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京
灰色的煙霧模糊了遙遠的星座
眼前的一切失去了歷史和名字
世上只是一些影影綽綽的溫柔
人還是原來的人,河還是原來的河
題記
鐘山流徽榭
南京 城內,鐘山是個好地方。
人到中年滿身堅硬的盔甲,而鐘山于我,是一個最近的卸甲地。我很愛一個人去散步,背著包帶本書去鐘山閑逛,是我與自己相處的最好方式。我喜歡流徽榭,它在我心中堪比一個小紫霞湖,私密且小眾。它給我的感覺永遠是喜出望外!
夏季的流徽榭被綠色緊緊環繞,我搜索了下腦海中僅有的詞匯,只能蹦出青山,綠水,翠亭!而現實又遠遠不止如此。
它背陰處綠的深邃,向陽處綠的通透。一湖綠水又倒映出另一番天地!讓燥熱的夏季生出許多涼意!美哉美哉!
環湖走進腹地,密林與綠水相擁,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穿透葉片的散光照射在繡球的紫色花瓣上,燙成了斑駁的金黃色!怕是一碰就要化成金粉蝶飛走似的。
林間小路,斗折蛇行,持著好奇心前行方得其終。
流徽榭里不乏參天老樹,還散落著各色父親。
父親對于我來說,他在兒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英雄,又是玩伴!帶我們池塘抓魚的是他,捉蝴蝶的是他,搗蛋放火的也是他!
待我們慢慢長大后,父親的角色突然就變了,變得絮絮叨叨或是沉默寡言,變得不問緣由的看著你傻笑或是背著你轉過身去默默的唉聲嘆氣。無論父與女,亦或父與子,共同話題的逐漸喪失,是衰老與成長的背道而馳?;ハ嗬斫庾兂杀砻?nbsp;和平 的無奈妥協。在這份隨機的親情中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我們對抗不了時間,不妨彼此相伴來一趟鐘山,坐在這流徽榭里,不說一句,此刻風景也能言明一切吧!
如果父親可以朝前看看,孩子愿意朝后想想。
我們怎么會丟了彼此。
摯愛東郊
我一直摯愛著東郊這片地方,她的美根深蒂固,像熱騰騰的血液流淌在每個土生土長 南京 人的肉身里。在不經事的年紀我和一個少年看過這里的紫霞湖,爬過上了夜的 紫金 山,在海底世界給沒有人的海豚表演奮力鼓掌,還有夏季被盯腫手腳的植物園。
夏與秋,念念不忘是記憶中的瘙癢感和湖畔撫琴的聲響。 心中的少年一直是少年模樣,他在漫漫的時間長河里凝固成一盞明亮的星,我感受不到他的衰老,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
我只感受時序的輪替。
一轉眼,又是一年東郊秋冬。
我比較偏愛植物園南園,因為有熱帶植物館。從正門進園,走兩步穿過水杉林便可以看見美麗的前湖。
秋天的前湖很美,我們常說景色分大美和小美,大美易得,小美卻是要去尋的。而秋天的前湖即是一種穩定的大美輸出,樹木染色豐富鮮艷,無風的日子湖水平靜如鏡面,遠處的一點船,近處的一波水紋又是恰如其分的點睛之筆。
自然的美吸引了一堆又一堆的老年少女結伴拍照,阿姨們穿著靚麗的旗袍揮動著五彩的絲巾,沉浸在互相吹捧的絕色容顏中,耐受寒冷,拗著造型。我哆嗦著看著她們,裹緊了身上的毛衣,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如果你冬天2-3月來 南京 ,一定不要錯過 明孝陵 正南的梅花山。賞花定是要逢時,便是爾但花開一朵,我來萬水 千山 。
