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宠》作者:时衿,一个色的导航,视频免费视频,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不卡

度假趣

掃一掃關注

正定不可錯過之“隆興寺”

   2022-10-31 馬蜂窩4070
導讀

正定古稱恒山、常山、恒州、鎮州、鎮定、真定。今天的正定并不為中國大多數地方的人所了解,我身邊的人幾乎都不知道這里豐厚的古建遺存,然而它在古代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卻是華北很重要的城市。它位于今天河北省會石家

正定 古稱 恒山 、常山、恒州、鎮州、鎮定、真定。今天的 正定 并不為 中國 大多數地方的人所了解,我身邊的人幾乎都不知道這里豐厚的古建遺存,然而它在古代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卻是華北很重要的城市。
它位于今天河北省會石家莊以北,滹沱河北岸的冀中平原上,西依太行山 ,自古就是控扼山西與河北交通的軍事要地。這里的新市古遺址曾經是春秋戰國時鮮虞人的都城,他秦代設縣,古城興建于北齊,唐代后期為節度使的治所,宋代為河北西路治所。
在宋代這里也是北方的一個大城市和軍事要地。元代為真定路治所,明清為真定府治,清初,直隸省會曾短暫設在這里,清雍正年間避雍正皇帝胤禛的名諱而改名正定。它從南北朝后期到清末民初一直是石家莊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正定的歷史雖然不算太久遠,但是因為它在唐以后所受到的戰爭破壞較小以及行政中心的遷出,現在古城內保存有9處國寶單位,大多數都建于元代以前。它是個文物遺存豐富的縣城。這里的古跡舊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稱,現在位于城內的隆興寺,主體建筑建于北宋,規模宏大,有我國古建中的六項第一。
開元寺鐘樓和安重榮所立赑屃碑座也是我國古建一絕,還有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4座始建于唐,主體結構為金元遺存的古塔。從唐到清,歷經五代、北宋、金、元、明的古建筑都可以在正定找到遺存。它在華北平原上算是個人才輩出之地,是嶺南開拓者南越王趙佗、無人不知的趙云趙子龍和北洋之龍王士珍的故里。除此之外還有金元時代名醫李杲和元代戲劇家白樸。這里的特產美食有八大碗、馬家雞、王家燒麥(不同于南方燒麥,里面是包的肉餡和蔬菜餡)、缸爐燒餅,有特色民間藝術常山戰鼓。

隆興寺

來到隆興寺,隆興寺門票50元,導游證不帶團不免費,這里請導游的講解費是80元。

隆興寺原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后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改稱隆興寺。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來征河東后駐蹕鎮州(后 正定 ),到城西由唐代高僧自覺禪師創建的大悲寺禮佛時,得知寺內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銅鑄大悲 菩薩 ,后漢契丹犯界和后周 世宗 毀佛鑄錢的兩次劫難,加之聽信寺僧"遇顯即毀,迢宋即興"之讖言后,遂敕令于城內龍興寺重鑄大悲 菩薩 金身,并建大悲寶閣。開寶四年(971年)興工,至開寶八年(975年)落成。并以此為主體采用中軸線布局 大興 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膳的宋代建筑群。

清 咸豐 八年(1858年),西路的行宮被天主教堂侵占,中、東兩路建筑也是殿閣傾堪,僧堂損漏。寺院游僧日少,門庭冷落。

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興寺的大門前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琉璃照壁,照壁中央有綠色琉璃瓦浮雕二龍戲珠圖,是隆興寺九絕之一。

石橋

隆興寺門前有一座石橋,三路單孔,趙匡胤,康熙,乾隆都走過這座橋進入隆興寺游覽。 正定 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之說。九橋不流指的是光有橋,橋下沒有水,這座橋就是九橋不流其中的一座橋。隆興寺大門上的敕造隆興寺五字牌匾為康熙皇帝所題寫。

天王殿

隆興寺沒有山門殿,第一進大殿就是天王殿。關于隆興寺沒有山門殿的原因,當地有個傳說,說唐太宗派尉遲恭在這里修建隆興寺,還沒來得及建山門,尉遲恭就被朝廷招到長安,受命領兵打仗去了,隆興寺派了一名工匠首領追趕尉遲敬德,在 開封 追上了他,問大將軍寺廟山門建在哪里。尉遲敬德滿腦子想著回朝參戰,想都沒想,拿槊在地上搗了個深坑,不耐煩的吼了一句,就建在這里。工匠首領心理發毛,不敢不從,只得在 開封 建了隆興寺的山門,于是隆興寺就沒有山門了。
隆興寺的天王殿建于北宋初年,是這個宏大宋代建筑群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一間大殿。殿正中有一尊金代木雕大肚 彌勒 佛,兩側是現代重塑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神像。

