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歷史常識★★★
▲云岡石窟坐北朝南,這是從南向北望
一、創建年代
北魏初期開鑿,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云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筑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就被國務院將云岡石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20窟露天大佛,常作為云岡石窟標志,主像高達13.7米,是云岡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譽為“云岡石窟的外交官”。
二、法國總統曾“欽點”
喬治·讓·蓬皮杜(1911-1974),1962年至1968年任法國總理,1969年至1974年任法國總統。他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法國,也是西方訪華第一人。蓬皮杜家族對大同有較深的感情。訪華期間,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專程參觀云岡石窟,并提出三年維修保護云岡石窟的明確指示,對云岡石窟的保護起到極大作用。
▲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應邀訪華,指名要求參觀云岡石窟,9月15日,周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云岡石窟。
讓我感到震動的是,父子兩代人對云岡石窟都有濃厚的興趣,作為境外人都非常熱愛我們祖國的文化藝術,欽佩之至,也對這父子兩代心生敬意。也說明我們的文化遺產也同樣屬于全世界。
▲ 2017年10月21日,阿蘭·蓬皮杜沿著父親——曾任法國總統喬治·讓·蓬皮杜44年前走過的路,帶著妻子一起興致勃勃的參訪了云岡石窟景區。圖所示是夫妻二人在周總理紀念室與父親和周總理老照片合影留念。阿蘭 · 蓬皮杜,現年76歲,醫學和人類生物學博士,法國文化名人,喬治蓬皮杜藝術中心委員會理事。
三、得名和選址之謎
石窟開鑿在武州山的山崖上,武州山的最高處稱云岡,故名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云岡石窟為什么開鑿在武州山?這與武州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州山坐北向南,武州川內山清水秀,可以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
▲云岡石窟依武州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所以云集一處像蜂窩一樣排列非常壯觀。
▲云岡,又稱武州塞,自趙武靈王以來即是貫通西北的邊關。北魏時,從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這里。
武州山位于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扎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這里議論國家大事。武州山成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這里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武州山的地層巖石屬于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巖,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鑿。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景區內景點——古道車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āo平定西域,中西文化交流再掀高潮,武州山大石窟寺成為平城(即大同)絲綢之路的前站。唐遼宋金元以降,這里仍是胡漢之間的重要孔道。
▲古道車轍。走過許多歷史古跡后,發現那些曾經的軍事要塞、邊塞貿易重鎮都有類似的古道車轍。我在張家口和山西陽泉平定縣的固關長城就看到過,印象特別深刻。
▲山西陽泉固關長城甕城城門。連這種堅硬的青條石都能軋出深深的車轍。
▲河北張家口大境門城墻的西境門,當時為方便貿易同時防止蒙古軍隊突襲,關閉大門開小門,商旅、行人都在此門通過,并接受檢查,看這車轍,可以想見當年貿易往來的頻繁。
四、石窟是怎么來的?
關于石窟的常識如果想系統了解,請大家看下邊人文知識普及游記:
【帶上知識旅行·石窟】(一)中國石窟的起源和發展
http://www.mafengwo.cn/i/9136177.html
如果不太感興趣,僅是簡單了解此處簡要介紹下: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這里冬暖夏涼,幽靜神秘。古印度佛教興起后,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為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為,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筑建寺院經久耐用。
▲ 印度阿旃zhān陀石窟
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石窟寺藝術的傳人,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
▲安西榆林窟,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原名安西縣)城南約70公里處的峽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樹而得名。
▲天水麥積山石窟
▲寧夏須彌山石窟
五、云岡僅是“冰山一角”,合理安排時間
從云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州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么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幾天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云岡石窟開放有40多個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游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第5、6窟
▲五華洞,即中部9窟—13窟這五個石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后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因此稱為“五華洞”。
▲曇曜yào五窟,即現在的第16窟至第20窟。各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16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17窟為交腳菩薩像、第18窟也是佛立像、第19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20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
關于佛的“手印”,還是建議大家最好看一看我以前相關的介紹,不然什么都不懂來這地方真的就是“打卡”,沒什么意思的。
【帶上知識旅行·石窟】(三·終結篇)石窟的藝術之美,目錄里就有“佛的手印”,找到直接看就可以。
http://www.mafengwo.cn/i/9233109.html
六、為什么許多佛像上都有小孔?
通過前面的介紹,您會發現很多佛像上都有小孔,為什么?