為了趕在收門票前入園,跟孩子們相約五點 明孝陵 集合看花,卻是來的太早,山林間漆黑,得打著手機照明。凌晨霜寒露重,冷的人直哆嗦,可是看見天一點一點亮起來,莫名心花怒放。
清晨的梅山有多美,可以想象成帶著面紗的女人,美的朦朧又遙遠。
如煙,如霧,如霞。
迎著 朝陽 的梅花開得綽約多姿,一只孤高清冷,一群卻又紛繁熱鬧。
人有世俗之心,也有山林之心。
不論今日舊時,人們總是需要那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不談進取,不論功利。
還要有一點玩的來的朋友,相伴行走,一起做夢。
一場巨大的雪,讓 明孝陵 呈現出我完全不曾見過的樣子。同一個地方不同的季節,你應該做好準備迎接他帶給你的所有驚喜。
秋與冬,竟是兩個世界。
人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疾走征戰,但愿一直有人愿意與你走進山林,攜手看花,擁抱山間的紫霞湖。待回頭,即是——明月清風。
雞鳴寺望臺城雪
下關的火車
江邊走走,送殘陽屢屢。
船笛聲聲,不辭辛苦的帶來了下關碼頭的分別之意。
我站在火車站的二樓,你沒有看懂我用手比了個心,你沒有看見我用手機屏幕打了個我愛你。
一本合上的朱文。
一篇沒有看完的《把窮人統統打昏》。
不敵一剎那心酸。
我向上看著天,我應該記住,曾擁有過這樣一天,真正屬于我一個人的“平靜的生活”。然后我愿意慢慢老進春夏秋冬的時序輪替中,我小小的無序會得到時間的耐心調整,心甘情愿接受——一如歌里唱的那樣:
我和你是河兩岸
永隔一江水
秦淮的巷子
秦淮的巷子對于我,有著不可言說的意義。不僅因為走過千遍萬遍,更是因為愛他,愛他的樸實無華,與世無爭,甚至是自顧自頹敗的歲月靜好。
無事的時候,一個人在巷子到處轉悠。你可以看見很多東西,散落的石墩,讓人愛不釋手的拴馬樁甚至是交織錯落的電線,這些地方雖然看似落魄,有著城中村的所有缺點,卻比那些高端豪華的高檔住宅樓來的有人情味,可以窺見生活的層面。
看一個地方喜不喜歡,并不是看建造堆砌了多少錢,而是看這個地方適不適合我常來,一年它在,五年它也在,甚至是十年。只是現在這種地方太少了,可能你還沒跟這地方熟悉起來,就悄摸摸的換了主人,換了行當。
想到近期看的一檔綜藝——奇遇人生。節目里李小牧帶李誕去了一家酒吧,這是他二十年間經常要來坐坐的地方,招待他倆的酒保,也在這家酒吧工作了十八年之久。
一個城市,有一個地方,還有一個很熟悉的人,每個夜晚,它靜靜等候你,你去了,還是那個人,為了親手鑿冰調酒,傾聽你的心聲,這是讓人很安心的一種情結。
而身邊的生活,恐怕不會有一個存在這么久的地方,可以讓自己安心駐留。
偏偏我還是一個很念舊的人,租了挺長時間的房子就會放不下,偶爾想起,百般滋味。有時難過的時候,也真的是找不到一處可以讓自己安身的地方。
看到這樣的一段,讓我熱淚盈眶,仿佛另外一個身體在闡述你自己的思想,如此一致。
小巷的破敗無序,卻足夠開放。這又讓我想起歐寧,呵呵,鄉村本沒有門。
曾經問過一人,你現在愿不愿意住這樣的小巷?
