雖然復建,終究覺得有所缺失!
陽和樓
臨濟寺
前頭故事說到臨濟寺是 正定 最古老的存在之一,始于東魏,而到了唐大中八年(854年),義玄和尚在此創立臨濟宗,因臨濟宗風機峰峻峭,故在海內外名聲大振,成了禪宗流傳最廣的一派,每年亞、歐、澳乃至北美等地臨濟宗高僧咸來朝拜祖庭。故 正定 臨濟寺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臨濟宗道場,也是世界臨濟宗的祖庭。
而 正定 四塔之一的澄靈塔就是義玄和尚的舍利塔,始建于唐,是一座磚砌八角九級密檐式塔,高30.47米,金大定年間(l161一 l189年)重修。
了解完臨濟寺的悠遠傳承之后,再看澄靈塔,確實如梁思成先生所贊的挺拔峻秀,雕飾華麗,清晰秀麗,塔中之上品。
澄靈塔建在八角形磚砌基臺上。臺上為石砌基座,再上是磚砌須彌座。
塔第一層較高,四正面為磚雕拱形假門,四側面飾方形假窗,轉角刻圓柱,柱頭有卷剎。
第二層以上,層高逐減,密檐相接,各開間寬度也相應遞減,形成協調輪廓線,塔各檐下均施磚仿木構斗拱。
塔身各檐角梁為木制,檐瓦、脊獸和套獸均為綠琉璃制作。
正定臨濟寺
廣惠寺
看完澄靈塔后,出門直奔廣惠寺。
在來之前,已經看過 正定 四塔的諸般形態,最吸引我的自然是廣惠寺的華塔。
在臨濟寺遠眺,華塔已經躍然在目,最妙的是現在兩寺之前休整成了一片自然空間,綠草如茵,鮮花如簇,木棧道蜿蜒其中,曼妙的古建筑點綴其中,感覺渾然一體。
走了一段路,回頭看看,天空出現了一抹淡淡的晚霞,映著臨濟寺。
一口氣走到廣惠寺,隔著紅墻仰望華塔,頂端繁復,華麗至極!
繞到正門,一進去就看到華塔,實際上廣惠寺現在也只剩下這個華塔可看。
華塔,俗稱花塔,又名多寶塔。據記載華塔始建于唐代。現存華塔為金大定年間重修后的重要遺存。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現代也有修復。
從造型上來說,廣惠寺華塔它屬于花塔型,重要特征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裝飾有各種繁復的花飾,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這種塔形成于宋遼金時期,元朝后幾乎絕跡,國內現存華塔總數也不過十幾座, 正定 華塔是現存為數不多的華塔中造型最奇特、裝飾最華美的一座,為海內孤例。
花束型塔身是華塔的精華所在,占了大約整體的1/3左右,拉近鏡頭看一下,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線刻塑出獅、象、佛、 菩薩 、獸頭、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種刻塑參差錯落、變化有致。
圍著華塔繞行數圈,有種看不夠的感覺,天空中的云層不自覺密集起來,塊塊壘壘地堆積在華塔上方,更顯得氣象萬千!
看完華塔,繼續往前是個頗大的廣場,前方不遠就是南城門,剛好是周日,人潮涌動,
因為之前下過一場雨,所以地板積了不少水,柏油路變成了鏡子,回頭看華塔,倒映在水中!
廣惠寺華塔
正定古城墻
正定 古城已有1600多年歷史。東晉時土筑,北周時石砌,唐代重新擴建為土城,明朝擴建后改為周長24華里的磚城。現存 正定 城墻是明代遺存,城垣殘存8106米。
因為諸多原因,原本 正定 古城的四座城門已經湮滅,現在看到的南城門及兩側各50米的城墻,是 正定 縣政府號召百姓捐獻舊城磚,并投資399萬元人民幣于2001年修復完成。
登上城樓,視野更開闊,剛好趕上 正定 在城墻上搞民俗游園,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站在城墻上遠望,華塔儼然成了古城中心,之前看過的澄靈塔,須彌塔,還沒去看的凌霄塔在后面依次排開,蔚為大觀!
下了城樓,想回去休整下,天色卻突然又好了,夕陽從云縫里透出來,剛好原路返回,把之前三個廟再看一遍。
第一個就是廣惠寺,夕陽把華塔勾勒得層層疊疊,更顯質感!
