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與典籍,鐫刻著中國之精神、民族之靈魂,不僅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更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建立文化強國的動力與源泉。
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16年啟動實施的“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以“書目”“文獻”“精華”“方志”“史料”“研究”六編,更是將古籍的研究與整理推向高潮,計劃至2025年,編輯出版《江蘇文庫》3000冊。那么,在古籍中我們如何去了解江蘇文化的發展歷史,乃至它在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從傳統文化中獲得更多的文化自信?近日,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思想繁榮,眾多哲人綻放璀璨光芒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世尊為“孔圣人”,那么你知道與孔子齊名的南方人是誰?“南派夫子”又是指誰?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文學院博導周群告訴記者:“季札是歷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學大師,與孔子齊名,同時也是孔子仰慕的君子,被稱為‘南季北孔’。”
據周群介紹,吳國第十九位國君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馀祭、馀昧(一說夷末或夷昧)、季札。壽夢覺得第四個兒子季札最有德行,可是按照制度,他應當傳位給老大諸樊。季札的三個哥哥也覺得季札最有能力,爭相擁戴,可是季札堅決不同意,諸樊最終繼位。季札因受封于延陵(在今常州、江陰地區)一帶,又被稱為“延陵季子”。
季札于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8年)出使魯國,這年孔子才3歲。魯國的貴族為他演奏周樂,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引眾人贊嘆。
季札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以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季札對于孔子文藝觀具有直接的啟示之功。孔子是儒家文藝觀的杰出代表,從這個意義上說,季札觀樂所體現出的詩樂觀念、審美標準以及觀世功能,都對于儒家文藝思想具有驊騮開道的作用。就此而言,季札的文藝觀又有‘啟圣’之功。季札踐行心諾、掛劍墓樹的興舉,是古代誠信守義的典范,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誠’與‘信’的內涵。”周群說。
孔子有個學生叫言偃,字子游,是常熟人,虞山腳下有他的封土墓,被譽為“南方夫子”。
《說江蘇》記載:“在《論語》中記載孔門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門學科中八個成績最好的弟子,言子是文學科中的優秀代表,《禮記·禮運》中記載孔子‘天下為公’的大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傳授給他的。兩千多年后,中國人根據這樣的思想建立了現代民主共和國家,這句話也被鐫刻在南京中山陵的牌坊上。”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稱為朱子,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其實朱熹理學與江蘇也有關系。
據《說江蘇》記載,北宋新儒學的代表性思想流派是理學,或道學,對宋以后的中國文化影響至為深遠,由所謂的“五子”,即周敦頤、邵雍、張載以及程顥、程頤兄弟不斷努力而形成。福建人楊時是“二程”的學生,就是成語“程門立雪”的主人公,學成告別時,程頤站在書院門口目送他遠去,意味深長地說:“吾道南矣!”這是理學正宗傳到南方的象征。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楊時來到無錫,在東門附近見一處風景與早年游歷的廬山東林寺仿佛,于是便建造了一所東林書院,將理學傳授給無錫人喻樗和福建南平人羅從彥等。羅從彥的學生李侗是個隱士,將學問傳給了朱熹。朱熹采輯宋代理學家的觀點,撰寫了《孟子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后人并稱為《四書》。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徐興無說:“如今,當你走進東林書院,會看到正門前的石牌坊上題有‘閩洛中樞’四個字,所以,江蘇地區是中國理學傳播的中樞站,孕育了南宋理學。”
明清之際,江蘇大地上更是出現了各種學派,可謂百花齊放。
“泰州學派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反對束縛人性,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成為晚明顯學。”據周群介紹,王艮,泰州安豐場(今江蘇東臺安豐)人,是泰州學派的創立者。他生于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世代為灶戶(燒鹽的苦力),十九歲時隨父王守庵經商至山東,在山東拜謁孔廟時,受到很大啟發,認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學而至也”,于是日誦《孝經》《論語》《大學》。38歲時遠赴江西游于王陽明之門,下拜執弟子禮。王艮經常與師爭論,堅持自己的觀點。
他的學生大多為下層群眾,計有農夫、樵夫、陶匠、鹽丁等487人。“王艮開創的泰州學派,以平民儒學為特征,使自漢代儒學正統化成為士人利祿工具之后,重新恢復了儒學面向民眾的一面。王艮提出的樂學說、百姓日用即道、以身為本的‘淮南格物’論都體現了泰州學派的平民儒學宗旨。從而形成了儒學史上的‘一大變’,泰州學派繼承了王陽明挺立主體精神的傳統,賦予了儒學的近代化因子。”周群說。
明清之際的三位大儒是江蘇的顧炎武、浙江的黃宗羲、湖南的王夫之,其中顧炎武對清代學術轉變的影響最大,他強調學以經世,反對明末空談心性的空疏學風。他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治學注重實證,帶動了北方的學者而與浙西之學者應和,為清代乾嘉漢學開啟先河。