大覺六師殿

天王殿后是大覺六師殿的基址。它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巨大的臺基和柱礎昭示著它往日的恢弘壯麗。它曾是寺內的主殿。面闊六間,進深九間,廡殿頂,是寺內最大的建筑。據史料記載,大覺六師殿佛壇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和他成佛以前的六位先師,殿內五彩石羅漢有108尊,高一丈六尺的金裝佛3尊,高一丈六尺的金裝 菩薩 4尊,還有五彩護法神3尊,五彩佛像4尊,五彩泥塑羅漢53尊,殿北又有五彩 菩薩 5尊,五彩懸山4座,前后墻上都是彩繪壁畫,恢弘壯麗。令人無比遺憾的是在民國初年,它卻因為戰亂和年久失修而倒塌。

摩尼殿

大覺六師殿基址的后面是摩尼殿。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是隆興寺內 中國 古建六最之一。大殿足有今天的8-10層樓高。面闊和進深都是7間,奇特之處在于正方形大殿的每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頂抱廈。這種建筑形式在我國現存的宋代建筑中僅此一例,是隆興寺內 中國 古建六個之最之一。

隆興寺的幾座宋代佛殿木柱都是上大下小,兩邊高,中間低。屬抬梁式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殿內的粱架結構均與宋《營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后乳栿四柱結構形式。

摩尼殿前有宋代雕刻石香爐一座,爐身正面地阿 克東 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四周侍立要是十二神將手持寶杵。寶劍等兵器,給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覺。我國現存的宋代石香爐十分罕見。

大殿正中為北宋所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正中的是釋迦牟尼佛說法坐像,佛祖右側兩手抱拳、老成持重的是佛祖大弟子迦葉,他德高望重。左側雙手合十,聰慧虔誠的是佛的弟子阿難,相傳他是釋迦牟尼的堂弟,長于記憶,過目不忘。這三尊都是宋代原塑。兩邊是明代所塑以瓔珞寶珠,飛天彩帶為裝飾的文殊、普賢二 菩薩 塑像。在佛壇內還有精美的壁畫,繪有十二圓覺 菩薩 和八大 菩薩 ,為清乾隆年間所繪。

在摩尼殿大殿的四周是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所繪的巨型壁畫,外層壁內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整個過程。

在大殿四間伸出的抱廈內,門兩側繪著佛教二十四尊天,每面墻壁3位,一個抱廈6位,

西壁壁畫是西方勝境,也就是阿彌陀佛所主持的西方極樂世界。

東面抱廈的南墻正中繪制的“鬼子母天”是天尊中最美者,她頭戴鳳冠,身著寶衣,足踏云鞋。豐腴秀美,上身前傾,目光慈愛。左手持蓮花,右手撫小兒頭部,小兒則仰頭上望,小手伸向“鬼子母”,表現出渴望投入母親懷抱的急切心情。

在摩尼殿的殿后是泥塑彩繪的五彩懸山。正中是倒坐觀音像。我們在《西游記》里看到的觀世音 菩薩 ,都是神態雍容,身披白色天衣,舉止端莊,端坐蓮花或腳踏青云。而摩尼殿中這尊觀音卻與眾不同。她坐南朝北,頭戴寶冠,頂飾纓絡,赤足盤膝,頭微右側,身稍前傾,柳葉眉下,鳳目微睜,面帶微笑,俯視眾生,披巾自肩下垂,繞兩臂向外飄起,左足踏蓮,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繞膝,輕撫左手手腕。魯迅看到這倒坐觀音像后曾稱她為東方美神。但是我覺得宋代人審美與我朝當今差別也太大的。這觀音長得有點像 山東 膠東地區很多男人的相貌,作為女人的相貌可一點也不好看。北宋初年的審美應該屬于一種從唐朝以胖,圓臉寬下巴,小眼睛為美的審美像后世女子以局部豐滿,身材苗條、瓜子臉,大眼睛為美的過渡期,這姿態可不如明清時代的觀音 菩薩 優雅端莊雍容。這尊倒坐觀音像是隆興寺六個 中國 古建之最的第二最
在倒坐觀音的兩邊是文殊普賢兩位 菩薩 的坐騎青獅與白象,懸山兩側和頂上彩塑著一群羅漢,侍立觀音周圍。

在摩尼殿殿后是一座木牌樓,1933年梁思成來 正定 考察古建筑時曾拍下照片,并詳細描述了它,說這個小建筑物是“形制甚為古勁”的很古老建筑,只可惜牌樓門在新 中國 成立前就被毀掉,現在的建筑是根據梁思成拍攝的照片和文字描述仿制重建的。

戒壇

龍鳳古槐后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戒壇。戒壇是一座四角攢尖頂亭臺式建筑,面闊進深都是三間。戒壇的前身是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下詔在恒州龍藏寺建造的安放佛祖舍利的佛塔,元末明初佛塔倒塌,在基址上創建戒壇, 清康 熙年間再次重建。它是寺院用來舉行受戒儀式的壇場。在古代,出家受戒的和尚頭頂上都要燙戒疤。如今這種落后的風俗已基本瓦解。

