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初識長江三峽
我們平常說的長江 三峽 ,其實是一個總稱, 三峽 主要是指長江三個大的峽谷地段,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大 三峽 。除大 三峽 以外,還有小 三峽 和小小 三峽 。
長江 三峽 西起 重慶 市 奉節 縣白帝城, 東至 湖北 宜昌 市南津關,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瞿塘峽位于 重慶 奉節 白帝城,全長8千米,是 三峽 中最短的一個。巫峽位于 湖北 省 巴東 縣與 重慶 交界處,全長46千米。西陵峽因 湖北 宜昌 的西嶺山而得名,全長有66千米。
長江 三峽 百里的險峻 通道 容納了無盡的旖旎風光,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
我們去的瞿塘峽,位于 重慶 奉節 境內,是長江 三峽 中最短的一段,雖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卻最為雄偉險峻。
江峽兩岸的風景名勝非常多。主要景點有 奉節 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古棧道,風箱峽,粉壁墻,孟良梯,犀牛望月。最為著名的景點就是夔門,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瞿塘峽景區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位于 奉節 縣城東草堂湖與長江交匯處,雄踞長江 三峽 第一峽——瞿塘峽口北岸,扼巴蜀之咽喉,四面環水,地勢險要。是長江 三峽 的起點,主要由白帝城、瞿塘峽兩大景區組成。
759年,李白到此,發了一個朋友圈: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 江陵 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結果獲贊無數。瞿塘峽也名揚天下。
白帝城·瞿塘峽景區是 三峽 旅游線上久負盛名的必到之處,一面靠山,三面環水,背倚高峽,前臨長江,氣勢雄偉壯觀。
【貳】夔門天下雄
夔門天下雄,夔門又名瞿塘關, 三峽 的西大門,兩岸山峰險峻,是進入 四川 盆地的門戶。
夔門兩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長江逼成一條細帶,蜿蜒于深谷之中。這里河寬只有一、二百米,最窄處不過幾十米;而兩岸主要山峰可高達1000-1500米。這里江流峽深水急,山巒綿延不斷,構成一幅極為壯麗的山水畫卷。
夔門兩側的山峰分別為赤甲山和白 鹽山 。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鐵的水溶液粘附在風化的巖層表面,此山土石呈紅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白 鹽山 系因粘附在巖石上的水溶液,主要是含鈣質,色似白鹽得名。
白鹽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蒼穹。在燦爛的陽光下,赤甲山略顯紅色,白 鹽山 呈灰白色,隔江相望,一個紅裝,一個素裹,可謂奇景。故古人有“赤甲晴暉”和“白鹽曙色”之描繪。
自 三峽 儲水后,峽谷水位上升,夔門已沒有往日的壯觀了。
第五套人民幣10元背面的圖案就取自于夔門
從不同角度看,夔門的雄偉都顯露無異。詩城路的夔門最佳觀賞點,這里可以遠眺夔門。
從白帝城看夔門,這里是夔門的最佳觀賞角度
從赤甲樓看夔門,可以近距離看夔門峽
從 三峽 之巔看夔門,上帝的視角,可以俯瞰整個峽谷。
【叁】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 奉節 縣白帝鎮白帝村1號社,地處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白帝山上,東望夔門,南與白 鹽山 隔江相望,西臨 奉節 縣城,北倚雞公山,地處長江 三峽 西端入口。
白帝城擁有多座城門,發現的有東門、大小北門、皇殿臺甕城門、大小西門、南門等等。其 中東 、西城門靠近長江。
白帝城原名子 陽城 ,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并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親信先造輿論,于建武元年(25年)正式稱帝,自號“白帝”,并改子 陽城 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這座山為“白帝山”。