▲第三窟佛像密密麻麻的小孔。
因為清代官方曾經對云岡石窟進行過多次整修,當時為了防止石窟被風化,工匠在石像中打孔再插入木棒,然后再在木棒上纏上麻繩以增加石像的摩擦力,防止后期外覆的泥土掉落,再在石像上覆土并彩繪。只是由于清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華民族都處于動亂之中,這些泥塑沒人維護。隨著時間的侵蝕,泥層脫離,裸露的木棒腐爛,就留下了現在這些千瘡百孔。
▲看這位菩薩是不是顯得很臃腫?原因就是經過“包漿”了。
▲從包漿,也就是泥巴脫落的地方,可以清楚看到被包裹在里面的佛手。
說到這里,我們可能非常恨清代的所謂保護性包漿,真的那么有必要嗎?有必要。因為這里的山泉的滲漏腐蝕和風化對佛像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
▲還能看出一尊佛像的大概輪廓,這是坐落在石窟最里間最靠近山體內部的佛像,這里巖體間含有礦物質泉水的滲漏非常嚴重,年長日久一整尊佛像就被腐蝕得面目全非幾近消失了。
▲洞窟前同樣一根廊柱,內外差別之巨大足以震驚你的視覺。向陽一面幾乎看不到它上面曾經會有精美的佛造像,但背陰一面卻道出了它當年的風采。
▲為防止風化,同時不損害佛像,近幾年對五華洞進行了保護性建設,在前面建起了閣樓。
★★★重要提示★★★
一、交通
大同郊區的景點主要有云岡石窟、懸空寺、恒山和應縣木塔,如果非自駕情況,單游覽云岡石窟市內公交車就可以到,單如果要同時游覽上述景點,建議當地參團,這樣就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了,中午還管一頓飯,還有導游講解。我就是把大同市的歷史古跡游覽完之后,第二天一大早跟著旅游車去懸空寺、恒山和云岡石窟三個地方的。總體上感覺還不錯,一路就是觀光,沒有一處購物。
二、7、8和11-13目前沒有開放
我是2018年12月底到的云岡石窟,結果上述幾個洞窟因維護整修沒有開放,留下些許遺憾。天地本不全,游覽古跡又何必強求,隨遇而安而已。估計,過個半年、一年應該會重新開放,最近去的話,會有遺憾。
▲大門緊鎖的第7、8窟
▲11-13窟“謝客”牌
▲11-13窟大門緊閉
三、冬天的大同比哈爾濱還冷
到大同來,一定穿厚、長版羽絨服,厚羽絨褲,不然就悲劇了。同樣是山西的城市,大同比太原要低10度左右,同樣是河北的城市,張家口比石家莊也要低10度,甚至不止。因為大同、張家口一帶已經跟內蒙接壤,冬天干冷干冷滴。我去大同的那幾天正好連續幾天最低溫度都-28℃,幸好提前有準備。有一個從湖北來的哥們兒,一上車就跟隨車導游問哪里有賣棉褲的。
★★★附屬建筑也有看點★★★
總體上,不但石窟有看頭,景區的建設也很用心,跟大家簡要分享一下都有哪些看點。
一、用心設計的大門及服務中心
▲云岡石窟景區大門,典型的漢代闕式建筑,正門橫脊上有北魏崇拜的太陽神鳥和三足烏,典型的“一斗三升人字拱”的風格把文化元素巧妙融入。
▲大廳中央就是仿18窟立佛建的四面佛,跟這里的氣氛特別契合。
▲連燈具都設計得這么用心,從大同博物館我看到過這種形象的陶俑。
二、佛光大道與禮佛浮雕墻
▲佛光大道入口
所謂佛光大道:“恩澤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向西走去,十三對“騎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佛光大道兩側。巨型神柱系黃沙巖雕刻,為現代雕塑精品。在兩側濃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騎象四棱神柱
神柱的造型為塔狀四棱形,其設想題材來源于云岡第9、10窟的“大象馱塔”雕刻。神柱高8.73米,由下而上依次為須彌座、力士、白象、柱體的完美組合,造型高聳、精致亙絕,凝成為石雕極品。柱體的四個立面分為12層,上部的10層為佛龕狀,每個佛龕內都有雕刻精美的佛像,佛像神態各異,整根神柱重量為51.6噸。
▲皇家禮佛浮雕墻(北)
穿過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向西,呈現于世人眼前的是兩面相對的傘形皇家禮佛浮雕墻。這組正面相對的浮雕墻總體呈圓弧狀,長約20米、高約4米,畫面構圖完美,雕刻細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動表現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禮佛圖。
▲皇家禮佛浮雕墻(南)
車轔轔、馬蕭蕭的現場氣氛,充分再現了北魏當時皇帝、皇后前往禮佛的莊嚴肅穆的宏大場面,這種場面使人不由聯想到1500多年前云岡石窟作為皇家寺院曾經的輝煌,讓人舉目流連。
▲禮佛浮雕墻中心還有一顆金葉子菩提樹,這是景區后來做的,為游客祈福提供方便的。
三、靈巖寺
▲靈巖寺前17孔橋
穿越古樸典雅的七孔橋,高大的寺院山門就出現在面前。整個寺院為三進院落,除了山門以外,還有作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為后殿的大雄寶殿。
▲夏季的靈巖寺更美麗,這里成為很多人拍照打卡的勝地。
寺廟周圍兩側林立的4座角樓、6座配樓,蜿蜒曲折的回廊映襯下,加上典型的“一斗三升人字拱”的風格沿襲,使這處始建于北魏年間的古建群顯得格外引人入勝。