在戒壇內供奉著明弘治六年1493年所造雙面銅佛一尊,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的是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寓意受戒者可以同時得到東西兩方教主的認可:既受到阿彌陀佛接引修成正果,又要行藥師佛之源救治眾生,這尊佛像的絕妙之處在于,無論你站在佛像的前面還是后面。都不會看到他是一尊兩面佛,如同一個人一般。它是隆興寺九絕之一。

御碑亭

走下高高的戒壇,視覺空間豁然開朗。宏偉的大悲閣聳立在中軸線上,寬大的月臺前兩座精致的御碑亭分列左右前方,轉輪藏閣和慈氏閣靜靜得守候在大悲閣前東西兩側, 玉樹 瓊樓,古柏參天。

中軸線上原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的小殿韋陀殿,1920年代倒塌,現僅存基址。

在中軸線東側,坐東朝西的是慈氏閣,建于北宋,是一組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層樓閣,內部梁架結構采用了減柱造法。屋檐墻壁內的立柱為宋《營造法式》所記 永定 柱的唯一實物例證。

慈氏閣

慈氏閣正中供奉 彌勒 菩薩 ,慈氏二字就是梵語 彌勒 的意譯。這尊 彌勒 菩薩 像是北宋所造,是用一整棵大木頭雕刻的,保持這為眾生說法的姿態。他頭戴天冠,身著 菩薩 裝,赤足站立在蓮臺上,身后有火焰背光以示佛光普照,現如今人們平時見到的大肚 彌勒 是明清以后的形象,而這天冠 彌勒 則反映了北宋時代的 彌勒 形象,國內罕見。

轉輪藏閣

轉輪藏閣采用了大彎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我國古建筑泰斗梁思成魚尾“木構建筑之杰作”。

閣內的木制轉輪藏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過去上面擺放著佛經。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轉輪藏是南朝梁時代善慧大士所創。佛教以轉輪為教徽,寓意佛法猶如車輪,自轉不息。佛教徒們認為一邊誦經一邊轉動它就可以祈福。在我國古代很多寺院都建有轉輪藏。這個轉輪藏建造于北宋,是我國現存的唯一10世紀的真正可以轉動的書架,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轉輪藏。它是隆興寺 中國 古建六個之最之一。

碑亭

大悲閣前立著康熙與乾隆兩位皇帝游覽隆興寺留下的碑亭。這是右側的乾隆碑亭,亭內之碑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所書《重修 正定 隆興大佛寺記》

左側是康熙碑亭,亭內石碑是 清康 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所書《御制隆興寺碑》。與到處題字的乾隆相比,康熙很少為一個地方題字,康熙微寺院寫石碑的更是十分少,因此這康熙碑就顯得很珍貴。

中軸線上的大悲閣是隆興寺主體建筑,始建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四層三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

過去在大悲閣內曾有壁塑,殿內東西兩側各有彩塑懸山一座,兩邊懸山上各有五彩佛一千尊,可惜的是都在1944年重修大悲閣時被破壞殆盡,現在只能根據民國時代留下的照片才能看到這壁塑的精華部分。

整個隆興寺,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這尊千手千眼觀音 菩薩 像,她是隆興寺內 中國 古建六最中最大的看點。“ 滄州 獅子 定州 塔,趙州石橋明天下,真定府的大 菩薩 ”這是說的被稱為 河北 四寶的 河北 四 大名 勝古跡。其中“真定府的大 菩薩 ”指的就是這尊高達21.3米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 菩薩 像。她鑄造于北宋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是世界上銅鑄立式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觀音像。

關于這尊銅像的來歷有個傳奇故事:在唐代大歷年間(766-779年),隆興寺內有一尊高4丈9尺的銅鑄大悲 菩薩 像,五代后晉時期,隆興寺毀于戰火,寺內的大悲 菩薩 像上半部分被熔毀,寺內僧人只好以泥塑補好,成為半銅半泥的佛像。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周 世宗 柴榮在北征契丹收復失地的過程中,為增加朝廷賦稅,發動了又一次滅佛運動,這座大悲 菩薩 像也未能幸免。史書這樣記載了當時的過程“鎮州大 菩薩 像極有靈應,詔下而人莫敢近, 世宗 聞之自往其寺,持斧破其胸,觀者為之栗栗。”大佛的下半截銅身就這樣被周 世宗 柴榮鑄成了銅錢。