乾嘉學派,由于學派在乾隆、嘉慶兩朝達到鼎盛,故得名,以對于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各個方面的考據而著稱,一般說來以惠棟(今蘇州人)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影響最大。揚州學派也是乾嘉漢學的重要分支,將乾嘉漢學推向巔峰,并在歷史轉折時期開啟了近代學術之先河。此后清代的經學內部又分出常州今文學派,為晚清政治變革奠定了學術和思想基礎。
文學昌盛,四大名著都與江蘇有關
千百年來,江蘇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2019年10月31日,南京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學之都”。
“‘四大名著’都與江蘇有關,首先他們的作者幾乎都是江蘇人,比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生于南京;《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淮安);《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生于江蘇興化;《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據說是施耐庵的徒弟,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告訴記者。
據苗懷明介紹,四大名著中也多次提到江蘇地名。《紅樓夢》第一回故事基本發生在蘇州,把閶門稱為“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第二回基本在揚州。此后,出現了石頭城、六朝遺跡等一系列南京地標。最后一回中賈政在南方料理喪葬的事后回京,在經過毗陵驛時與賈寶玉匆匆見了一面,毗陵一般指今天的常州。
《西游記》中“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一回中兩次提到唐僧的父親陳光蕊是海州人,在第十四回中唐僧也自稱是海州人。
《三國演義》中描繪了一系列鎮江、南京城內景致,包括甘露寺、“天下第一江山”、“恨石”、“駐馬坡”等。最后一個呈現的城市是南京,其事跡是西晉滅吳,三家歸晉,全書因此告終。
《水滸傳》中提及鎮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把金山叫做“寺里山”,稱焦山為“山里寺”等。
今天江蘇十三個設區市在四大名著中被提及的有南京、鎮江、揚州、蘇州、連云港、淮安、徐州、常州、無錫等九個,其中絕大部分城市至少被兩部著作提及,充分顯示了江蘇城市的形象傳播力。
為什么四大名著都會和江蘇有關呢?苗懷明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江蘇歷史悠久,有豐富的人文底蘊。江蘇是融四面八方多元文化于一體的地方,南北兼收,多民族融合,為小說的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經濟發達。任何時候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學創作也不例外,古代能夠有能力、有時間、有條件寫出如此優秀文學作品的人,應該都是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就決定了這些大文學家們,需要生長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江蘇無疑是適合他們創作的地方。同時,貫通南北交通的大運河也為創作這些鴻篇巨制提供了養分和素材。
除四大名著外,古代江蘇籍的文人和文學著作汗牛充棟、不可勝數,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赫兆豐娓娓道來——
西漢時,枚乘(今淮陰人)寫下了大賦《七發》,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后來沿襲《七發》體式而寫的作品很多,在賦史上,“七體”成為一種專體。
南朝齊永明年間,周颙撰成《四聲切韻》,沈約、謝朓、王融等人將四聲、病犯的理論應用于詩歌創作,創立了中國古代格律詩的雛形“永明體”,中國的詩歌從此不再完全作為音樂的附庸,找到自己的韻律,為唐詩的繁榮打下重要基礎。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組織編撰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后世也稱之為《昭明文選》,唐宋有“《文選》熟,秀才足”“《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此書影響深廣,是中國文學的經典。
唐代幾乎所有的大詩人都來過江蘇。王昌齡做過江寧丞,被譽為“詩家夫子王江寧”。李白對金陵的名勝和人情十分眷戀,也喜歡煙花三月的揚州。杜甫在金陵瓦官寺里看過顧愷之畫的佛像。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都做過蘇州刺史。
南唐后主李煜的詞作在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王安石先后在南京生活了20年左右,死后葬于鐘山(今紫金山半山園)。王安石的詩含蓄深沉、雅麗工巧,被稱為“王荊公體”。高郵人秦觀為詞壇大家,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范成大是平江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南宋四大詩人之一。
元代倪瓚是江蘇無錫人,位列元四家,對董其昌、石濤等名家均有重要影響。
王世貞是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省太倉市)人,明朝文壇領袖;唐寅,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馮夢龍,明朝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文學家、出版家,著有《三言》《東周列國志》等。《牡丹亭》作者湯顯祖,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金圣嘆,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是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中國白話文學研究的開拓者,林語堂譽之為“十七世紀偉大的印象主義批評家”。孔尚任為創作《桃花扇》,游覽了揚州梅花嶺、史可法衣冠冢、南京明孝陵、燕子磯、棲霞山白云庵等地。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皆是一絕。《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定居秦淮河畔,又稱“秦淮寓客”,在南京完成了這部巨著。