▲靈巖寺四角樓之一,上掛“慈悲”、“遇合”等匾額。
慈悲好為,遇合難求?。∮兴稳藚菨摚?195—1262)《水調歌頭》詞為證:“每懷天下士,要與共艱危。誰知暗里摸索,得此世間奇。卻笑當年坡老,過眼翻迷五色,遇合古難之。訪我鴛湖上,真足慰心期。醉談兵,愁論世,夜闌時。自憐磊塊,近來鬢底兩三絲。目送云帆西去,腸斷風塵北起,老淚欲垂垂。騏驥思長坂,好鳥擇高枝。”
到寺中游覽不能不看中央石雕方形造像塔和千佛殿里的千佛閣。
▲造像塔。前者高達5層,每層有主佛像四面12尊。連同塔柱、佛龕周圍的小佛像,數以百計,堪稱同類石雕塔中的極品。
▲靈巖寺山門
▲靈巖寺中殿——千佛殿。殿內近千尊佛像分為兩組列于千佛殿的兩壁,共供奉小型銅制佛像800余尊。
靈巖寺三座大殿的主佛像,全部采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由來自福建省莆田的木雕世家傳人黃文壽大師擔綱雕刻。
▲靈巖寺山門內3尊主佛,中間為交腳彌勒菩薩,兩側為護法。
▲千佛殿的主佛為7尊,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左右還有燃燈佛、多寶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等
▲大雄寶殿主像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連同佛像背后的
不論是佛像的站臥姿勢還是面部表情,也不論是衣著的裝飾還是周圍的飛天力士,所有細節的刻畫都是那么準確到位。不過,遺憾的是,香樟木佛像非常容易開裂。
▲山門內開裂的護法像。
★★★核心石窟導覽★★★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云岡石窟的編號是從東往西依次編制的,而不是按時間編次。所以,第1窟不是最早的。此為其實,云岡石窟有三大歷史建造時期,佛像呈現出比較明顯的變化。位于中部、編號16-20的石窟是最早期開鑿的,由北朝時的高僧曇曜負責開鑿,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曇曜五窟”,這一時期的佛造像高大,面向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型作風,有著北魏鮮卑族強悍健壯的民族特色。
▲云岡石窟景區的示意圖。云岡石窟分為東、中、西三區一字排列,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由于現在的石窟景區入口設置在東部,因而游客很自然的都是從東往西,從第1窟、第2窟開始至第20窟……第45窟的順序游覽的。
有趣的是,曜五窟的主佛像都是北魏皇帝,因為當年曇曜高僧鑿山開窟之時,文成帝“令如帝身”,以宣揚“皇帝及當今如來”的政治宣傳,創造了“人神合一”的雕像。因此從16到20窟就對應了北魏五位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16窟(開國皇帝太祖)
2、明元帝:拓跋嗣——17窟(二代皇帝太宗)
3、太武帝:拓跋燾——18窟(三代皇帝世祖)
4、景穆帝:拓跋晃——19窟(四代皇帝景穆帝,兒子文成帝追謚)
5、文成帝:拓跋濬——20窟露天大佛(注:“拓跋濬”也作“拓跋浚”)
▲16-20窟主佛
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字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強烈地反映出境家集權色彩,表現出佛教對王權的依賴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
云岡石窟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佛龕1000多個,石雕佛造像51000余軀。這么多的洞窟、這么多的石雕造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大致弄清其發展歷史和藝術特色呢?我覺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是依據洞窟開鑿時間的先后來游覽,即從最早開鑿的“曇曜五窟”16至20窟開始看,再看5至13窟,最后看西部的石窟,這樣就會感受到佛教藝術完成中國化的全過程,感受到南北朝時期生活的流行風尚發展脈絡,以及這種流行風格是如何影響佛像藝術的?;蛘呦葟臇|到西大致走一遍,然后再從20窟開始再往回看一圈。
一、曇曜yào五窟——云岡石窟之開端
云岡石窟肇端于曇曜五窟,即今第16~20窟。何謂“曇曜”?“曇曜”,是指北魏的一位高僧。云岡石窟最初就是在曇曜法師主持下修建的,一共五座洞窟,因此以其名命名之。
▲景區入口處曇曜法師塑像。法師姓氏、家世、生卒年月,早在唐初已經不詳。今只知他自小出家習禪,品格堅貞,志氣高遠,風度閑雅,涼州人(今甘肅武威市)。
▲早在涼州修習禪業時,就為太子拓跋晃所禮重。后來北魏太武帝廢佛教,導致北魏國內佛教衰落,很多僧人都還俗了,但曇曜法師依然嚴格持戒,即使太子親自勸也依然不放棄信仰,當時很多人都非常敬重。