北宋初年,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征討北漢時,駐蹕真定府,一天,他來到大佛寺拈香禮佛,寺內可儔法師向他講述了寺內大 菩薩 的不幸遭遇,并告訴他,毀掉大 菩薩 銅像的時候,佛像蓮花座內寫有“遇周則滅,遇宋則興”的讖語。這句話正中宋太祖趙匡胤下懷,他為了利用宗教安撫天下,立即頒詔重鑄大悲 菩薩 像。北宋初年在鑄造大 菩薩 的時候,首先在選定的地方挖了好幾丈的深坑,然后在里面樹立起幾十根空心陶管,往陶管理澆鐵水,建起幾十根直立的大鐵柱。然后加上土,一層層夯實,再裝上石頭須彌座,再在其上用銅水澆筑大 菩薩 。

這尊千手觀音像是分七段鑄造組裝的。第一節鑄下部蓮花座,第二節鑄至膝蓋,第三節鑄至臍下,第四節鑄至胸部,第五節鑄至腋下,第六節鑄至肩膊,第七節鑄至頭部,最后添鑄四十二臂。因為兩側的40臂每個臂膀手心都有一個眼睛,而每個臂膀都有25種不同化身,所以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各臂分持日月、凈瓶、寶塔、金剛、寶劍等,可惜兩側40雙銅手臂均因為乾隆皇帝的一紙自以為是的可笑詔書被毀。他游覽隆興寺時,認為 菩薩 的手臂只有36只,旁邊的34只是后來人加上去的,下令把這些臂膀全部拆除。

專制社會的可怕之處在于,明明很多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面對皇帝犯下的常識錯誤,卻無一人敢于制止。現在的40個木手臂是1944年重新造安放在上面的,僅前胸兩臂為宋代原鑄。觀音像神態自若,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線條細膩,很具宋代佛像的神韻。

大菩薩下方的北宋石質須彌座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精品

這株1300年樹齡的壽槐為隆興寺內樹齡最高的樹

大悲閣后是明正德五年(1510年)修建的彌陀殿,它是隆興寺住處夢堂募集民間資金修建的,因為是民間建造的,所以無論是殿閣的規模還是建筑等級都不如前面的皇家建筑。

彌陀殿內有一尊明正德五年(1510年)所塑金裝阿彌陀佛佛像一尊。

毗盧殿

中軸線最北的大殿是毗盧殿,它原是 正定 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遷建于此。,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毗盧佛殿的匾額為乾隆皇帝所書。

殿內有銅鑄毗盧佛。毗盧的全稱是毗盧遮那,翻譯成漢文是光明普照的意思,這尊銅鑄毗盧佛像是明萬歷皇帝及其生母李太后御制,高6,42米,形制高大,巧奪天工,它采用了精密鑄造技術,通體一共有佛像1072尊,構思巧妙,造型獨特,做工精良,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為隆興寺六最之一。

龍騰苑

龍騰苑內有金代廣惠大師經幢建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用漢 白玉 雕刻而成。廣惠大師是隆興寺歷史上的一位得道高僧。

石碑

在大悲閣的東南有一方石碑,被稱為隋代第一名碑的龍藏寺碑。龍藏寺碑全稱"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是 中國 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在 中國 的書法發展史中,隋代是漢隸向唐楷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而龍藏寺碑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它的碑文為隋代楷書,碑帽上的字為隸書。其字體方整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滯寬博,樸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呆滯,在書體結構和用筆上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為贊譽"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后人也稱其為楷書第一碑。它也是隆興寺 中國 古建六最之一。

梁思成紀念館

從龍藏寺碑前行不遠,有個小院,院內是梁思成紀念館。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 廣東 新會,生于 日本 東京 ,畢生致力于 中國 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他是梁啟超的兒子,因為戊戌變法被鎮壓,當時戊戌變法的領導人梁啟超不得不流亡 日本 。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 中國 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遺物,包括 天津 薊縣 遼代建筑獨樂寺觀音閣、寶坻遼代建筑廣濟寺、 河北 正定 遼代建筑隆興寺、 山西 遼代 應縣 木塔、 大同 遼代寺廟群華嚴寺和善化寺、 河北 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等。這些重大考察結果,寫成文章在境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為梁思成日后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 中國 建筑史》,準備良好的基礎。


 
(文/小編)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評論 0
0相關評論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cdaodi.com/news/show-755.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c)2021 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湄潭县| 额敏县| 浪卡子县| 阜新市| 浏阳市| 望奎县| 特克斯县| 留坝县| 定陶县| 马公市| 福建省| 织金县| 神木县| 黑龙江省| 昌宁县| 定襄县| 邵阳县| 商洛市| 奉化市| 汝南县| 德格县| 西盟| 黄浦区| 信阳市| 阳东县| 伊宁市| 香河县| 黑龙江省| 邳州市| 平邑县| 钟祥市| 庐江县| 万安县| 许昌市| 从化市| 富民县| 榆中县| 岳池县| 当雄县| 宝兴县| 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