此時臨濟寺已經關閉,只有澄靈塔靜靜地沐浴著夕陽,寶塔無聲,卻光華熠熠。
最后路過 開元寺 ,發現居然還開著門,想著最后一抹夕陽就進來流連下。
看著兩座唐代建筑,慢慢在夕陽中變成兩道剪影,云在天空中萬千變幻著,仿佛再次打開時空隧道。
正定古城墻
隆興寺
隆興寺始于隋朝,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 大興 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至此奠定千古名剎的身份地位,梁思成先生更稱其為“京外第一名剎”。
正對著寺門的大影壁,中間的琉璃龍紋盡顯皇家寺院的身份!
隆興寺的天王殿兼作山門,建于北宋初期,清乾隆年間大修時摻入清朝建筑風格遂成了今日的模樣。(個人不太喜歡這種feel)
天王殿:
剛進天王殿就是一個驚喜,迎面一座 彌勒 佛的木雕,看介紹居然是金代的作品,距今800多年了。
佛像高1.9米,體態胖碩,笑容可掬,我們早已習慣的大肚 彌勒 的形象其實是源于五代時期 浙江 奉化 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后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契此在 奉化 岳林寺入滅,圓寂前留下揭語“ 彌勒 真 彌勒 ,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據此世人視他為 彌勒 化身,以其原型塑像供奉,而將契此作為 彌勒 化身于天王殿供奉正是始于宋代。
我為何要如此介紹大肚 彌勒 的由來,自是因為在后面的佛殿中還有一尊 印度 傳來的原版 彌勒 ,在此先行提過,待會再互相映照,頗為有趣!
大覺六師殿:
天王殿后沿著石道前行,便看到一處遺址-大覺六師殿(始建于宋神宗元豐年間),原來是座很恢宏的建筑,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單檐廡殿頂供奉著七世佛,(既釋迦摩尼佛和他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師,他們七位在佛教中合稱過去七佛,所以此處又稱七佛殿),遙想當年應該是和 遼寧 義縣 奉國寺的大雄殿相媲美的。
可惜建筑在民國初年失修塌了,一聲嘆息,隆興寺毀于民國的建筑后面還有,待會再提!
摩尼殿:
繞過大覺六師殿,就到了此行的重點摩尼殿。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闊和進深都是七間,重檐歇山頂,也近乎于一個正方體,它最特別之處就在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夏(抱夏是指兩建筑丁字形相交時插入的部分),看起來平面呈十字形的布局,十分特別,這樣的例子在宋《營造法式》曾提到,摩尼殿卻也是唯一留存的宋代實物,后世也只有在故宮角樓上看到類似的設計,所以堪稱國寶級建筑。
因為是清晨第一個入寺的,所以當摩尼殿在清晨的微光中靜靜呈現在我面前時,還是有些小激動,除了建筑本身,摩尼殿里還藏著另一個寶貝---倒座觀音。
隆興寺讓我十分贊嘆的一點就是,它除了在建筑本身保留了許多宋代的原版滋味之外,在一些小物件小細節上也留下了當年的痕跡,這就顯得更為難得了, 比如 殿前這個石香爐,也是宋代的留存!
香爐上的佛像裝飾,雖然年代久遠卻也不失當年的精美。
一進殿迎面是釋迦摩尼佛
這時才發現殿內各壁繪滿了以佛經故事為題材的壁畫,除了左右內槽扇面的壁畫是清代補繪的十二圓覺 菩薩 圖和八大 菩薩 圖之外,其他都是明代遺存,特別是東西扇面墻外壁繪制的兩幅巨型壁畫,瀝粉貼金,色彩艷麗,層次清晰,是現存明代壁畫的上乘之作!
但是因為殿內光線暗淡,所以有些壁畫看得不太清楚。
我開始逆時針游覽整個摩尼殿,先看到東扇面墻外壁的壁畫--西方勝景,也是殿內最主要的壁畫之一,寬9.14米,高7.13米,十分宏偉。
畫面中心是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 菩薩 ),周邊還有各種佛、 菩薩 、羅漢等400余尊。
靠近大殿東門口的壁畫,因為光線充足,看得比較清楚。
倒座觀音:
轉過這面壁畫就要看到倒座觀音了,一陣砰砰的心跳。
摩尼殿內槽北側的一整面墻通壁塑五彩懸山,長15.7米、高7.5米,以雕塑與繪畫相結合的壁塑藝術形式,將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普陀洛伽山那壯觀熱烈的場景微縮于壁面,而 大名 鼎鼎的倒坐觀音就身居懸山正中。
慢慢地一點點地看到五彩懸山和倒座觀音的全貌。
在來之前,我看過很多人拍的倒座觀音,也看過很多熱情洋溢的描述,但是照片中的模樣卻無法讓我聯系到描述中那種膜拜的激動,我也曾設想過親眼看到倒座觀音的情景,但一切的設想都不及我剛看到真容的一剎那。
因為大殿很暗,所以五彩懸山一出現就感覺眼前一片光彩奪目,目不暇接,然后觀音就在懸山之中,屋頂漏窗一束光剛好撒下來,她微微低下頭來,雙目慈眉,抿唇微笑,一瞬間感覺似乎要踏下蓮座,向我走來。
突然明白她為何被稱為最美的明代雕塑,突然明白為何魯迅先生要把她的照片擺放案頭,稱呼她為東方美神了,雕像的美感是要親身前往,實地觀看后,才能有所感有所悟!
