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自古以來,新疆同中原地區血脈相連、息息相通。早在商代,中原同西域就有玉石貿易;漢代張騫“鑿空西域”打通絲綢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唐代“絹馬互市”持續繁盛,“參天可汗大道”直通中原,沿途驛站星羅棋布……新疆與中原地區建筑文化的互鑒融通同樣源遠流長,自漢代屯墾戍邊起,中原的典章禮儀、建造技藝、民俗禮制等開始傳入西域,在當地建筑布局、形制、裝飾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邊疆與中原建筑文化的多元融合
始建于西漢時期的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歷史悠久,因其“地勢高敞,人廣昌盛”而得名。出土文書記載,其建城規制仿照了漢長安城、十六國姑臧城和魏晉洛陽城,高昌城的青陽門、建陽門、金章門、金福門、玄德門等城門的命名也與中原都城一樣,囊括了五行、天象的含義。
漢唐時期的龜茲古城亦深受中原文化影響,據《梁書》載:“城有三重,外城與長安城等,室屋壯麗,飾以瑯玕金玉。”不僅當時的都城規模與唐長安城相近似,現存的屋面筒瓦也與河南洛陽唐代磚瓦窯遺址出土的筒瓦如出一轍。
西遼時期,隨創建者耶律大石西遷的大量漢族工匠將中原的建筑技術和造像藝術帶入西域,瓦、泥塑、炕式取暖系統等建筑材料和技術被當地采用。
及至清代,新疆建省后修建的十余座城市都遵循了中原傳統筑城理念,成為中原文化在新疆傳播的重要載體。建于清康熙年間的哈密回王府,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風格,其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琉璃瓦頂的設計充分彰顯了中原建筑特色。建于乾隆年間的惠遠城是伊犁將軍府所在地,空間布局以鐘鼓樓為中心,縱橫四條大街直通四座城門。城內建筑整齊,大街小巷商鋪林立,百貨云屯,市肆極為繁華。將軍府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花園中的臺榭、曲徑、回廊均是仿照中原地區的園林建筑而建,體現出邊疆與中原建筑文化的多元融合。
阿以旺:聚合生土宅院的中心空間
因氣候地理的差異,新疆各地的建筑風貌亦有差別。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帶以“阿以旺”為維吾爾族最典型的民居形式,意為“明亮的處所”。阿以旺形成于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的古于闐(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區)境內,現主要分布在喀什、和田、庫車等地。歷史上這一區域不僅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樞紐,同時也深受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雪域高原文化交匯融合的影響。
阿以旺由尼雅古民居“阿克塞乃”演變而來,屬于生土建筑。生土即自然界經過千萬年沉積的原生土壤,是取之自然、返還自然的生態性建筑材料。生土材料具有良好的蓄熱、隔熱性能,為居住者營造出冬暖夏涼的居住環境。
為了適應干熱氣候和阻擋風沙的需求,喀什等地民眾將原本露天的中心庭院覆以高出四周屋頂2米左右的頂蓋,并在其上設置木刻窗花作裝飾的天窗,通過側向采光通風,形成精美且明亮的阿以旺廳,又稱“夏室”。阿以旺廳是統領整座住宅的核心空間,也是一個家庭日常起居及佳節喜慶時歡聚彈唱、載歌載舞的活動空間。廳的四周設土炕臺,上鋪毛氈,主要用于待客就餐、兒童嬉戲和婦女紡織。其他臥室房間均圍繞阿以旺廳布置,稱作“冬室”,各房間壁面都設有尖券式壁龕,配以石膏花飾,精巧華麗。
另有庭院開敞的外廊式阿以旺,土炕設于柱廊下,是家庭勞作、用餐、夏季夜寢之處。院內皆栽種花卉和石榴等果樹,葡萄架下多作室外活動場所,其間花葉扶疏,清涼宜人。喀什古城因用地緊張,阿以旺發展為樓居式,夏室被改設于曬臺之上,部分民居之間還連結成過街樓,既節約了用地,又提供了陰涼避暑的室外空間。
在建筑裝飾方面,一些阿以旺民居的梁柱、門窗部分保留了中原建筑文化的特征,例如,門窗欞格除采用漢式建筑中直欞、萬字格、井字格、菱形格等圖案形式,還創造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四宛雙交欞花格,其拼裝均采用漢式木作的榫卯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