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宠》作者:时衿,一个色的导航,视频免费视频,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不卡

度假趣

掃一掃關注

廣東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2022-01-10 海外網4330
導讀

廣東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隨著新年的鐘聲敲響,廣東文旅市場今年元旦再度迎來“開門紅”。2022年元旦3天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1111.5萬人次,旅游收入67億元。廣東“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蓬勃發展的嶄新局面,更顯郁郁蔥蔥、碩果累累。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起筆“十四五”,《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未來5年廣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越來越多市民也從周邊的變化切身感受到,藍圖里的愿景正成為生動現實:廣州永慶坊、潮州牌坊街等獲評“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嶺南文化“雙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程正式實施,全省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扎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如火如荼……廣東更深層次推進文化繁榮發展,文化強省建設邁出新步伐。

       “繡花功夫”讓嶺南文脈“活起來”

       “藍藍天,水漣漣,一片蓮舟劃過水里天……”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在廣州一場放映結束后,“90后”華南師范大學學生小余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片中的粵曲。“作為廣東人,我以前沒發現粵劇原來這么美!”他說。

       2021年5月,全國首部4K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正式上映,不到20天就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票房紀錄,40天票房超2000萬。越來越多像小余這樣的新生代觀眾慕名前來,成為《白蛇傳·情》放映現場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影片也因此獲得“年輕人的第一部粵劇電影”的美譽。

       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介紹,為了讓觀眾沉浸式體驗宋畫意境之美,影片美術組畫了600多幅分鏡圖,數易其稿,影片中服裝造型的設計逾30款。有別于傳統粵劇唱腔,《白蛇傳·情》融合了西洋管弦樂,使唱段更加通俗流行,易于為年輕觀眾所接受。

       《白蛇傳·情》強勢“出圈”成為傳統文化“雙創”現象級事件。而在嶺南文化“雙創”工程的帶動下,灣區城市記憶也在“繡花功夫”的梳理中徐徐喚醒。

       在佛山祖廟,粵劇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關青“變身”導游,為游客講解“非物質(粵劇)文化遺產游徑”的點滴往事。她邀請游客走上萬福臺,體驗粵劇的扇功、唱功和身段,豐富的展演博得滿堂彩。

       這是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體驗日活動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廣東已推出8個主題共44條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以及70條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再上新臺階。

       游古城、嘆非遺,也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節假日的“打開方式”。潮州古城里,李厝祠、黃尚書府等修舊換新,潮州鎮海樓復建工程如火如荼,潮繡、潮州木雕、潮州手拉壺在廣濟橋頭輪番上演,昔日“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盛景再現眼前。

       “紅色基因”同樣是嶺南文化一筆厚實“家底”。去年首次公布的《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顯示,廣東革命文物延續年代最長、種類最齊全、區域全覆蓋、保護級別高,革命文物數量和級別均居全國前列。

       為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廣東紅色文旅護照”在建黨百年之際正式發布,掀起一股“打卡”紅色文旅地標熱潮。目前,廣東共發布10條廣東省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其中3條線路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文明實踐新風吹進百姓家

       每周六晚,在汕頭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廻瀾書院,紅色經典電影如期放映。一個個革命英雄的生動故事,通過銀幕送到了老百姓“家門口”。

       文明貴在養成、重在實踐。去年以來,隨著廣東全面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文明之風越吹越勁,一顆顆文明實踐的“種子”在南粵大地生根發芽。

       在清遠英德,市民只需登錄英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群眾點單平臺”,動動手指即可定制志愿服務。實踐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這種模式既打通了服務基層的“最后一公里”,又能為市民提供差異化需求的服務項目。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57萬個,實踐中心在縣(市、區)覆蓋率達98.4%,實踐所在鄉鎮(街道)覆蓋率達97.9%,實踐站在村(社區)覆蓋率達95.1%。依托數萬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省開展理論宣講、黨史教育、文化惠民、科普宣傳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260萬余場次,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工程也在全省鋪開。在中山南朗鎮左步村,稻田掩映的左步書屋是游客追捧的“打卡點”,成為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亮眼一筆。去年,中山市與深圳鹽田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等3家地區和項目,一同入選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

       為推動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省文化和旅游廳制定了《廣東省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三年計劃(2021—2023年)》,推進覆蓋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的“粵讀通”數字證卡服務建設,目前已有21個地市、22家公共圖書館接入,實現了全省區域基本全覆蓋。越織越密的文化惠民之“網”,為南粵百姓帶來文化小康切實的獲得感。

       “科技+”為文旅融合注入新動能

       2021年12月31日凌晨,一場絢麗的煙花秀在橫琴長隆海洋王國上演,300臺無人機點亮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夜空,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來“跨年游”。“我們提前半個多月就預訂景點門票和酒店了。”來自江門的馬先生元旦假期帶著一家五口自駕出行,體驗橫琴國際休閑旅游島的建設成果。

       疫情之下,跨省游摁下“暫停鍵”,自駕游、近郊游成為廣東市民休閑度假的首選。美麗鄉村更是成了熱門“打卡點”。

       去年國慶黃金周,位于清遠連州的沙坊村、畔水村、新八村等鄉村旅游點,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體驗采摘樂趣、品農家菜、賞鄉村美景;在韶關丹霞山景區,周邊的瑤塘新村、青湖塘村、斷石村是民宿聚集片區,其民宿客棧入住率均在90%以上,一些特色客棧更是連日爆滿。

