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在3600年前,成為中國商代早期和中期都城,是商文明的發源地。鄭州市的古跡非常多,且主要分布在各縣區。這次因時間關系,就參觀了市區的幾個著名古跡。
一、鄭州商城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是商代都城的遺址,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1955年發現并開始發掘,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商城平面為長方形,城墻周長6960米,有11個缺口,其中有的可能是城門,城內東北部有宮殿區,發現宮殿基址多處,中心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設施。城中還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遺址。城外有居民區、墓地、鑄銅遺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
二、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位于鄭州市東大街東段路北,始建于公元58--75年(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殿宇廊亭200余間,占地約5萬平方米,東西有過街牌坊各一座,乾隆三年曾經大規模修建,光緒二年遭火焚。
現僅幸存有清代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殿宇雄偉高大、莊嚴肅穆。它的建筑形式為古代“歇山式”建筑,其殿頂構造復雜,工藝精湛,堪稱一絕。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城隍廟內。
廟內的古井
重建的尊經閣
三、鄭州城隍廟
鄭州城隍廟位于鄭州市商城路4號,原名城隍靈佑侯廟。該廟始建于何時,文獻缺乏確切記載,是明清時期建筑。鄭州城隍廟供奉的是漢劉邦麾下大將紀信。漢高祖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劉邦于滎陽,危難之中,紀信冒充漢王,使劉邦得以逃走。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城隍廟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約10畝。由大門、過庭、戲樓、大殿、后寢宮和東、西廊房組成。大門面闊3間,進深2間,懸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頂。
過庭距大門10余米,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式建筑。
戲樓,又稱樂樓。與過庭相距咫尺,面闊3間,進深2間,歇山式高臺樓閣,樓高12米余,主樓居中,左右兩側檐下配以歇山式邊樓,上下錯落,翼角重疊。主樓前后有抱廈,前抱廈為2根平面呈小八角形石柱支撐,石柱上鐫刻楹聯為“傳出幽明報應彰天道,演來生死輪回醒世人。”后抱廈為垂花門式。
大殿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綠色琉璃瓦頂,脊飾用黃綠色琉璃。
寢宮由拜廈和寢殿組成,中有地溝相隔。寢殿面闊5間,進深3間,懸山式建筑;殿前的拜廈,面闊5間,進深4架椽,卷棚頂。
四、鄭州清真寺
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位于北大街128號,為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源地。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正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高約10米,單檐歇山頂,建筑面積96平方米。房頂覆以灰筒瓦,脊上浮雕蓮花,戧脊前端置以云盤,檐下飾斗拱一斗二升,明間用石柱四根,平面呈小八角形;周圍用木柱,中間為木制通柱二根,兩柱前后有高達一米的抱鼓石二對。
照壁
二門
望月樓又名喚醒樓,是伊斯蘭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高10米,上下兩層,平面正方形,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筑,建筑面積49平方米。前檐懸有豎匾“望月樓”,下檐橫匾為“萬化朝真”,后檐扇形匾書“遠矚西域”,中檻上方掛“正教昌明”大匾一塊,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阿馬圖魯楊歧珍書。
五、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
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位于鄭州市西北部三十公里,它北臨黃河,南靠岳山,東西南北寬約5公里。風景區起初是荒蕪的的邙山,時任中共中央毛澤東于1952年視察黃河,并指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此后這里先后建設了小型儲水站、邙山提灌站和黃河提水站,繼而被辟為“鄭州市黃河游覽區 ”,進行大規模植樹造林,綠化荒山4000余畝,興建亭臺樓閣、塑像碑林、游樂設施,經過將近20年的建設,該景區最終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中華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從1987年起經鄭州市民倡議,后通過海內外各界人士反復論證,五易其稿,歷經20年,于2007年04月18日落成。塑像占地2816平方米,像整體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雕塑中高者為炎帝,矮者為黃帝,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
炎黃鼎,整高6.6米,重近20噸,設計者為中國青銅器專家、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
新老黃河大橋
在岳山的頂峰上建有高達36米的三層塔式建筑浮天閣。在岳山的峭崖間,有一座長40米,高35米的臥虹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