滅佛詔書下達后,拓跋晃屢次勸諫卻未得聽從,只得設法保全很多和尚不被殺害。不久拓跋晃因遭陷害使東宮大批官員被殺,憂慮而死,時年僅二十四歲。追謚為景穆太子,葬于金陵。其子文成帝拓跋浚即位,追尊為景穆皇帝,廟號恭宗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āo
文成帝即位后,再興佛教,特任曇曜法師管理僧眾,受命后整修寺宇,聲望越來越高,文成帝把他當作老師來對待。不久應皇帝邀約,在武州山山谷北面石壁開鑿窟龕五所,每窟造佛像一尊,皆高六、七十尺,窟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雕飾奇秀,又建立佛寺,稱為靈巖寺。此為大同云岡石窟之開端。
▲云岡石窟內靈巖寺
▲靈巖寺在任何季節都有獨特的意境,這個位置也是很多人爭相拍照的地方,要不是淡季,這里不知要多少人搶位置拍照呢。
總結一下:曇曜五窟是云崗開鑿最早,氣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連成一組雙窟,規模宏偉,雕飾瑰麗,技法熟練,為云岡藝術之精華。曇曜五窟的窟制相同,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窟內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像雕飾奇偉,分別象征著北魏五位皇帝。開有門和明窗,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并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曇曜五窟,一般認為它們原型分別仿效的是除去北魏開國皇帝外的北魏5代帝王為藍本,每個窟內各有一尊大佛。
據文獻記載,云岡石窟最早是在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和尚曇曜主持,開鑿了石窟五個(“曇曜五窟”),現編號為第16窟至20窟,其他石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它并不像前兩者那樣,歷經多個朝代開鑿,而是由鮮卑族終北魏一朝所建成,距今已有1550年的歷史。
(一)立佛洞(16窟,公元460-470年)
16、17窟是一組。16窟主像為釋迦立佛,高13.5米,波紋狀發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結帶下垂,屬北魏太和年間推行漢化時的服制。
▲第16窟(立佛洞,公元460-470年)。 第16、17窟是一組。第16窟主像為釋迦立佛,高13. 5米,波紋狀發髻,清秀俊逸。而相清秀,英俊瀟灑。身著厚重的毛氈披,胸著佩結帶,大裙齊胸,立于蓮花座上,顯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鮮卑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氣概。佛像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結帶下垂,屬北魏太和年間推行漢化時的服制。
▲門口西側佛龕楣上,兩邊各雕有伎樂天,手持橫笛、海螺、腰鼓、琵琶、撞鈴等樂器,身體肥胖,半跪敬佛。為中期補雕鑿。
雖然沒有脅侍菩薩,但造像周圍的雕刻還是很“熱鬧”的。
▲云岡石窟里兩佛對坐的形象特別常見,在東壁上也有。
(二)彌勒三尊洞(17窟,公元460-470年)
▲主像是菩薩裝的交腳彌勒,高15.6米,頭戴寶冠,胸佩蛇飾及短瓔珞,臂著釧,斜披絡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腸長裙,獅子座,具有濃郁的異域情調。
▲彌勒菩薩的交腳,由于不讓進窟內參觀,看不到獅子座。
可以看出,窟小像大,表現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氣凌人的樣式。
▲西壁立佛面龐渾圓,造型古樸壯美。東壁坐佛,雙肩齊挺,腋飾線條流暢,刀法嫻熟。
▲窟內四壁以千佛雕刻為主,雕像清簡勁直,純真樸質,反映了云岡早期造像的藝術特點。
(三)立三佛洞(18窟,公元460-470年)
第18-20窟為一組,19窟是中心窟,開鑿時間最早。
▲由于窟內光線暗,且不許進內參觀,所以看不真切,只能看個大概。
尤其對于18窟的造像,一定要注意其幾乎獨一無二的特征。這尊造像的原型是太武帝拓跋燾,要知道這位皇帝是滅佛的,殺了很多佛門弟子。基于此史實,在造像上就反映出來了。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詳沉靜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釋迦立像暗示了曾經滅過佛的太武帝拓跋燾,從面部表情露出一種懺悔的神態。
▲第18窟中意喻太武帝拓跋燾化身形象的大佛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左手放在胸前,做了一個“捫心自問”的懺悔姿態,這種手心向內的佛像造型可謂“空前絕后”。大佛披的“千佛袈娑”,上面的每一尊小佛都有被害的佛教徒之意,壓在太武帝化身的大佛上。
太武帝拓跋燾為什么要滅佛呢?