       過去一年,系列舉措也為廣東文旅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全省發放近千萬元文旅消費惠民補貼,以營銷推廣、打折讓利、引導消費等方式,吸引省內37家文旅企事業單位參與,直接拉動文旅消費逾4000萬元。

       2021年,全省評定19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7家4A級旅游景區、7家省級旅游度假區,推出首批5家省級旅游休閑街區,3個鎮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7個村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文旅融合的“四梁八柱”不斷鞏固。

       在第十七屆中國(深圳)文博會上,與科技跨界融合的文創產品分外“吸睛”:戴上VR眼鏡,觀眾可“暢游”國內名山大川;掃掃二維碼,博物館里的名畫在手機里“動”了起來;絢麗多變的幻彩燈光瞬間“點亮”都市夜空,一河兩岸成為七彩“秀臺”……

       “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為廣東文化產業帶來新產品、新業態,更為文旅市場發展帶來新格局、新機遇。

       “到2025年,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90個,省級以上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40個,4A級以上景區數量239個,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數量40個……”在日前印發的《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廣東對文旅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

       “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加快培育“文旅+”“+文旅”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以特色村鎮、精品線路、鄉村民宿等為重點,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項目。一批世界級標志性景區景點、精品線路、文旅企業和示范區、活動賽事的落戶,也將陸續“點亮”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粵進“十四五”

       到2025年,廣東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事業更加繁榮興盛,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質量顯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到2035年,廣東建成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強省,文化和旅游業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強有力保障。

       到2025年,廣東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306平方米,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1.25冊;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90個,省級以上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40個,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00個、博物館數量400個,省級以上文化生態保護區(實驗區)13個;4A級以上景區239個,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40個。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8%,到202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過6%。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眾說

       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

       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在永慶坊開市運營已有一年多,廣州非遺的全國影響力由此得到顯著提升。以我們“趙家獅”為例,目前接待參觀人數已超過20萬人次。我們還開發了200多款文創產品,其中50多款獲得版權登記或專利,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未來希望探索出可在全國復制的非遺文商旅運營模式,把“非遺街區”做大做強做實。

       橫琴國廣影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張超: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出臺,讓我們這些在橫琴打拼的創業者備受鼓舞。我們公司團隊成員大多是“95后”,很多是在澳門讀大學畢業的,也有土生土長的澳門青年。橫琴不但是澳門對接內地的橋頭堡,也是企業在大灣區拓展市場、打造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極點。隨著深度合作區加快建設,未來我們的事業發展將釋放巨大潛力。

       汕尾市海豐縣新山村黨支部書記呂湖泳:

       汕尾海豐縣新山村與彭湃故居相距僅6公里,轄區面積約3.6平方公里的古村落流淌著紅色基因。近年來,鄉村振興的星火點“靚”了這條“紅色村”。2021年春節期間,新山村每天接待游客約6000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016年的6459元增加到現在的1.86萬元。接下來我們將推動“紅色、綠色、古色”三色結合,把新山村打造成3A級景區。

       塑造與經濟實力 相匹配的文化優勢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廣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穿越千年風云,積淀下厚重的文化底蘊。回顧過去一年,廣東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積極回應時代新要求、滿足人民新期待,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更大力度、更強自覺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努力塑造與廣東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奮力開創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廣東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累計建成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57萬個,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程,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竣工開館,推進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實現珠三角地區全國文明城市全覆蓋,涌現出彭士祿、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等一批先進模范……立心鑄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廣東把精神文明建設落到實處,推動全省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擴面提質增效。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脈傳承才能弦歌不輟、歷久彌新。過去一年,廣東深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傳承保護發展以廣東音樂、戲劇、美術、龍舟、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傳統文化藝術;以“繡花功夫”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廣州荔灣區永慶片區、潮州老城古建筑群、南粵古驛道等如今都成了“網紅打卡地”;《白蛇傳·情》《中國醫生》等一大批文藝精品力作,進一步提升了廣東文藝創作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廣東攜手港澳共建大灣區文化圈,“人文灣區”建設初顯成效。

       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廣東堅持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著力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廣東畫院(新址)等一批地標性文化設施的落成啟用,廣東公共文化有效供給能力明顯提升,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1460.5平方米,基本實現了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全覆蓋。與此同時,隨著文化和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新業態蓬勃發展,跨界融合發展加速,產業邊界不斷拓展,疫情之下的廣東文旅市場實現了快速復蘇,文化產業增加值等多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一個民族要實現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回望過去,廣東在文化強省建設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展望未來,新的偉大征程已經開啟,廣東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定文化自信,以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為根本目的,大力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向著2035年建成文化強省的目標奮勇前進,廣東定能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


 
(文/小編)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評論 0
0相關評論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cdaodi.com/news/show-398.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c)2021 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拉木县| 武安市| 疏附县| 东兰县| 克东县| 通辽市| 波密县| 庄浪县| 根河市| 轮台县| 思茅市| 长白| 保德县| 新安县| 全州县| 灵丘县| 中阳县| 枣强县| 哈巴河县| 台北县| 武山县| 和政县| 凤山县| 卢湾区| 馆陶县| 西充县| 龙山县| 瑞金市| 宁海县| 万安县| 绥中县| 哈巴河县| 芒康县| 茌平县| 辽宁省| 海原县| 株洲市| 吉林省| 冀州市| 察雅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