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步行通過風雨廊橋,就進入白帝城景區,廊橋兩側紅旗飄揚,廊橋的每根 石柱 上都刻有詩詞名篇,文化氣氛濃厚,不愧為詩城。
白帝城依山傍水,城套城、城壓城,是在歷代筑城基礎上增補及修建而成。南宋宋元戰爭則是城 連城 、城中城、城外城的防御體系,極好的軍事堡壘。
白帝城虎踞夔門西口,夔門險要的山形,使得白帝城易守難攻,成為古代歷朝兵家必爭之地。歷朝在白帝城先后建立過捍關、江關、白帝城、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關、瞿塘衛等軍事堡壘性質的重鎮,尤其是宋元戰爭時期,白帝城為南宋四輿、川東八柱之一。
沿著蜿蜒的石梯向山上可達白帝廟,樹木蔥蔥,綠樹成蔭,無處不在的詩詞歌賦,置身于中華詩城之中。
(一)白帝廟
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便借此自號白帝,并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后,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
白帝廟是白帝城最為核心的景點。
白帝廟內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等明清建筑。明良殿為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系廟內主要建筑,內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塑像。武侯祠內供諸葛亮祖孫三代像。祠前有觀星亭。明良殿和武侯祠左右兩側藏有各代名碑。
白帝城托孤,章武二年(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于東吳,兵退夔門之外。從此劉備一病不起,于白帝城附近的 永安 城( 重慶 奉節 縣的夔州城) 永安 宮托孤于諸葛亮。
白帝城白帝廟內還有文物陳列室、詩史堂,陳列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和古今名家的書畫。白帝廟內有東周時期巴蜀柳葉銅劍、漢晉時期的懸棺遺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陶器和青銅搖錢樹等,及歷代文物千余件,書畫100余幅。
(二)竹枝園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 鹽山 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莫上動鄉情
【唐】劉禹錫 《竹枝詞》一
竹枝詞原本是源自 三峽 地區的一種民歌,白帝城以劉禹錫那首流傳千年的《竹枝詞》為核心,一并展示了 三峽 地區民歌、民謠從古到今一路走來的發展。
《竹枝詞》二
竹枝園位于白帝廟后,是白帝城景區“詩與情”的完美融合,園如其名,竹子成了這里的主要元素,是白帝城一處清幽所在。
整個園內充滿了文化的氣氛,到處都有詩詞佳作欣賞。
園內有白帝竹枝詞碑園、竹枝樓、 三峽 木石藝術館等。這里曲池回廊,竹影綽約,質樸清幽,極富詩情畫意。
竹枝詞碑廊鑲嵌竹枝詞書畫石碑100余通。書畫作品包括老中青各種流派、各種書體的書畫大家。所刻竹枝詞全從夔州竹枝詞中精選而來,因此碑廊又被譽為“ 三峽 第一碑林”。
歷代的詩文、碑刻甚多, 東、西兩處碑林,陳列著70多塊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
竹枝詞碑廊
(三)懸棺廳
白帝城景區內有一個懸棺展廳,廳不大,主要以圖片、視頻及實物展示,介紹了懸棺的歷史及發展。
懸棺葬是古人將棺木放置在人跡罕至懸崖絕壁上一種比較奇特的墓葬。 中國 南方和 東南亞 各地均有發現。棺多獨木鑿成,一般為長方形,少數為船型。葬式分為一次葬和二次葬。 中國 的懸棺葬可能與古代的少數民族有關,三國吳國沈瑩的《 臨海 水土志》中有記載。
(四)忠義渡口
忠義渡口是渡船碼頭,這里是白帝城到瞿塘峽擺渡船的乘坐點,也是夔門游的游船乘坐點。
由于 三峽 庫區蓄水,2002年底,原來連接白帝城和瞿塘峽的鐵柱溪大橋被爆破拆除,為保證游客景區游覽的完整性,后建的忠義渡口。
渡船每半小時一班,游客憑景區門票免費乘坐到對岸,游覽江峽文化館、瞿塘關遺址博物館、赤甲樓等景點。
忠義廣場正前方塑有諸葛亮銅像,銅像身后是用漢 白玉 雕刻制作的《出師表》碑,正面為《前出師表》,背面為《后出師表》。