北魏從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后,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通過戰爭兼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陜西發生了蓋吳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一座寺院內發現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于是,太武帝在司徒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寺院、燒經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人中國后首次遭到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魏太武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為“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后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后周世宗滅佛,統稱“三武一宗”。據說太武帝滅佛后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后悔,并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后,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經過兩年多精細化打印的18窟模塊化高保真復制品,幸好有這個3D打印的復制品,不然我們永遠看不真切18窟造像藝術的精美絕倫。云岡石窟研究院與北京建筑大學共同組建了包括建筑歷史、建筑藝術、測繪、材料、結構、現代制造、監測監控等多學科交叉的協同創新團隊,對云岡石窟第18窟實施1:1高精度模塊化復制。今年11月份在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展出。它已成為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之后還要在北京其他景區展出。
通過模型才看真切了,正如景區資料介紹的:18窟設計嚴謹,布局完整,主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樸,身披千佛袈裟,兩側分別配置脅侍佛、脅侍菩薩及十大弟子像。左脅侍佛頭頂華蓋,面龐渾圓,體魄偉岸。左脅侍菩薩頭戴花冠,秀麗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靜立,或拈花微笑,或閉目傾聽,或若有所悟,或喜從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嘆絕。
(四)寶勝佛洞(19窟,公元460-470年)
第19窟主佛像結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岡石窟中第二大佛。
▲佛像耳輪齊肩,下頜崩毀。舉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撐。衣紋簡潔明快,輕薄貼體,袈裟邊飾折帶紋。
南壁羅睺羅因緣是云岡最早的佛教故事圖像(羅睺羅是佛出家前的親生兒子,后來也和母親追隨佛一起出家)??咄鈻|西各開一耳洞,內一倚坐佛像。這種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設計,既有變化,又顯莊嚴,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創舉??邇缺诳虧M千佛,并在前壁左右兩隅的千佛中刻有較大的佛立像,立佛膝下有一小孩,佛摸小孩頭,據說這是釋迦牟尼和其子羅睺羅。
▲三世佛主像面容慈祥,端莊穩靜,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邇葷M雕千佛,西側的羅眼羅實子因緣像,頗具西方造像風格。
▲第19窟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石窟上的三個大窟窿是被盜走佛像后的殘存。解放以前,被盜往海外的云岡佛像竟達1400尊之多,現在分別散落在海外的大小博物館內。
(五)第二十窟——云岡地標性石窟
第20窟正中的這尊露天大佛是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 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是宣傳媒介山云岡石窟的標志。
▲佛像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手勢為大目如來“定印”狀,定印,又稱禪定印,是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的意思。據說釋迎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采用這種姿勢。這尊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他恢復佛法,開鑿云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鍵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服裝的特點。
▲第20窟(又名白佛爺洞),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
▲大佛身后有火焰背光,內有坐佛及飛天等。
▲主尊坐佛像高約14米,腿部風化嚴重,寬肩,雙手放在腹前系禪定印。大佛著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衣邊飾聯珠紋,紋飾精美有印度特征。
▲高肉髻,頭部素面,面相豐圓,大目高鼻、雙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須,嘴角微微上翹。
看完這五個大型石窟,總結一下: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各有特點。敦煌莫高窟看壁畫飛天、泥塑和藏經洞。洛陽龍門石窟看造像題記和碑碣,那么云岡石窟看什么?云岡石窟是印度佛像中國化的起點,雕刻技藝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羅藝術、波斯藝術的精華,這對絕大部分普通游客而言,這些描述只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游覽之后,我感覺云岡石窟與其他石窟很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形體高大的佛像眾多,屬于華麗輝煌的典型皇家風范石雕。云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朝的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云中郡恒安鎮治。初唐以后,平城呈現蕭條景象,云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二、云岡石窟最輝煌的中期
中期石窟:是云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5、6窟,以及“五華洞”(9-13窟)。
其實,這第五、六兩座洞窟特別好找,只要看到兩座宏偉高聳的樓閣,那就是了。這是第五、六窟的洞窟前檐,被稱為窟檐建筑,也稱窟前建筑。
▲第五、六窟前高聳的閣樓,與之緊鄰的“五華洞”五窟的保護性建筑也是按照窟前建筑的樣子來做的。以免石窟裸露被侵蝕。窟前建筑起到保護石窟的作用,同時也美化了石窟。
