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宠》作者:时衿,一个色的导航,视频免费视频,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不卡

度假趣

掃一掃關注

“紅山文化”:中華文化的璀璨之珠

   2024-04-24 網易4150
導讀

“紅山文化”:中華文化的璀璨之珠

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一員,見證了早期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建構歷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各民族優秀文化對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影響。2019年7月1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博物館,了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掘保護情況和歷史沿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遼三彩鴛鴦壺(圖片來自學習時報)

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

“塞上紅山映碧池”“峰紅水碧,遠望綠樹千行,風光不讓江南。”老舍先生1961年在游歷赤峰時曾這樣贊譽紅山之美。位于紅山腳下的紅山文化博物館,一件件珍貴的紅山玉器、一幅幅生動的考古發掘照片、一段段凝練且內涵豐富的文字,吸引參觀者不時停下腳步,駐足觀看。

長江孕育了良渚文化,黃河孕育了仰韶文化,西遼河孕育了紅山文化,它們同處于新石器時代,都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中的一顆。在幾百萬年以前,我國東北地區西部、大興安嶺山脈與燕山山脈之間,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著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一千五百年之久的紅山文化。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正式命名了“紅山文化”。紅山文化最為重要的發現,是由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組成的規模宏大的牛河梁祭祀中心,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共祖”。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中華民族是個大熔爐”。在諸多命名的文化序列中,紅山文化獨樹一幟。當不同地域的文明進入這個大熔爐之后,便攜帶著各自的文化特色,不斷揚棄創新,形成了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中華文化。

赤峰博物館展出了距今約8000年的興隆洼遺址航拍照片。該遺址是我國東北地區與內蒙古東部經過全面考古發掘出土的目前國內第一個顯現出房址、窖穴、墓葬等全部居住遺址的史前中華始祖聚落,被學術界稱為“華夏第一村”。其農業系統——敖漢旱作農業系統于2012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全球第一個旱作農業文化遺產,赤峰敖漢也因此被譽為“世界小米之鄉”。該遺址發掘出1500多粒發黑的粟、黍碳化顆粒標本,被認為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時代最早的谷物。正是有了近萬年的禾盛黍豐,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距今5000—6000年的紅山文化時期,成為古代文明的誕生地。紅山文化標志性器物——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碧玉龍,屬于中華大地最早的龍形器物,被譽為“中華第一龍”。“華夏第一村”“中華第一龍”等考古發現成果雄辯地說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共同體。紅山文化遺址作為一個整體,從聚落、祭祀、墓葬、出土器物等角度全面展示出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北方地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突出成就,以實物遺存見證了中華文明不同區域間的文明交流,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

▲圖為2023年7月13日,紅山文化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研究員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辦公室展示他的學術專著《紅山文化研究》。(圖片來自中新社)

古文化交流匯聚的典型例證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進行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的鮮活教材。赤峰博物館展出的“遼瓷”,繼承了“唐三彩”的傳統手法,又有自己的特點,被稱為“遼三彩”。阿魯科爾沁旗境內出土的黑彩紅陶筒形罐,紅色陶體之上繪制的黑色紋飾,有來自中亞一帶的菱形方格紋、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紋和吸收了仰韶文化彩陶技法創造出的龍鱗紋。蘇秉琦曾評價,“這是5000年前亞洲東西和中國南北幾種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這里交流匯聚的典型例證”。

紅山文化與中原的仰韶文化、西部的草原文化、東南部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均有文化交流,頻繁接觸并迸發出文明“火花”。表現為具有東北地區古文化特點的“之”字紋夾砂筒形罐與仰韶文化特征的泥質紅陶彩陶并存,代表漁獵游牧經濟的細石器、打制石器與代表農耕經濟的磨制石器并存。紅山彩陶紋飾一直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吐故納新。紅山文化彩陶既吸納了黃河流域彩陶因素,又保持了自身的特點,說明紅山文化是以繼承本地文化為主,同時吸收周鄰先進文化而發展起來的。

從出土的石質工具能看出,紅山文化時期的農業生產規模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原因在于:一是受到中原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中原先進農業技術被帶到遼西地區;二是人口大量增長迫使紅山先民尋求更穩定、更高產的經濟活動方式;三是紅山先民所處的時代正值氣候大暖期,適合原始農業的發展,諸多因素促使紅山文化時期農業經濟迅猛發展。在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魏家窩鋪村東北部平緩臺地上,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大量的魚骨以及少量的大型淡水蚌類動物骨骼。從這些遺存中可以得知,紅山文化歷經千余年,經濟類型也體現了承前啟后、交流互鑒的樣貌。早期漁獵所占比重略大,中期農業開始發展,晚期農業與漁獵并重,從而形成漁、獵、農并行的多種生業模式。

赤峰博物館的黃金長河展廳,展出了清代的格薩(斯)爾手抄本以及當代的格薩(斯)爾全書。《格薩(斯)爾》是由蒙、藏、漢民族共同創作的英雄史詩,講述了格薩(斯)爾降臨人間降妖伏魔、各民族和諧相處、建設美好家園的英雄故事。“格薩爾”因為音譯不同,在內蒙古也被稱為“格斯爾”。赤峰市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爾的重要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格斯爾之鄉”。2006年5月20日,格薩(斯)爾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以歷史遺存為媒介,穿越歷史的長廊,我們似乎可以窺見紅山先民日常生活的點滴。他們的智慧、精神、文化不斷交流互鑒,既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來時路”,也是促使中華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的“行之途”。紅山文化凝聚起共同的文化心理,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造就了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最初的“文化認同”,為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全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了中華文化連綿不斷的穩固基石。


 
(文/小編)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評論 0
0相關評論
免責聲明
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cdaodi.com/news/show-1152.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c)2021 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衡山县| 清涧县| 枣庄市| 红河县| 常德市| 社旗县| 湾仔区| 高碑店市| 岚皋县| 湘潭市| 洛隆县| 保山市| 集贤县| 弋阳县| 夏邑县| 衢州市| 泰兴市| 克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长沙县| 贺州市| 岑巩县| 马山县| 从江县| 田林县| 邓州市| 屏南县| 安达市| 香河县| 武威市| 桂东县| 郧西县| 南阳市| 区。| 华蓥市| 岳阳县| 栾城县| 贵定县| 包头市|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