不知道其他人似乎有我這樣的感覺,也可能是晨輝中靜寂大殿讓我產生的錯覺。我就這樣癡癡地看著,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最后才想起拿起相機一陣咔嚓(注意千萬不要用閃光燈!)
轉到西山面墻,這里繪著另一幅大型壁畫--東方琉璃世界,以東方三圣(藥師佛和 日光 、月光兩 菩薩 )為主體,周邊還繪有諸般神佛120余尊,可惜下部損壞得比較嚴重。
西出口的兩幅壁畫,保存得也沒有東出口好。
感覺自己是背對著殿門,慢慢退出去的,就像電影的長鏡頭,漸漸搖遠,滿是對這尊東方美神的依依不舍!
回頭再看一眼摩尼殿,前后一致的抱夏,讓人恍惚是出是進,有種穿越千年的美好。可惜的是隆興寺原本不止這一次壁塑,前面看到的大覺六師殿內原有四座五彩懸山,坍塌后也消失無存,而后面要去的大悲閣,原本三面墻上有精美的宋代壁塑,1944年整修時也被破壞了,隆興寺真是一座在民國時多災多難的寺廟啊!
牌樓門:
出摩尼殿到下一個建筑之前,需要經過一個牌樓門。
這個牌樓門當年也是一絕,面闊一間,廡殿頂,曾被梁思成先生譽為珍品,可惜現在的建筑是86年根據梁先生當年文字和照片復建的。
古寺自有名木,穿過牌樓,背后就有兩顆槐樹,被稱為龍槐鳳槐,都有千年樹齡。
迎面是一座戒壇,建于康熙年間,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亭臺式建筑,進門的臺階頗高。
戒壇是寺院用以舉行受戒儀式的壇場,一般大型寺廟才有,隆興寺的戒壇位列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他兩座是 北京 戒臺寺和 五臺山 清涼寺)!
里面的石壇是明代遺存。
大悲殿:
穿過戒壇,就到了隆興寺最核心的區域了,這里寶貝云集,正對著的就是隆興寺的標志大悲殿了,大悲殿內藏著的隆興寺最大的寶貝青銅大佛
大悲閣的左右兩邊還各有一座重要的建筑。
左邊是轉輪藏閣,這座建于北宋的二層樓閣,在結構上采用了大彎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梁思成先生譽為木構建筑之杰作。
但是更妙的是它里面藏著的寶貝--轉輪藏。
轉輪藏是佛寺中之一種可以回轉的佛經書架(千萬不要把轉輪藏和轉經筒混為一談)又稱輪藏,是將書架作成八角形的書棚,中心立軸,使書棚得以旋轉,就能撿出所需經卷;此種書架即稱輪藏,與民間的走馬燈相似。佛教徒認為轉動此柜可獲得和念經同樣的功德。
隆興寺的這個轉輪藏是 中國 現存惟一第十世紀(最古老)的真正可以轉動的佛經書架,其價值珍貴無比。
走進殿中,才能感覺這座輪藏的震撼,7米的直徑,儼然就是一棟小樓,中間貫通用來轉動的木軸則有10.8米,真是通天徹底,精妙的設計讓它時至今日依然可以轉動!
親眼看到宋人這尊精妙無比的力學神作,佩服至極。
慈氏閣:
正對著輪藏殿的就是慈氏閣,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層樓閣。
慈氏閣雖然不及輪藏殿名氣大,但也是內有乾坤。
首先里面供奉著一尊北宋時期獨木雕刻的 印度 原版 彌勒 佛(這也是慈氏閣名稱的由來,慈氏是梵語 彌勒 的意譯),佛像高7.4米,背后還飾有8.8米高的火焰紋背光。
之前在天王殿里關于 彌勒 佛化身的討論時就已經說過了。
最寶貴的還是它構造,內部梁架結構采用減柱造,簡潔明了朗。
特別是營造法式里提到的 永定 柱,這也是唯一的孤例!