據專家考證,云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檐建筑為清代以后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于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筑朱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
(一)第五窟:以父之名,造最大的像
▲窟前建筑上威武的龍形裝飾
▲走進樓閣,東西兩壁是清初的壁畫十六羅漢,東側由于漏雨,壁畫損毀嚴重,只能模糊辨認其中人物。
▲而西側保存完好,畫工精細、筆觸流暢自然,特別是最左側的羅漢虎背熊腰卻捻指輕笑,蔚為傳神。
洞窟內所供是云岡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主佛背后鑿有誦經道,參拜者環繞禮拜,如今已不對外開放(旅游要趁早)。第五窟據說是孝文帝為紀念父親而修建,為父造像,祈福國運,這也許是這所最高大的佛像之由來,另一面也從側面反應當時社會之繁榮與國力之發達。
▲第五窟主佛。第5窟分前后兩室,洞窟形狀為橢圓形的草廬式。后室佛像布局為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為結跏趺坐像,高達17米,為云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只腳上可站立12人。
▲有游客在大佛面前對比,更容易知道大佛有多大。洞窟里比外邊更冷,當時這里的溫度是-28℃!為了看佛像,大伙兒也是蠻拼的。
▲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著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整座造像曾進行包泥彩塑,面部包金以至于看不出當初的原貌十分可惜,下巴處的金色據說是建國后修復,但估計因為礦物比例緣故,顏色發青灰,與其他處迥然不同。
主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兩側各有8米高的脅侍佛。
▲主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為過去世迦葉佛。這可就能看出包泥修復的手法之利弊,包泥是在原雕塑基礎上進行,所以體量上只能加厚不能增高,造成佛像顯得臃,。但此工藝對于防止雕像風化損毀卻非常有效,所以也是個兩難的選擇。主佛右側脅侍佛于1976年將清代的泥塑剝落,這方才顯出北魏原雕的秀骨清像風格,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觸底印,表情恬淡秀美,嘴角微微上揚,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流暢自然。
▲洞窟四壁有很多精美雕塑,其中也包括很多供養人的造像。圖最右側這尊供養人,她僅余的面部一派天真爛漫,似乎是在專心聽法,又似乎若有所悟,這份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卻暗含向往的姿態委實動人。
▲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著主佛更加高大、雄偉。
▲拱門東側雕鑿著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常見的題材。
▲石窟大佛的后面有一狹長的隧道,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二)第六窟:最精巧熱鬧的“第一偉窟”
第六窟是云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曾經被稱為釋迦佛洞,又稱如來殿。它完工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漢化明顯。方格平綦頂,窟正中雕方形塔柱。第六窟據說是孝文帝為其祖母馮太后所建,而內飾雕塑被稱云岡之最。
▲第六窟是塔廟窟,即里面中心是一座石塔,四周墻壁上雕刻佛像。從入口處就能看到洞窟中間的石塔基座處雕刻的佛像正對著我們。
▲第六窟中心塔柱分上下兩層,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
▲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為“接引佛”。
▲第六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為中心塔柱,塔高15米。
▲導游身后就是第6窟最里面的墻壁,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已經面目全非,說明這里腐蝕非常嚴重。
▲舉目環視,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
▲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猶如一座熱鬧擁擠、琳瑯滿目的佛國世界。
▲北面下層龕內雕兩佛并坐,著褒衣博帶佛裝,面相圓潤,體態端莊,二佛之間雕供養弟子與飛天。
▲飛天位于上側,中心一體相較大者手托博山爐,兩側飛天飛舞環繞。二佛背光頂部亦雕飛天與之呼應。
▲第六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后到降魔成道、初轉法輪的佛傳故事。
▲釋迦牟尼誕生圖。迦毗羅衛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家,國王是凈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非常寂寞,一天夜里,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后來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娘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眾人回娘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五彩樣云。
▲老來得子的國王抱著孩子四處嘚瑟圖。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天上九龍口吐圣水為太子洗澡,這天稱為“浴佛節”。漢傳佛教將農歷四月初八定為釋迦的生日。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凈飯王和太子還宮。
▲國王請仙人為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眾,不同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說:“太子乃大圣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國王為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太子年滿17歲,國王為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為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太子娶妻后,在宮中娛樂。
▲娶妻生子后,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游玩要求
▲太子乘車出游,分別遇到老人。
▲太子乘車出游,還遇到病人甚至死人。
▲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脫人生擺脫苦難之道。
▲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