公元223年劉備兵敗夷陵,退至白帝城,駕崩前在白帝城 永安 宮托孤于諸葛亮,諸葛亮臨危受命,竭智盡忠中興大漢,為實現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內亂后,于公元227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后主劉禪,言辭懇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厚望,其嘔心瀝血、忠肝義膽在《出師表》的字里行間得以傾情表露。
【肆】瞿塘峽
瞿塘峽位于白帝城對面,中間由長江隔開,與白帝城遙遙相望。需要在忠義渡口坐渡船過去,距離很短,幾分鐘就到了。
《樂府解題》云:瞿,盛也;唐,陂池也。言盛水其中,可以行舟。又云:夏則為瞿,冬則為唐。這也是瞿塘峽名稱的來歷。
瞿塘峽西起 重慶 奉節 縣的白帝城, 東至 重慶 巫山縣 的 大溪 ,以雄偉險峻而稱譽于世。
瞿塘峽西入口處,白 鹽山 聳峙 江南 ,赤甲山巍峨江北,兩山對峙,天開一線,峽張一門,故稱夔門,古稱瞿塘關
瞿塘峽兩岸如削,巖壁高聳,大江在懸崖絕壁中洶涌奔流,自古就有“險莫若 劍閣 ,雄莫若夔”的美稱。
瞿塘峽的名勝古跡,多而又集中。峽口的上游,有 奉節 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峽內北岸山頂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驚險萬狀的古棧道、神秘莫測的風箱峽;南岸有題刻滿壁的粉壁墻。在風箱峽下游不遠處的南岸,有一座奇形異狀的山峰,突起江邊,人稱犀牛望月,惟妙惟肖。
此處海拔211米,這與211大學聯系一起,真是腦洞大開,廣告打得毫無違和感。
瞿塘峽口矗立著700余年的鎖江鐵柱,這是一對需要仰視的寶貝。瞿塘峽鎖全川水,據史料記載,鎖江鐵柱是長江 三峽 最早的一座鎖江鐵鏈橋,叫鐵柱溪大橋,橋上的七根攔江鐵鏈已被毀掉,但鐵柱一直完好的保存了下來,1998年3月, 奉節 縣將兩根鐵柱原樣修復,移建于夔門左側。
鐵鎖關原本是古人用來御敵的。當時,只要是在鐵柱和石孔中間拉幾道鐵索,就可將長江封死,入侵之敵難以闖入。宋代曾有一位叫徐宗武的大將,在此設攔江鐵鎖7條,長200余丈,用來鎖江,以防元兵入侵。可謂“雄關漫 道真 如鐵”了。枯水時才露出水面,據說,現在遺存有兩根鐵柱即當時那位徐將軍留下的。
最是橙黃紅葉時, 三峽 紅葉醉相思。一到深秋,這里是一江綠水兩岸紅。這里也是電影《等到滿山紅葉時》的拍攝地。
(一)江峽文化館
長江 三峽 被譽為歷史的峽谷, 三峽 是美麗長江的標志性河段,夔門則是雄奇 三峽 的最著名地標。自然偉力、人間奇跡都盡在江峽文化中。
江峽文化館位于瞿塘峽景區內,是一個免費展館,展館不大,但內容豐富。
江峽文化館館名是著名作家賈平凹題寫的,館內包含夔門古象廳、環幕電影廳,老關廟文化遺址廳3個展廳及老關廟,一共4部分。
夔門古象化石1990年9月在夔門北側瞿塘三社發現。是目前同類大象出土保存最完整的化石,夔門古象距今約200萬年,肩高2.8米、長6.3米。
夔門古象展示了骨架化石,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類象劍齒象化石,也是江峽文化館的鎮館之寶。
(二)赤甲樓
赤甲樓修建于1995年,因位于赤甲山下而得名。赤甲樓 臨江 而立,可觀賞夔門雄姿。
赤甲樓位于 三峽 古炮臺遺址,峙 三峽 第一峽瞿塘峽之首,該樓造型生動形象,有極高的藝術和文物價值。
白帝城在修建赤甲樓時,在這里復制了兩門碩大的鐵炮,顯示夔門天險在古代軍事戰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鐵炮成了獼猴們玩耍嬉戲的好去處,在上面享受 和平 時代帶來的美好時光。
從赤甲樓看瞿塘峽。
樓內外搜集了歷代文人吟詠 三峽 的詩詞歌賦,最早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描寫 三峽 的片段,行草隸楷篆各種字體都有,該書法作品由我國著名刀筆書法家陳復澄先生以刀代筆,用半年時間刻制而成,被中央電視臺譽為“ 三峽 第一樓”,“ 中國 第一刀”。
峽江 兩岸,摩崖石刻隨處可見,南岸最為壯觀,綿延里許的絕壁上,鐫刻著數十幅石刻。北岸凹石壁上,“天梯津隸,開劈奇功”八個大字,十分醒目地提示它腳下絕壁上的夔巫古棧道,從這里直通至巫峽與 湖北 交界處的清蓮溪。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瞿塘峽口的獼猴是2007年從巫山小 三峽 移民而來的。從此, 三峽 猴群重新在瞿塘峽繁衍生息。如今重新回歸的獼猴成為游客在夔門觀光的一道新景觀。
超級可愛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