其他如東晉醫學家葛洪、書圣王羲之、畫家顧愷之;南朝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出生于建康),醫學家陶弘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今江陰人)……他們都是今江蘇地區人,或在今江蘇地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描繪江蘇的文學作品中留下大量經典詩句,如南朝謝朓作的《入朝曲》云:“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辀。獻納云臺表,功名良可收。”
“這樣的詩句至今讀來,還是宛然在目、真切入耳,富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南京大學教授胡阿祥表示,“‘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成為‘文人看南京’的‘南京城市名片’,成為高鐵駛入南京時的歡迎語。這張名片與這句歡迎語,既透著一股煙水江南的自豪、一種龍盤虎踞的霸氣,也表達著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南京人‘獻納云臺表,功名良可收’的文化自信與人生追求。”
世代書香,方志藏書全國領先
地方志,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的記錄。梁啟超說:“最古之史,實為方志。”
“據統計,1949年前纂修的歷代方志逾萬種,占古籍文獻總數的1/10。成書于東漢時期記錄吳越地區歷史文化的《越絕書》,是現存最早的方志,被譽為‘地方志鼻祖’。”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左健偉告訴記者,“江蘇素有‘方志之鄉’的美譽,編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蘇地域共編纂各種志書約1200種,流傳到現在的也有近千種,占全國的1/10左右。”
左健偉還告訴記者:“明代在南京完成的《永樂大典》、清代在揚州完成的《全唐詩》,都是在江蘇編纂完成的集中國古代典籍文獻于大成的類書。”據了解,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南京登基,從永樂元年(1412)到十八年遷都北京,明朝在南京編纂了一系列大型的文化典籍。他命解縉等人在永樂年間編成了三億七千萬字、二萬二千多卷的《文獻大成》,后改名《永樂大典》,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較《大英百科全書》早三百多年。
清代的揚州是漕運和鹽運的樞紐,富甲天下,康熙四十四年(1705),《紅樓夢》作者的祖父、江寧織造曹寅奉旨在揚州開設《全唐詩》詩局,僅用一年多時間就編纂刊刻了《全唐詩》計九百卷。
江蘇藏書事業歷史悠久,許多文人學士都有藏書的習慣。《南唐書》記載:“江南藏書之盛,為天下冠。”江蘇歷史上有多個聞名天下的藏書樓。
據蘇州地方志辦公室的專家陳其弟介紹,鐵琴銅劍樓,坐落于江蘇省常熟市古里鎮區中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與山東聊城的海源閣、歸安(今浙江湖州)陸氏的皕宋樓、錢塘江丁氏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鐵琴銅劍樓由常熟瞿紹基所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為珍愛一臺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鐵琴銅劍樓以藏書質量高、數量多而著稱于世。藏書歷經五世傳承,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十字:“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新中國成立后,瞿氏后代將家藏的眾多珍本、善本及文物捐給國家,為中國文化研究和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津逮樓位于南京甘熙故居內,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一座仿寧波天一閣建造的藏書樓,以“津逮”命名。“津逮”語出《水經注·河水》“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達者,因謂之積書巖”,意為“求知的入門之路”。津逮樓是清末南京最大的私人藏書樓,甘氏父子曾遍訪吳越,收集書籍10萬余卷藏于此樓。
“私人藏書樓,保存了大量典籍,也加快了典籍的傳播,造就了圖書事業的繁榮。藏書樓也為江蘇教育的興盛創造了條件,培育了江蘇人的儒雅書卷氣質,促進了江蘇學術研究的興旺發達和深入發展,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活力。”陳其弟說。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過去;但重溫歷史,是為了讓我們增強歷史自信,并創造更輝煌的未來。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是清代常州人趙翼創作的組詩《論詩》中的一首。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貴在創新與引領的主張。他認為詩歌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詩歌時也應求新、求變、求突破。詩歌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詩風、詩作和詩人。”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院長葛金華說。
葛金華表示,每個時代都會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從文學史的長河中,詩人趙翼看到了每一代人的責任、擔當與追求。一個“領”字,道出了詩人心中的豪邁之氣,既有不讓古人、一爭高下,事事當爭第一流的志氣,更有他這一代詩人的自信與風采。“不薄今人愛古人”,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做一個時代的自信者,一個時代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