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若是提及中國最清涼的山,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會是山西五臺山。其原因有二:一是五臺山別稱清涼山,光聽名字就自帶涼意;二是此山為華北屋脊,自古便是避暑勝地。另外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無論信仰如何都能在這里尋得一片寧靜。夏天來五臺山,正所謂身心俱涼。
神秘傳說
關于五臺山的神秘傳說有很多,比如魯智深、楊五郎、順治皇帝紛紛出家五臺山,五臺山為文殊菩薩從東海龍宮借來一塊歇龍石才從炎熱變成了清涼,秘魔巖龍洞封印著五百條龍等等。傳說雖無從考究,但五臺山清涼寺里的確保存有一塊歇龍石,烈日下依然冰冰涼,而它實際上是一塊25億年前的古老巖石。
經過科學推斷,這塊巖石還真有可能來自遠古的海洋。最早,五臺山這一帶被海洋覆蓋,由于五臺山地勢較高,五臺山峰頂最早露出了海面,經過歲月變遷山峰鈍化成了臺。五座山峰以內叫做臺內,之外叫做臺外,共同構成了大五臺。這樣的清涼石則在五臺山不止一塊,因此五臺山也被譽為“中國地質博物館”。
文殊道場
至于為何都要選擇在五臺山出家呢?最初,五臺山為道家居所,古書有云:“五臺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到了十六國時期,佛教傳入了五臺山。到了唐代,整座山的寺院已達到三百多所,并且唐代國師認定文殊道場就在五臺山,也讓它躋身于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其他四個均在印度)。彼時不乏來自朝鮮、日本等國的人來此朝拜,國內的人亦絡繹不絕。
到了元代,隨著藏傳佛教傳入五臺山,五臺山成為了國內唯一漢傳、藏傳、青廟、黃廟等并存的佛教圣地。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韋小寶就曾扮作紅衣喇嘛陪著康熙遠赴五臺山尋找順治。真正來到五臺山,總給人一種置身西藏的感覺,高原型的氣候、比北京北海公園白塔大了幾倍的塔、藏式寺院、轉經筒,還有隨時可見的紅衣僧人,這種景象,在華北只有山西五臺山獨有了。
大朝臺巡禮
現在提及的五臺山,主要指五峰以內的臺內區,即以臺懷鎮為中心的旅游區。徒步愛好者通常會選擇從東臺山下的鴻門巖出發,沿著南臺、西臺、中臺和北臺逆時針繞行,最終回到鴻門巖。這五峰上的寺廟里分別供奉著五種文殊菩薩法像,過去人們來朝圣,會挨個巡禮五臺,這個傳統的朝拜路線被稱為“大朝臺”,走走停停需要3-4天的時間。
五臺之中最高的是臺北葉斗峰,五臺山因它被稱為“華北之巔”。頂部平臺開闊,呈現出高山草甸的模樣,繁花異草生長其間,為五臺山保存得最完好的25億年前的最大地質區域。
葉斗峰的靈應寺內供奉著無垢文殊佛像,寺前黑龍池的水據說常年不涸,既是寺內僧人的水源之一,也是信徒們心中的名勝。人們在高巔走著,云彩唾手可及,而叩拜的信徒在寺前流露出虔誠的目光,似乎每個人都能尋找到自己心靈的凈土。
佛光寺
五臺山的寺廟很多,一一訪遍有點困難,若時間有限只能去其中一座的話,那一定是佛光寺。提到佛光寺還有一個小插曲,上世紀30年代有日本學者放言,中國已不存在比宋遼時期更古老的木構建筑,想要看唐代木構建筑的話只能去日本了。然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卻在佛光寺發現其東大殿為唐代木構建筑,從而日本學者的結論被推翻。
佛光寺位于五臺縣的佛光新村,地處南臺外圍的偏僻之地,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佛光寺的游客不算多,正好可以靜心在里面走走,感受“中國第一國寶”的魅力。進入佛光寺后,只見三面環山,寺院如梯田般高低層疊,青松翠柏掩映。而環顧四周,視野卻極其開闊,讓人頓感舒爽。
著名的東大殿為佛光寺的正殿,位置最高,因千年油松的包圍不易發覺,當真正來到它面前時頗為震撼。不僅它的規模比照片上要大很多,而且建筑保存得相當完整,同時東大殿前的樓梯異常陡峭,幾乎與地面呈垂直的角度,仿若天梯。在高大的殿門前面,人變得十分渺小,光是大殿的外觀就令人領略到大唐風貌的宏偉。
而大殿內的文物又是如此的豐富,栩栩如生的唐代雕塑、壁畫,門板后唐人的墨書題記,一時好像穿越到千年前。踱步在大殿外,當年林徽因測量的經幢仍在,趴獸底座的石經幢惟妙惟俏,任誰看了都連連稱奇。
站在東大殿外能將周邊群山盡收眼底,伴著流云劃過天際,敬畏之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