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旅部公布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領域改革創新十佳案例,以及優秀案例20個,并對案例實施單位和報送單位予以表揚。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報送的“創新舉辦戲曲百戲(昆山)盛典 更好促進新時代戲曲保護傳承發展”入選十佳案例,“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 讓非遺在與旅游融合中更加‘活’起來”入選優秀案例。
更好促進新時代戲曲保護傳承發展
戲曲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江蘇則堪稱戲曲重鎮,昆劇、錫劇、淮劇、揚劇、丹劇、山歌劇等20個地方戲種各放異彩,107個國有文藝院團“群芳爭艷”。自2018年起,在“百戲之祖”昆曲發源地昆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會同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每年聯合創新舉辦戲曲百戲(昆山)盛典,2020年升格為文化和旅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實現了國內所有戲曲劇種“大團圓”,打造了新時代推動戲曲事業出人、出戲、出效益的“戲曲盛會、百姓節日”,打響了推動全國戲曲傳承發展的“金字品牌”。
打造中國戲曲“百老匯”。前三年組織全國348個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共408個劇目在昆山演出,1.2萬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成為有史以來國內所有戲曲劇種集中交流演出、活態展現的首創之舉,2022年起又推出“新三年新百戲” 計劃,構筑起全國戲曲劇種院團大匯聚、大展示、大交流的寬廣舞臺。
探索“戲曲+”發展新模式。如何讓更多人共享傳統戲曲魅力和“水韻江蘇”美好?百戲盛典自有妙招。舉辦一系列特色戲曲文旅延伸活動,如“戲曲百戲百人百畫”作品征集展覽、“戲曲百戲進校園”、港澳臺戲曲文化月等。打造“白天觀景、晚上看戲”文旅融合產品,策劃推出“看百戲、游江蘇”主題游,開發古鎮休閑之旅、戲曲文化之旅、戲曲游學之旅等“觀演賞景”精品線路,贏得社會公眾盛贊,“線下線上同步展演、劇場內外都是舞臺、演員戲迷也是游客!”拓展戲曲主客共享新空間,出臺全國首個《關于推進小劇場建設的指導意見》,首批認定昆山梁辰魚昆曲劇場等10個示范小劇場。在昆山籌建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打造昆曲小鎮、“百戲之林”,培養更多戲曲“擁躉”。
推動戲曲融入百姓生活。如何讓戲曲真正成為公眾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百戲盛典做出了堪稱典范的回答:實行低票價惠民政策,最低票價每張20元,同步設計單場票、大戲通票、折子戲通票和折子戲周票,給百姓最大限度帶來實惠。
從省內到省外,從業界到公眾,從“天下第一團”到“新三年新百戲”……四年以來,百戲盛典成果斐然。
劇種傳承有效促進。進一步促進了各地對戲曲藝術重視程度的提升,不少地區出臺了支持劇種創新發展的扶持激勵政策。衛調花鼓戲、藍關戲、徽劇、白劇等古老劇種在百戲盛典亮相出彩,門巴戲、丹劇、睦劇等一些瀕危劇種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品牌影響顯著提升。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文化和旅游部部長胡和平在昆山實地調研時,充分肯定近年來江蘇戲曲文化傳承發展實踐“有基礎、有保障、有創新、有實效”。《光明日報》、央視新聞頻道《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欄目、國際頻道《中國新聞》欄目以及《人民日報》、人民網等主流媒體持續多維度、多側面聚焦報道百戲盛事。
戲曲人才薪火相傳。上萬名戲曲人、新老藝術家相聚昆山切磋技藝,百余位戲曲專家分12批觀摩百戲盛典。特別是今年百戲盛典在推動戲曲人才培養上持續發力,舉辦全國戲曲領軍人才優秀劇目展演,開展“天下第一團”青年表演人才培訓。
讓非遺在與旅游融合中更加“活”起來
江蘇現有非遺資源項目2.9萬個,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0個,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分別有162個和745個,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分別有178名和642名,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個。通過在全國省級層面首倡“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讓非遺在與旅游融合中更加“活”起來,展現出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美麗畫卷。
加強頂層設計。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江蘇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辦法》《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創新制定《江蘇省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工作指南》《江蘇省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示范項目評價指標》,推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從理念走向行動。
創新平臺載體。認定省級非遺創意基地13家、非遺旅游體驗基地10家,成為人們走近非遺、體驗非遺、品味非遺的重要場所和旅游目的地。引導各地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突破時間、空間、形式的限制,在景區內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植入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示、展演、體驗活動,已認定首批25個省級試點項目并進行資金扶持,對遴選認定的20個示范項目連續三年予以資金扶持。
加大宣傳展示。在連續四年創新舉辦的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中,都把運河非遺主題展作為重要板塊,引入“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理念,全面展示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成果,讓觀眾以“游客”身份穿梭于非遺活態場景。特別是在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中,打造了“炫非遺”數字體驗場景,首次展示了“非遺之家元宇宙體驗”“數字非遺混合現實體驗”“運河非遺數字長廊”等。與省廣電總臺聯合打造融媒體文化旅游欄目《游遍江蘇》和電視欄目《傳承人》。
“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亮點紛呈。“用特色場景吸引游客的眼,用新穎體驗抓住游客的心,讓游客在景區內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遺活態魅力。”走進江蘇景區,就這樣與非遺“不期而遇”。常州東方鹽湖城景區打造金壇刻紙、烙畫等非遺展館,配套推出系列演藝、體驗項目。鎮江西津渡景區進駐恒順香醋釀制技藝、鍋蓋面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將1800米游覽線路完整串聯。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景區的非遺地圖、無錫清名橋古運河景區非遺項目劇本殺、蘇州拙政園非遺主題餐廳等特色項目廣受青睞。
非遺保護傳承更添活力。非遺與旅游的有機融合,拓展了非遺產品的市場空間,有效激發了非遺從業人群的創新創造活力和創業就業熱情。揚州486非遺集聚區以非遺為核心,集展示展演、休閑體驗、交流交易、創意研發等多功能為一體,集中展示20項國家級、省市級非遺項目,成為揚州網紅新地標。南京在夫子廟景區核心區建立500余平方米的非遺文創展示中心,促進非遺產品及創意衍生品向旅游特色產品轉化,推動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生活中延續、發展和振興。
非遺與旅游融合品牌產品不斷涌現。各地結合高標準抓好文旅創建,依托優質非遺資源發展品質旅游,戲劇曲藝類非遺項目進入旅游空間,提升了旅游景區度假區的人文韻味。首批省級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試點示范項目,既涵蓋5A、4A級旅游景區,也涵蓋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省級旅游風情小鎮、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5A級旅游景區南京夫子廟秦淮燈會、泰州溱湖溱潼會船先后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