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甘肅旅游,很多人都是直奔敦煌莫高窟。然而卻鮮有人知道,在甘肅還有一座與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長”在絕壁上的神秘石窟——馬蹄寺。千百年來,馬蹄寺隱匿在祁連山的一處峽谷中,歷經滄桑洗滌,依然頑強傲立于山河間……
馬蹄寺介紹
馬蹄寺位于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距張掖市區65公里,是我國唯一的處在雪山之中、海拔最高的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但因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所以鮮為人知。其實遠在西漢初年,這兒就是匈奴阿育單于的避暑勝地。
馬蹄寺石窟,與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走廊佛教勝地三大藝術寶窟。
馬蹄寺歷史上就是河西走廊著名的佛教勝地,最早為漢傳佛教寺院,后來成為藏傳佛教寺院,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自建寺以來,寺院香火就極為鼎盛,最盛時的僧眾可達1000余人,足可見歷史上馬蹄寺的輝煌。
馬蹄寺是唯一一個沿著山體而修建的廟宇。寺廟很大部分建在山體內部,已經與山體融為一體。它是石窟,也是寺廟,里面有雕塑也有壁畫,且年代不一,留下了各個時期的印記。
馬蹄寺的由來
關于馬蹄寺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千百年前這里曾有天馬下凡,騰空之時在大地上留下了一個深深的馬蹄印。人們把天馬下凡看作是吉祥的象征,這座山也就自然被稱作“馬蹄山”。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多占”,漸漸地,慕名而來的僧侶們在這里建造了馬蹄寺。
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存于普光寺馬蹄殿內,一塊黝黑的祁連石上印著一只約有0.3平方米形神畢肖的馬蹄印。馬蹄印被視為鎮寺之寶。
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石窟群(三個北涼石窟和四個元代石窟)。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兩窟,共有七十多窟。
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龐大,且石窟里的群塑像、壁畫中的人物服飾、發型多變,無一雷同。
馬蹄寺最為大氣磅礴的就是三十三天石窟,造型別致,規模之大為全國之最,也是中國唯一一處棧道修筑于山體之內的石窟。上下有七層共21個石窟,整齊排列在百米多高的懸崖上。從下往上看呈寶塔形,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隧道開鑿在巖壁內部,呈“之”字形。石階層層,回廊曲折。自開窟以來,歷代不斷擴充增修逐漸形成了宏偉壯觀的古建筑,難怪有游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上三十三天真遺憾。”
登上窟頂,需要走一條險陡的石砌小道。手腳并用,又窄又陡,上下回轉前只能容許一人鉆洞。窟頂的寺廟中供奉的為綠度母菩薩,傳說祈求平安非常靈驗。
馬蹄寺最負盛名的就是金塔寺。金塔寺位于大堵麻河西岸,在一條名叫刺溝的山谷深處,從刺溝口向里走便有一片高約100米以上褐紅色絕崖,金塔寺石窟就開鑿在距地表約60米的崖壁中部。向上有一條211級的陡峭石梯可達;兩個洞窟均座北向南。
中有棧道連通。從洞窟的形狀、塑像、壁畫的風格看,都屬北魏時期。其中東窟的規模較大,藝術價值也高。洞窟深廣都在六米左右,中央方形塔柱,直通窟頂,幾乎占據了窟頂大部分容積,四周只有可容兩人并行的通道。這座方形塔柱,四面開龕供佛,在龕和群像之間,滿飾飛天和供養菩薩,都是彩塑,立體感很強,而且表現出軀體結實豐滿,表情生動自然,形態優美多姿。特別是彩塑飛天,前身、兩腿飛舞的飄帶,離開了龕壁,別具一格,栩栩如生。
馬蹄寺石窟群價值
第一,它保存了中國早期石窟(北魏前)大量雕塑精品。因新疆早期石窟的雕塑毀壞殆盡、敦煌石窟的早期雕塑數量及少,且零碎不具規模,不足據以進行全面研究,故馬蹄寺石窟群的大量雕塑在文物價值上就愈顯得彌足珍貴。第二,它完整地展現了我國早期石窟的過渡性藝術風格,為我們研究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第三,它保存了中國僅有的四個喇嘛教石窟大量的建筑、雕塑、壁畫精品。第四,它是現存僅次于莫高窟的一座中國“通史型”的石頭藝術博物館。上起北涼,下迄清代,這一千七百年間,歷代都在馬蹄寺石窟中留下了珍貴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