▲經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終于在菩提樹下靜坐,7天后悟道成佛。太子成佛后,被譽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圣人的意思。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法輪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迦牟尼正在啟齒講經,佛身邊的諸弟子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六窟窟外兩側各雕天王形象的護法像。
▲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可以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后,回北京途經云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于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字。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六窟在總體布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石窟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采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為“太和造像”。孝文帝完成第六窟開鑿之后,不久便遷都洛陽。
(三)“五華洞”揭開精彩華章
五華洞,即中部9窟—13窟這五個石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后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因此稱為“五華洞”。
▲以前的五華洞第9窟(右)和第10窟(左)。
▲以前的五華洞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承跋”建筑的遺風。
▲加了窟前建筑的五華洞。
說到“五華洞”,不得不感慨,旅游還是趁早,很多名勝古跡、優美風景不是總等著咱的。五華洞近十年也面臨over的危險,巖體受雨水沖蝕及風沙、陽光輻射和粉塵污染等環境因素影響,出現裂隙縱橫、崖體失穩、列柱剝落變細等危險,窟內彩塑壁畫也出現酥堿、空鼓、脫落等諸多病害。
▲2012年國家文物局逐項批準,拉開了“五華洞”保護工程序幕。經過兩年多的施工,終于讓五華洞換新顏,最重要的是能好好保護這里。
▲保護五華洞施工現場。
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于7、8窟,為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計監造,兩窟初建于公元484年。
▲9窟入口,9和10兩窟其實都在同一“屋檐”下。
▲入口處有9和10兩窟窟前建筑的遺跡
▲第9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為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升平的天堂世界。
▲第9窟前室側壁屋形龕、后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筑形式。
▲第9窟飛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9窟前室
▲第9窟后室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
云岡石窟第九窟后室南壁雕刻,因處于后室難為世人所見,加之為并不多見的佛因緣故事,令每一個曾經錯過的游人希望一睹其精彩。在查閱資料時,正好發現有現成的內容,因此也省了我的時間,直接拿來與大家分享吧。
▲第九窟后室南壁的五個供養緣,下面按序號順序給大家講。
1、第九窟后室南壁第三層東側佛龕的天女華蓋供養緣
▲有一女子在節日時采摘無憂花后返回城里,恰巧遇到世尊外出。隨即將這些鮮花撒向佛上方,這些花朵立即化為華蓋。見到此景,此女歡喜跳躍。后命終之后,得以到三十三天,天帝釋問其有何善業?女子回答:采無優花供養佛陀,并心生崇敬,故而得以生到天上。說完后便來到佛的住所,得到佛為其講經說法,得到了須陀洹的果位。
應該注意的是:上層雕刻中國傳統筒瓦式屋頂,屋脊兩端有鴟吻。主尊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左側雕兩尊,右側雕三尊手持寶蓋的供養天女,斜披瓔珞、披帛飄拂,雙手皆執持華蓋、腳踏蓮華,個個神態肅穆,表現了天女對佛的虔誠和恭敬。這種有意打破了左右對稱的形式在云岡石窟中屬于先例。
2、后室南壁第二層東側佛龕的兄弟二人俱出家緣:
紅筆圈起來上為輔相夫婦,下為輔相女有兄弟二人均出家學道。兄長精勤得羅漢道,其弟聰明學識淵博。該國輔相將弟弟尊為師長,為此修建宏偉的寺塔、僧房。弟弟推薦哥哥為寺院的寺廟主,輔相授予哥哥高級毛毯。哥哥盛情難卻將禮物收下轉贈弟弟,但弟弟受到輔相女的蠱惑,認為送給自己的毛毯不夠精致而嫉妒哥哥。于是發生了利用輔相之女陷害兄長的事情。其兄得知飛上空中將身體十八變,輔相夫婦見狀深表佩服,在腳下懺悔謝罪。其意代表弟弟為釋迦之前生,并非佛前生一貫正確,也會犯錯。但是可貴的是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承認和改正。
注意的是:畫面中央上方為華蓋,下為說法立佛像,象征佛法。左上側是筒瓦式屋頂建筑。說法立佛像左側上下雕刻有二比丘,代表兄弟二人。右側上方兩位雙膝跪地上說合十的供養天人代表“輔相”夫婦。下方雕刻有一光頭上身赤膊下身短褲的天人,雙手被綁縛,并向右側拉走,頭向左,象征不愿離去被“驅逐”的輔相女。
3.、后室南壁第三層西側佛龕的尼乾子投火緣
尼乾子為古印度耆那教創始人,佛教興盛后將耆那教徒稱之為尼乾子。當時佛降化外道,五百尼乾欲燒身。如來大悲,使火不燃。諸尼乾子共投火中,身體清涼,獲得極大快樂。見佛在中,便欲出家求佛說法,得羅漢果位。
注意的是:畫面中央呈說法印的釋迦袒右肩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兩側連續忍冬紋柱上二龍反顧,龕內和龕楣均雕刻向上燃燒的熊熊火焰。在左側雕刻了三個不同形象人物,上兩位或伸臂叉腰或撫胸下跪,下一位雙手捧物撫胸,低頭閉眼,胡跪于蓮花之上。
4、后室南壁第二層西側佛龕的八天次第問法緣
佛教中色界四禪天與無色界的四空處,合成“八天”。某日夜半,八天依次前來向佛述說前世的行為和現在的果報。
注意的是:在帷幕之下,身光四射的釋迦袒右肩袈裟,右手舉胸說法印,跏趺坐于中央,兩側胡跪供養天人八軀(釋迦像及右側供養天在南壁,左側供養天在西壁),依次排列兩邊形成以佛為中心的左右對稱布局。
5、后室南壁第一層西側佛龕的鬼子母失子緣:
鬼子母為佛教中的夜叉之一。相傳為古印度已美麗少婦,在入城赴會時遭遇強盜五百,被脅迫與之跳舞,因過度疲勞使得腹中胎兒墜落。其悲痛而亡,變成惡鬼,連生五百兒子,為報生前之仇,每天食民間小孩為生。佛祖為使其“該惡從善”,以“其人之道還其之身”,將其最小的兒子藏起來。鬼子母祈求于佛,發誓“若得愛子嬪伽羅,終更不殺世人之子”,并入佛門,成為了護法天神,專門保護小孩。
注意的是:并排坐在一起的鬼子母和丈夫老鬼神王兩個人物雕刻得同樣大小,同樣的姿態形狀,連發型和面容都是一模一樣,只能從手中是否抱小孩來判斷誰是鬼子母。其姿勢為“舒相坐”,這在云岡中常常用來塑造思惟菩薩,此用以象征在佛法道路上的“覺悟”。
6、后室西壁第三層南側佛龕的須達長者婦獲報緣:
紅筆圈起來上為須達夫婦,下為西壁八天問法
貧窮的須達為人所雇傭總算得到了三升米,其妻子燒飯時,有很多人都來乞食,其中也包括佛。夫人一一給予滿足,將食物全部施舍。最后須達回家沒有飯吃,當得知妻子的施舍行為后表示罪過已盡,福報即將來臨。于是家中米面、衣帛應有盡有,用之不盡。
注意的是:在雕有鴟吻和三角裝飾圖案的筒瓦式中國式建筑屋頂下,屋檐帷幕下兩位手端飯碗的供養人想向而跪,身著寬大上衣,同時左手端飯碗,右側供養人以右手將餐具放入碗中,作吃飯狀。意為有穿不完的衣帛和吃不完的米面。這其實為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通過施舍而達到解脫,是到達彼岸涅槃境界的六度之一。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迦多寶并坐像。