擁擠,嘈雜,陰冷潮濕,你可以看見小巷的植物都拼了命的向陽而生。隔音不好,臨街的房子一年四季拉著窗簾,或者貼著磨砂貼紙,保護著不多的隱私,每逢下雨還排水不良,生生漫出難以形容的味道。
他回答,我愿意啊,甚至覺得特別好。
直到我在小巷轉悠的某一天,發現了如此精致的一戶人家~
我相信他是對的。
廢棄的學校,據說今年要開始改建成幼兒園了。
頤和路西橋走九遍
一條頤和路,反復走九遍。
然后才能咂摸出一點滋味。
五月的頤和路,有讓人流連的夕陽,有老舊斑駁的光影,還有各種美麗的邂逅。你不用說服自己就可以愛上她,愛上 南京 。
在繁華的城市中心行走,唯有頤和路默許了時間的緩慢,她會讓你相信,生活有一萬種可能,其中一定有一種叫做從前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而,頤和路上除了姑娘,全是貓。
它們日日夜夜在巷道里游蕩,似乎寄托了許多離人的靈魂,它們與他們一樣,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從頤和路邁進先鋒,從外部即見它占地優越,半環島的小樓,傍晚的光線給他燙了金,有多美呢?美到大概可以滿足你對文藝的所有想象吧!
一杯咖啡,一本書。
我喜歡書店這種假意的與世隔絕,可以短暫的享受簡單人生和脫掉焦慮的愜意!再追求點幸福的永恒,別鬧了,那不是在書里!
順著頤和路可以走去西橋。
矗立在城市街道中間的紫峰有種高高在上的未來感。低頭看看自己,不過一只在城市生活的螻蟻。我們既看見城市的欣欣向榮,又看見城市的藏污納垢,大概是因為愛,才不至于讓人活的像行尸走肉。
從西橋穿過,朝著紫峰的方向走進淵聲巷,狹窄的道路,歪歪倒倒的天線,黑黢黢的樹影,天空藍得深邃襯的橘色路燈更加耀眼。
走著走著,我總能察覺一些恍惚的人影,猶如小蟲伏于亂草,一閃而出,一閃而藏。在這條聲色之巷中,沒有熟悉的暖黃色燈光,找不到一大一小并肩前行的身影,秦淮的巷子變成了我解讀淵聲巷的參照物,而被陌生壓制住所有感官的我很難分辨,也很難認知到小巷里的幸福。
夫子廟始,賞花燈
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衰老,很多小事變得不再重要, 比如 一起慶祝節日, 比如 一起坐下交心的吃頓飯。有點無奈卻又稀松平常。去年我家迎來了一個小姑娘,今年寶貝剛滿一歲,很慶幸我作為大姨可以重啟塵封了很久的節日慶祝模式——看花燈!
從前,父親把我們輪流扛在肩頭,穿越人海。
“看燈咯,看燈咯!”
如今我妹扛著她剛滿一歲的女兒走過父親走過的老路,一瞬間,我在她身上看見父親的影子,又看見她從毛頭小孩為人妻,為人母。不禁感嘆時光無情,趕著人往前。
我逐漸理解人生的怯懦和妥協,大概不過是牽掛的絲線讓我們舉步維艱。
我看著她,看著他們,深諳締造生命的偉大,卻不想接受已過而立之年的事實,一直認為自己還是個孩子。如果往后余生還有另外一種選擇,我本該是太子山下,一枚散淡的人!
兒時每到元宵節,父親的肩頭便成為我們輪流的座駕,座駕又穩又高,可以讓我們小小人兒的視線輕松越過看燈人海。
除了安排好每人可使用的座駕時間,看花燈前定是要買個荷花燈或者兔子燈執在手里,一路抓著回家。
回家后,燈籠里點上歪斜的蠟燭,我們一群小孩子發了瘋似的拖著兔子燈在地上狂奔,抱著一定要借著風把兔子燈燒干凈的決心,不燃盡成灰不盡興。
若是燈籠在小孩兒的百般折騰下頑強的存活下來,往往先是丟在一處任其積灰,隨之拋在腦后。最怕第二年爸媽忽地想起舊燈籠還在,說出新的可以不買的話來。
可是,小孩子哪里是省油的燈,永遠惦記著新的,索性在花燈成為舊的前不如一把火燒個痛快!
