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蟠貓鄉結合實際,以“兩校兩基地”建設為載體,把黨員思想政治教育與彝族文化傳承發展相結合,建好黨員教育主陣地,做實黨建工作基本功,通過黨建引領助推彝族文化代代傳承、接續發展。
突出政治功能,把黨校建設成為教育培訓黨員的紅色陣地。
嚴格按照黨校建設的“六有”標準建設蟠貓鄉黨校,劃分為教室、食堂、宿舍等功能區域,配備有多媒體影音設備、彝族刺銹場地和工具、彝繡產品實物等設備和物品,著力把鄉黨校打造成為集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彝族文化宣傳展示、彝繡技藝傳承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陣地。“兩校兩基地”建成以來,創新開展彝漢“雙語”黨課、彝漢“雙語”普法教育、采用彝漢“雙語”宣講黨的方針政策,讓黨的聲音貼近群眾、深入人心。
今年以來,共舉行“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3期,組織各類宣講和培訓21余場次,培訓人員1591名,普通黨員進黨校培訓比例累計達100%。
突出組織功能,把黨校建設成為教育培訓農民的實訓基地。
“兩校兩基地”建成以來,在鄉黨委的關心支持下,通過組織彝族刺繡、彝族歌舞等民間藝人進行現場教學,定期開展培訓,使彝族歌舞和彝繡文化得以更好推廣展示、傳承發展,營造了黨建引領民族文化的濃厚氛圍。
通過培養和發展民間經紀人,鼓勵和支持在民族服飾、民族樂器、民族手工藝品等方面有一技之長的民族民間藝人率先發展規模生產,帶領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目前,蟠貓籍群眾發展彝族刺繡服飾和彝族工藝品店50余家,民族服飾、挑花、刺繡、龍頭弦、民族工藝品制作等初具規模,擁有了一定的銷售市場,吸納彝族群眾近1500人就業。
突出服務功能,把黨校建設成為傳承彝族文化的文化陣地。
“兩校兩基地”建成以來,鄉黨委聚焦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全面推進“三培養”(把普通群眾培養成非遺技藝傳承人、把非遺技藝傳承人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實體經紀人)工程,積極開展傳統左腳舞、左腳調、彝繡為主的傳承培訓活動,大力培養彝族歌舞和民間技藝傳承人,不斷鞏固和壯大民族文化繼承人隊伍。
目前,蟠貓鄉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44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3人,州級11人,縣級29人。會制作小二胡、四弦的民間藝人120多人,在縣內外從事手工刺繡、彝族服飾加工的藝人已超過3000人,被列為州級“左腳舞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及“彝族歌舞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