▲第10窟后室門楣雕飾非常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此外,第10窟最大的看點就是主佛彌勒菩薩的兩個脅侍菩薩,我稱為“小太保菩薩”,為什么?因為這兩尊菩薩的造像非常頑皮、淘氣,像極了學校里帶些痞氣的小太保。我說這個沒有對菩薩的不敬,而是感嘆北魏造像大膽的想象力。
▲西邊這位,努著嘴,一副頑皮的樣子。
▲東邊這位最好玩,滿臉壞笑,翹著一只腿,一只手還做出萌萌噠的樣子,我第一次看到這么不拘小節的菩薩。也因此特別珍愛這尊造像。
第11、12、13窟是一個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為中心。第12窟是鑿前后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后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的11、13窟則于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形成左右對稱的立面布局。
由于這三窟未開放,所以僅是通過圖資料間接“參觀”一下嘍。
▲第11窟,塔廟窟
▲第12窟石塔
▲第13窟
★★★非核心中期石窟導覽★★★
中期石窟是云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除了剛才展示的第五、六窟、曇曜五窟、五華洞之外,還主要有第1、2窟,第7、8窟,如果時間比較趕,看完那些核心石窟,剩下的不看也沒有太大遺憾了。但要論藝術成就,中期雖然不及上述精華洞窟,但水平也是很高的。
一、第一窟(石鼓洞)和第二窟(寒泉洞)
第一、二窟中規中矩,水平一般,若時間緊,不看也可,我們當時也是走馬觀花看看而已。
▲石窟的起點位置
▲很明顯能看出護欄的位置以前有佛像,而現在空空如也,我游龍門石窟也有同感。
▲第1窟(右)和第2窟(左邊),是一組塔廟雙窟,但明窗上方和側壁上的石刻已經看不清楚了。
▲第1窟中心的雙層方塔,塔后可以隱約看到交腳菩薩,由于不讓入內參觀,所以介紹上說的一些內容不得而見。
▲第1窟方塔塔頂蛟龍盤繞,須彌山巍峨聳立。
▲第1窟方塔兩側
▲第2窟三級方塔。由于不讓進,加之風化、損毀,原本的佛傳故事已經看不清。
二、最大但卻未完工的第三窟
云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又稱“靈巖寺洞”。它被稱為云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
▲第3窟入口
原為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為初唐時期補雕而成。
▲看看對比,就知道這尊佛像有多大了,我就像大象面前的猴子。
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為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干佛。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專家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通往后壁的道路被封鎖了,不讓看,所以只能根據介紹想象一下了。
▲第3窟主佛——彌勒菩薩
三、云崗“六美人”和菩薩萌萌噠
云崗“六美人”和“萌菩薩”分別藏在第7、8兩窟。但遺憾的是,前不久剛去的時候(2018.12.27),這兩窟因維護沒有開放,所以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我通過查找有關資料才或多或少彌補了沒有看到“六美人”和“萌菩薩”的缺憾,隔著屏幕感受一下至臻至美的造像藝術,總比壓根都沒看到還不了解要強。所以,建議大家如果不著急,可以把這個景區放一放,過個一年半載的,這里和11-13窟應該都開放了,因為這都是云岡石窟最有看點的地方。
▲第7、8窟外觀。兩窟位于石窟群中部,是云岡石窟中期洞窟最早開鑿的一組雙窟,是北魏孝文帝初期(471年—494年)按設計完成的一組大型洞窟。
▲第7窟后室南壁
石窟內現存造像雕飾精美、構圖嚴謹,是典型的佛殿窟。窟前采用雙塔一碑的設計,窟內分前后室、平面呈長方形的洞窟形制,與早期石窟相比有巨大變化,是北魏平城時期新出現的洞窟樣式??邇人谋诓捎弥袊鴤鹘y的對稱均衡的構圖理念,分層分欄布龕雕像,窟頂雕平棊藻井,將中國建筑藝術與佛教造像有機融合,新穎獨特。造像題材上沿襲早期的內容,特別突出了“釋迦”、“交腳菩薩”、“二佛并坐”等造像內容,開啟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歷程。
▲第7窟后室南壁明窗與窟門之間供養天人像,俗稱“云岡六美人”
▲第8窟后室南壁明窗西側供養菩薩像,即曾紅遍全國的“萌菩薩”——合掌露齒,更為罕見的是臉上還有一對酒窩,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令人嘆為觀止。
▲最有特點的造像是第7窟的“六美人”及后室頂部的平棊藻井,
至此,中期石窟就全部游覽完畢,總結一下,中期是云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可以看到其技藝極其精妙絕倫,為什么這一時期的石窟如此精美呢?
因為這一時期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471-494年),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云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云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于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于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并完成,這個時期即云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復、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征。
★★★可忽略的晚期石窟★★★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后(494年),云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云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
▲僅存輪廓破敗不堪的第4窟
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征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面目全非的第14窟
▲15窟
▲15窟被稱為“萬佛洞”,的確有一萬尊大小佛像,與龍門石窟萬佛洞風格類似。
正因為晚期石窟藝術水平較早、中期石窟要低,且保存得不好,沒有什么看點,也因此到云岡石窟游覽,一般只看“曇曜五窟”,即16-20窟,中期石窟5-6,9-13幾處精華洞窟。
▲20窟大佛西邊的區域。
作為一個中華文化的愛好者,每一篇深入介紹歷史遺跡的攻略或游記都本著工匠精神來做,以期對得起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希望這份認真和辛苦能幫助大家多了解一些有關景點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讓我們的旅行不再是打卡,而是發古之幽情的懷念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