從前手里提著小荷花燈,眼里就盯著大荷花燈,得了大荷花燈更想要帶電池的,會轉會唱歌的塑料卡通燈。畢竟在小孩眼里什么物件當下流行且新奇好玩,拿在手里才有面兒。
現如今,花燈品類真叫一個琳瑯滿目,小豬 佩奇 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更不提金豬花豬 法國 飛豬了,何其平庸之輩。
反觀我到了三十向上的年紀,時髦的花燈哪里還入的了眼,看來看去還是傳統花燈好看吶!這只得了獎的 獅子 燈,真真靈動好看,自然價格也水漲船高,但手藝這玩意,本該高價付費。
除了花燈,必買轉糖畫兒,以前最不甘心轉個兔子,蛇,一定要轉個龍才罷休,有的師傅心疼小孩子,直接給畫了龍。
為啥對龍有如此執念呢?我也不為別的,就圖拿著龍“擺”!
站在轉糖畫攤前的我,想買龍買龍,想買馬買馬,只是吃到嘴里的糖卻不怎么有滋味,也沒有了可以炫耀的對象,白白自找了許多傷感。纏著老魏買燈籠買糖畫兒的日子早成了昨日記憶,現今只有我給小輩買的份兒了,想想真的好不甘心吶!
黃龍峴予茶
春天雅事不僅僅是去賞花,還有訪茶園。
因為 佩奇 老師的不吝賜教,我逐漸學會了喝茶。今人喝茶總愛論價,當我們追述歷史,去看宋人,他們認真喝茶的態度讓我汗顏,書上說,“泡茶的水要輕輕舀,太用力的話,水是會有傷痕的……”
提起春天的 杭州 西湖,會讓人懷念清明前的 龍井 ,亦或泡一杯雨花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年跟隨 佩奇 老師走訪了涌溪,圓如珠的火青,落水沉。它在春茶中口感偏重,不是老茶客難以駕馭火青的厚重。雖然難以討得女性的歡心,但凡你能喝上一口,好似在春天和霸道總裁談了一場戀愛。
在 安徽 ,你若有幸去過汀溪,不該錯過蘭香茶。走過猴坑,不該不品太平猴魁!圍繞著蘭香的綠茶,茶氣清冷,仿佛溫柔地牽著你走進竹林深處,尋那幽幽蘭花。
如今的黃龍峴主打茶文化,生態做的越來越好。各種賽事活動的加入,周邊配套的民宿無論服務、品味都有著顯著的提升。只可惜黃龍峴的茶喝起來卻不是心頭那股子春天勁兒。
沿著茶山的一指小徑往上爬可以看見雅致的茶寮,頗有日式風情。只可惜走到茶寮所在,見它姿色平平,不過爾爾,瞬間沒了進去喝茶的興趣。好在登高處,黃龍峴觀光性質的茶山盡收眼底,它像一把打開的新綠折扇,風一吹似茶浪滾滾,有綠茶香氣。
看茶山要站在高處,方才知它的美好。
下山時和采茶人閑聊了幾句,問問收成和收益。阿姨們還給我看了看她們一天的收獲,忽地想起碧螺春的典故,自覺好笑,看來這黃龍峴想要茶賣的好,講圓了故事或許可以彎道超車呢!
