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凌云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旅游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各項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全民健身運動如火如荼,廣電安全應急處置得到有力保障。
發展全域旅游,實施富民工程
凌云縣把旅游產業作為全縣五大支柱產業之一來培育,圍繞全域旅游發展,全面實施旅游富民工程,著力打造“一湖(浩坤湖)、一城(凌云古城)、一山(茶山)”旅游品牌,“城古、茶香、湖秀”三張名片不斷擦亮。現有國家4A級景區3家、3A級景區7家;4星級飯店1家、3星級飯店3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1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4個;廣西生態旅游示范區2個,廣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廣西五星級鄉村旅游區1家、四星級鄉村旅游區2家,廣西五星級農家樂3家、四星級農家樂3家;旅游車船公司2家,旅行社3家,三星級汽車營地3個,A級旅游廁所16座。全縣旅游產業規模日益壯大,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可進入性不斷增強,游客滿意度不斷提高,旅游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先后獲得了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最佳休閑養生旅游名縣、全國異地長壽養老養生基地、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等榮譽稱號。
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凌云縣共有壯族、漢族、瑤族三個主體民族,其中瑤族有背隴瑤、藍靛瑤、盤古瑤。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凌云各民族和諧共處,創造了璀璨的文化。其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壯族“72”巫調音樂;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朝里壯劇、壯族歡隆(布柳河漫歌)、壯族夜婚習俗、漢族火紙制造術、漢族婚俗、瑤族長號、瑤族龍鳳舞、白毫茶制茶技藝、壯族兒童配飾制作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縣級42項;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輝映。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基礎設施得到了長足發展,新建了博物館、圖書館,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實現了全縣覆蓋;文化下鄉、戲曲進校園、非遺進校園、文藝宣傳、文藝匯演、文藝創作方興未艾;凌云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促進了凌云縣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全民體育充滿活力,融合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凌云體育事業發展欣欣向榮。凌云縣體育館、凌云縣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凌高田徑場等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具備了“六個一”的標準;各鄉鎮、各行政村均實現了“兩個一”的標準;全縣共建有足球場12個;全縣實現人均健身公共設施面積3.8平方米,超過國家標準要求,超額完成“十三五”和“十四五”的目標任務。全縣每4年舉辦一屆運動會,積極組隊參加市運動會等上級賽事,每年向上一級體校輸送至少5名以上優秀運動員,凌云體校選拔訓練并向上級體校輸送的林祖沈摔跤選手進入了國家隊,并在各種國際比賽中為國家爭得榮譽,林祖沈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取得良好成績。近五年來,凌云縣連續舉辦了三屆“全國徒步大會”、一屆“國際戶外運動挑戰賽”、兩屆“中國‘凌云白毫茶杯’一帶一路象棋國際公開賽”、“兩會一賽”和“慶豐收”等群眾體育活動,凌云慶豐收民俗文體活動獲國家體育總局認證為體育旅游示范項目,環浩坤湖山巔徒步道路獲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凌云體育充滿活力,進一步促進了體育旅游融合發展。
廣電網絡和應急平臺全面覆蓋,提高全縣應急處置水平
五年來,共建成廣播電視鄉鎮無線發射臺站8個,覆蓋8個鄉鎮30多個自然屯,覆蓋用戶3萬多戶11000多人;實現村村通光纖,發展有線電視用戶14000多戶,有衛星電視戶戶通用戶30000多戶;全縣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提高到98.6%。還建成了一個縣、鄉、村三級聯網的應急廣播平臺,提高了全縣的應急信息發布和應急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