御碑亭:
除了這兩座建筑,大悲閣兩旁還有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和乾隆的手筆,對于很多大廟,這都算重要文物了,但是對于隆興寺而言,這只能是小菜一碟,聽旁邊的解說說,康熙來過3次,乾隆來過7次,他們對隆興寺也算是真愛了。
御碑亭:
終于可以好好欣賞大悲閣了,作為隆興寺的主體建筑,它始建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之后歷代屢有修繕,可惜的是在兵荒馬亂的民國時代坍塌了!
這是當年拍攝的照片,大佛上半身裸露在坍塌的閣樓內。
如今這座大悲閣是九十年代根據宋《營造方式》復建,歷時兩年多(97.8-99.9),用了6800多立方米的木料,這么說一般人可能沒有概念,那換個說法,這是我國繼布達拉宮之后最大的單體文物修繕工程,這就震撼了吧!
重修后的大悲閣是一座出檐三層、歇山頂樓閣式建筑。面闊七間,進深6間,總面積1643.5平方米,除了主殿,兩側還有御書樓和集慶閣以虹橋相連。
這個就是相連的虹橋,可惜上不去!
其中的主殿高35.5米,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為了容納這座22.28米高的青銅大佛!
迫不及待地進閣見大佛,所謂開門見山,但是這進門面佛,卻也讓我也有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這尊古代最高的青銅大佛其實是42臂的千手觀音 菩薩 ,據說當年一共分七段鑄造而成,可惜清朝時,損壞,除了胸前合十的雙臂之外,其余40臂都摘除了,民國修復時只以木頭手臂代替,又是一件憾事。
大概是佛像太宏偉了,仰望時總讓人有種深陷蒼渺宇宙中的感覺,越發覺得自身的渺小,難怪大殿四周角落散坐著閉目念經的虔誠修行者,在這種環境下,我都生出了此番念想。
除了這尊大佛,它腳下的石質須彌座也是寶貝,又是北宋原物,高2.25米,由雙層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
須彌座十分精美,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雕刻了飛天、力士、共命鳥等形象。
不由再次感嘆隆興寺的硬件配置真是杠杠的!
殿前還有數十方的石碑,據說整個隆興寺里藏有四十多方石碑,這是千年古寺的身份象征!
龍藏寺碑:
這里也是最容易漏掉的隆興寺六最之一--龍藏寺碑。
龍藏寺碑藏身于眾多碑刻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有一個石質的保護罩(實際上有石質保護罩的不止它一個),但反而讓人也容易忽略它,特別是在被青銅大佛等一眾神物震驚之后。
龍藏寺碑是中華名碑之一,刻于隋開皇六年(586年),也是當年恒州刺史為了奉敕勸獎州內士庶萬余人建造龍藏寺而立。
這里說到隋朝,雖然是僅有38年的短命王朝,卻是文化大爆發的關鍵轉折點,各類藝術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書法亦是如此。
隋朝書法是南北書風融合的時期,一方面繼承了王右軍的特點,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六朝時期碑刻的雄強古拙,并開始向工整規矩的方向發展,是唐朝尚法書風登峰造極的前哨,十分關鍵,而這塊龍藏寺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后世歷代書家都對此碑推崇備至,所以有了隋碑第一的美譽。
我駐足觀望了許久,除了書法的精妙,更是不斷感嘆隆興寺的博大精深,它把時光的痕跡細細搜羅,傳承至今,這般奇妙的際遇讓人倍加珍惜。
又是一顆古木--壽槐,它是隆興寺最古老的見證了,距今已經1300多年。相傳趙匡胤曾在樹下駐足觀望,有瑞鶴祥云繞于樹端,經久不去,這一吉兆堅定了他稱帝后擴建隆興寺的信心。
看來隆興寺可以保留如此多古跡至今也該拜拜它了!
彌陀殿:
接下來是彌陀殿,建于明正德5年(1510年),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青瓦覆頂的單檐歇山頂,由隆興寺明代高僧臨濟宗二十五代嗣祖夢堂和尚主持修建。
毗盧殿:
中軸線的最后一重殿宇就是毗盧殿了,這個卻不是隆興寺的原版配置。
毗盧殿面闊進深都是五間,重檐歇山頂,青瓦覆蓋,綠琉璃瓦剪邊,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原是 正定 八大寺之一的崇因寺的主殿,因為崇因寺已廢,所以59年遷建于此。
檐下懸掛的匾額是乾隆皇帝御書“毗盧佛殿”!
