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也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區的東南側。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這里可以欣賞到規模浩大內容豐富的石窟和壁畫藝術,還能通過講解和電影展示了解到佛教在敦煌上千年的發展歷史,是游客游玩敦煌的首選之地。
主要景點
九層樓
洞窟編號第96號,初唐(618-705)。 此窟開鑿于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據敦煌遺書《莫高窟記》記載,這尊大佛為唐代武周證圣元年(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所建。是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彌勒佛,即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巖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后著色而成。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偉壯觀的氣勢。
窟前的建筑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原為四層,晚唐(874~879)年間建成五層,宋初(966年)重修,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它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已成為莫高窟的標志之一。
三層樓
洞窟編號第16-17號,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間。窟前倚崖統建三層木構窟檐,故俗稱“三層樓”,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側發現藏經洞,后編號為第17窟。因此三層樓也是為數不多的窟中窟。
敦煌遺書,包羅萬象,內容涉及到了四世紀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史地、醫藥、科技、民族、宗教、藝術等各領域。
藏經洞
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箓為了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后,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地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于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準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占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希伯來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藏經洞陳列館
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陳列著跟藏經洞有關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國外的敦煌遺書和繪畫的復制品,以及藏經洞的發現和被劫掠的歷史回顧,并且有敦煌學的發展現狀介紹。
莫高窟的畫師
創造了莫高窟壁畫的古代畫師,大致分為三類:一種是僧官,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為數不多。再就是畫僧,他們是僧侶也會作畫,人數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純粹的畫工了,他們游走四方居無定所,在洞窟里作畫,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可想而知這個巨大的繪制工程,一定是令許許多多的畫工,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們走進了這狀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沒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這樣一批優秀而又偉大的無名者,為后世留下了,人類輝煌的絲路文明的影像。
二.金佛山
南川金佛山。重慶南川金佛山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以及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2238米的高度屹立在渝東南,用1300平方公里的原生態環境保護了近萬物種,用1900米的海拔落差將四季變幻多情演繹。保持了原始自然生態,山勢雄奇秀麗,景色深秀迷人。
景區特色
典型喀斯特臺原
金佛山喀斯特是世界臺原喀斯特的典范,頂部為波狀起伏的古夷平面,臺原周邊的兩級圈閉陡崖雄偉壯麗,一級陡崖和二級陡崖周長分別為50千米和60千米,高差150~500米,是金佛山喀斯特提名地和緩沖區的邊界。
古老高海拔洞穴系統
金佛山頂部1800~2100米高程,發育有3個巨大而古老的高海拔地下河洞穴系統(古佛洞—仙女洞—靈官洞—燕子洞洞穴系統、金佛洞—羊子洞洞穴系統、觀音洞洞穴系統),探測長度大于25公里,洞寬20~120米,高10~80米,已測洞穴沉積物早于380萬年。洞體規模巨大、形成時代久遠、發育層次清晰,反映了金佛山地區水文地質和古喀斯特地貌演化環境的重大變遷。
多彩地表喀斯特景觀
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溶丘洼地、落水洞、穿洞、石林、巖柱、瀑布、峽谷、懸谷、單面山等喀斯特地貌景觀,并伴有冰雪、霧凇、云海、日出、佛光等自然天象景觀,具有超乎尋常的自然美。
豐富生物多樣性
金佛山地處中亞熱帶,是中國西南地區罕見的生物基因庫,是同緯度喀斯特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瀕危、特有、模式及孑遺物種保存較好且成片分布,如著名的銀杉、珙桐、金佛山蘭、白頰黑葉猴、金佛山擬小鯢等,構成了罕見的生物多樣性景觀。
悠久熬硝歷史文化
洞穴系統中的沉積物含有豐富的硫酸鹽和硝酸鹽,使得密集的洞穴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采硝工場之一。熬硝歷史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為中國火藥制造及早期化學工業發展提供了證據之一
三.黃龍景區
黃龍山風景名勝區。黃龍景區有許多彩池,隨著周圍景色變化和陽光照射角度變化變幻出五彩的顏色,有“人間瑤池”的美稱。這是一個以奇幻美麗的鈣化池聞名于世的景區,景區內眾多的鈣化池池水清澈見底,五光十色十分漂亮。
四.崆峒山
平涼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肅平涼市城西約12公里處,是道家重要的發源處和圣地,也是中國西北最著名的名山之一。峒山山勢俊秀,山間有茂密的森林、形狀各異的怪石崖壁等,風景優美,也是西北地區登山觀景的好去處。
崆峒山峰眾多,有大小山峰數十個。最高峰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馬鬃山,海拔2025米,疊居于五臺之上;東、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列,形似蓮花。中臺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勢平坦寬廣,視野開闊。崆峒南與仰駕山相望,中間峽谷為前峽,涇河從中流出,聲若彈箏,故又名彈箏峽。北與馬屯山對峙,中間峽谷為后峽,胭脂河從中流出,出山時形成胭脂川,在崆峒山前匯入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