日落歸家,晚霞極美。沾了一身茶氣的我們興致勃勃地把車停在路邊,靜靜地看著它一點一點下沉,流光溢彩的蛇形水道似與我的血脈相連,心臟的跳動,情感的沉淪。在沉淪中,我想起 博爾 赫斯。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給你瘦落的街道、絕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p>
石塘人家
本想去看竹海,哪知開錯了路,誤打誤撞跑去了石塘人家。
石塘人家在鄉建里面有了美學的影子。
村落整體格局不俗,高低起伏有山勢,背山倚水,景致立馬有了縱深感。入村第一眼看見的木棧橋,它有點 蘇州 園林里長廊的意思,既能擋風遮雨又可賞花看景。只是相比之下,民俗味兒更強,少了些文人氣度。
做園子的老師傅曾向我描述過走廊的重要性: 比如 ,下雨進屋不用打傘, 比如 晴天可以遮陽,坐在廊內,喝茶,逗貓,看孩子……每當我在 江南 園林中癡癡忘返,無比羨慕。若老了之后能有一方宅第,不必太大,花草有情,萬物生機,得一心人,愜意生活。想想當下的內卷人生,擠破頭在一線的 大城 市為買下一個水泥盒子疲于奔命。人老了,終歸要接接地氣。
道理說起來終歸是道理,我們時常還是無法逃避世俗的束縛,遠遠的羨慕獨釣寒江雪的散人,自己又不敢勇敢的向前跨越一步。穩定的工作,膨脹的物質欲望讓我們心甘情愿囚禁在自我建造的牢籠里洋洋得意!我不要!我不要生活在羨慕別人的生活里,我要活在我自己創造的世界。
第一次去走了正道,第二次去則從村子背后隨性開了一把。蜿蜒的山道鋪設講究,兩側行道樹郁郁蔥蔥,陽光投下斑斑駁駁的綠邊的陰影,夢幻般的畫面光線把我迷的五迷三道,像是喝了半瓶葡萄酒到達的境界…
越開越遠竟無意撞見了一處天文觀景臺。我們站在平臺上,聽見山下有人在玩樂隊,興沖沖被勾引下山,找他們去!
順著聲音的方向,原來是一家民宿。老板是個做設計兼音響發燒友,小屋被打造的頗有情趣,有限的空間里還挖了個不小的錦鯉池!
有趣有趣!
江心洲,十年
十年前去江心洲,輪渡只要一塊錢!
那時候它什么都沒有,大片的葡萄園,劣質的農民自建房,到處撒歡的狗,黃泥地,偶見屎。十年后它有了橋,通了地鐵,起步價兩塊錢!
誰也沒想到 南京 人常去農家樂的地方搖身一變房價4w起,誰也沒想到曾經一起去烤紅薯的人如今被扔在各個城市的角落里,大部分杳無音信!人生的變化來不及唏噓便拋之腦后,時間太急,哪能容你坐下慢慢傷心呢!
【江心洲,十年前】
十年前的我們是血氣方剛的藝術青年,某一天腦子一熱,工作室的瘋子們要去江心洲烤紅薯。琴善載著老小伙老馮,傲視的梟哥,特立獨行的小龍,沒想到在烤紅薯這件事上變成讓人刮目相看的小能手。在烤紅薯前誰也沒想到此事還頗有難度——這難度在于準備工作不足,用鏟子殺菠蘿,點火不用打火機非要實驗鉆木取火的可能性,但年輕的好處是在窮折騰中找樂子,怎么開心怎么來。
在戶外做功這件事上我永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可能是看上去不夠賢惠,自然也插不上手。但是在大學時代我就發現,雖然我啥也不會,但是記錄大家做功這件事上我是一把好手啊,不然十年前的烤紅薯事件,早被拋之腦后了,唯一遺憾是我翻遍了相冊,全工作室人都在,只有我不在。
看著照片的慘狀,理論上紅薯味道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年輕人吶,總是可以囫圇吞棗吃進許多哪怕不能被消化的東西。
比如 世故, 比如 過來人的大道理。
瘋玩的我們直至暮色四合,夜晚的江心洲,隔岸的燈火催促著歸家的人。
我們像一群被攆進雞籠的雞仔,被一艘破破爛爛的船裝著,趕回了對岸。
【江心洲,十年后】
逆光中的狗尾巴草,彰顯出咄咄逼人的生命力,再看江上停泊的船,列隊似的橫滿了江面,看著他們我很困惑,分不清是誰在走。
如果問十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有什么差別?
差別在于,十年前我用的是佳能DIGITAL IXUS 980,十年后我用索尼a7r2?