毗盧殿中最珍貴的就是這尊毗盧佛了,又是一個皇帝的寶貝,明神宗皇帝與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舉高6.72米,自下而上逐層漸收,似一座寶塔,表層均鎏金。
后花園:
最后是后花園,這里似乎搜羅了一堆原本不屬于隆興寺的文物,原本有些詫異,后來得知 正定 文保所就設在隆興寺內,瞬間就恍然 大悟 了!
一進花園就被這個經幢吸引了,看介紹是金代前期隆興寺主持廣惠大師的舍利經幢。
經幢刻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漢 白玉 材質,雕工精美,是重要的金代佛教實物。
這群精美的漢 白玉 造像,是 元氏 縣開業寺北朝時期的遺物,1965年移入隆興寺。
后花園還有一處元代壁畫墓,可以被蓋了房子圍起來,大門緊閉,門窗遮著,什么都看不到!
離開隆興寺時,看了下時間,我居然呆了快五個小時,從未如此癡迷過一座名剎,可惜百密一疏,等回到 廈門 后,才發覺漏了一個地方--設在寺內的梁思成紀念館,真是愧對大師。
正定隆興寺
凌霄塔
接著原路返回去看天寧寺,天寧寺和廣惠寺一樣,寺內僅存一座寶塔,大量的建筑也是崩壞于民國時期。
凌霄塔俗稱木塔,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如同 應縣 木塔一般,它是一座磚木混合塔,塔高40.98米,塔身分九層,一至三層為磚仿木構,四至九層為木構,比 正定 其他三塔都要大許多。此塔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塔心柱結構形式,對穩定塔身極為有利,而這也是現存古代塔建筑的孤例。
天寧寺凌霄塔
文廟
先去了附近的文廟,注意 正定 縣有兩個文廟,一個是縣文廟,另一個是府文廟,因為 正定 長期是縣治又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所以才有如此配置。
先去的縣文廟。
走近才發現文廟是個收費點,門票15元。
中午時分的文廟內只有我一個人,四座石碑記錄得是歷次修復文廟的經過。
來這里就是為了看這座大成殿,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它是明代的建筑,直到1933年梁思成先生來 正定 考察時,偶然發現這座建筑,出檐翼翼,斗拱雄偉,不像明代的作品,才疑心它可能是五代的作品,雖然最后因為戰亂,梁先生沒有繼續研究下去,關于這座大殿的身份也成了一個謎,但是還是值得親身來一窺究竟。
放張梁思成先生當年的老圖,比較有味道。
只是有點可惜的是,大成殿內被塞滿了嶄新的陳設和塑像,拙劣的水 平和 俗氣的配色讓我一進去就想出來,于是只好趕往下一站。
正定文廟大成殿
唐朝古碑
唐朝古碑的碩大保護罩比龍藏寺碑還宏偉,是53年時修建的。
唐代風動碑全稱是“大唐 清河 郡王紀功載政之頌“,此碑系唐“安史之亂”后,為給唐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歌功頌德而立的功德碑。
碑刻于唐代宗 永泰 二年(766年),王佑撰文,王士則書丹并篆額。碑文楷書25行,行55字,碑陰行書分3截,上14行,中33行,下15行,為將佐題名。書法遒勁瀟灑,刻工精美,又是一方備受書家推崇的古碑,因為傳說有風則搖,故俗稱風動碑!
因為保護嚴密,所以看起來不太方便,龜趺座半埋地下。
想著去看最后一個建筑,才發現突然不知道它在哪里,百度上關于 正定 府文廟的介紹很少,關于位置也是一句話,百度地圖上看得我一頭霧水,問了當地人才曉得在 正定 縣醫院背后,就是圖中所示的這個 通道 ,走進去是一條小巷。
府文廟就在巷子里,走近一看,大紅門緊緊閉著,有些遺憾,聽路人說府文廟沒有對外開放,只能走到縣醫院家屬小區,隔著墻張望。
正定府文廟
正定 府文廟始建于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
現存建筑是元代遺構,只留下舊戟門五間,東、西耳房各三間。
站在院墻下,沒有登高工具,就算踮起腳尖也只能看到單檐懸山布瓦頂,還有斗拱鋪作。
一孔窺豹,乾門的木結構保存完整,是難得的元代佳品。
這是從網上找來的圖片,感覺很有味道的古建筑,可惜養在深閨人未識
正定府文廟
寫在結尾
正定 大概是我這輩子逛過最充實的縣城了吧,短短一天半的時光,我不斷在震撼中度過,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孤例,確實 正定 像是一片被施了魔法的地方,這里留住了時光的腳步,留住了歷史的脈絡,留住了古人的智慧,也留住了人們對古代美好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