開個玩笑。
大概是十年前可以在一群人中裝逼,顯得冷漠且孤獨的高高在上,而十年后卻真正淪落為孤獨的自己。十年前對于孤獨的理解是表演的學院派,十年后則是本色出演。
而江心洲對我的意義,每年都在升華。從夏到秋,秋到冬,它承載著我的孤獨,又悄悄的將它消解。
它的日,它的夜。
它的潮濕,它的蕭索。
就好像,它成了我的至愛。
他抱著我,
他吻著我,
我們隔岸觀火。
我愛風,
如島上的風。
我愛落日,
如島上的落日。
我愛你,
一如愛你。
六朝博物館
六朝博物館像極了一位東晉雅士,風度翩翩,遺世獨立。建筑布局,展陳設計有種現代與古代默默對話之感。
走進大廳,你會立馬找到喜歡這個博物館的100個理由,圓洞設計,垂直飄帶,成片窗景。它美得很整體!
六朝博物館最大看點是青瓷。
青瓷顏色之美,可以用春夏秋冬來形容。六朝青瓷的釉色因釉料中的氧化鐵含量不同,以及燒制時窯內溫度和還原氣氛的影響,呈現出不一致的青色。
淺綠如春
深綠如夏
青中泛黃者為秋
青中灰白者如冬
在 南京 的早些年前,城市到處開挖建樓,出土過大量的青瓷。當時當下人們還沒意識到青瓷的美,并不受大眾追捧,畢竟形制上比較單調和古拙,制瓷工藝也不夠成熟,和后期精巧的瓷器相比拙陋的不是一丁點。但是懂得人自然能懂得其中的美好和趣味!抱著盤子枕著罐子睡一夜的也大有人在!
六朝博物館去過很多次,每次去一定要在蛙形水注面前站很久,實在是太喜歡了。
雞首壺,帶有典型時代特征的器具。
蓮花尊,合影什么的還是算了吧!
類魂瓶的墓葬器,心大的可以隨心所欲!
古代陶俑,雕塑是我喜歡的一大類,包括六朝石刻也深深讓我著迷!
東大梧桐
第一次認真的去東大,卻是為了道別。
于我而言,東大禮堂的迷人不在夏不在秋,在始發的春季。一池綠水倒映著光皮的梧桐,深藏不可言說的靜謐之美。
養在校園內的梧桐真真喜人,直挺挺的枝干恣意的伸向天空,人文的關懷讓梧桐長成了精。而作為行道樹的梧桐則命運多舛,哪有校園里的這般姿態。春天的梧桐漫天飛絮,一旦起風,迷眼嗆喉,鼻涕飛流直下三千尺。我對此頻生抱怨,每每此刻便會遭到老馬的譏笑,你若愛梧桐,怎能埋怨它的飛絮,只愛它的綠樹成蔭,光皮白桿呢?
我與萍姐相約在東大禮堂。我們從大學畢業開始共事,整整同事了7年。今年4月萍姐要去外地發展。一下午的閑聊,仿佛不夠。我看著眼前的萍姐,無法表達的感慨與不舍。
原來不可跨越的不是距離,是我們的青春。
為了更好的將來,再見了萍姐,待你回來——再會。
南京書店
南京 是一座人文之城,書多,書店多。在城市漫步,去一家熟悉的書店小憩,喝一杯咖啡,享受一份簡單的愜意。
【先鋒書店】
談到先鋒書店,自然想到錢小華。電子書橫行的時代,書店掙扎生存,但縱觀這幾年統計數據稱紙質書籍并沒有被取代反而成增長趨勢,倒是kindle的發展陷入了尷尬。
我們應該感謝老錢的堅持,最終熬出了情懷。在 南京 這塊文化相對保守的地方硬生生砸出一個文化標簽,文青們的打卡圣地。
【先鋒書店 ? 頤和書館】
【先鋒書店 ? 駿惠書屋】
【先鋒書店 ? 老錢工作室】
【換酒書店】
【二樓南書房】
THE END
#極美 南京 我為寧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