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西城區長城攝影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中國千年古塔攝影展在民族文化宮舉行,300座分布在全國各地、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塔以攝影作品的形式走進公眾視野。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古塔、保護古塔、了解古塔,北京工業大學攝影專業教師楊曉利率領的古塔攝影團隊從1987年開始拍攝我國的古塔。在35年的拍攝過程中,他們詳盡記錄了3000余座古塔的海拔坐標、藝術風格、建造含義、歷史背景,用攝影藝術呈現出古塔的風貌。本次展覽重點展示具有千年歷史的經典古塔300座。
這些古塔中,有在建筑形式、結構和裝飾等方面融入少數民族文化特征的古塔;有以西安為起點,至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沿途的重要古塔,串聯起我國境內絲綢之路的地理和人文風貌;有具有文物性質、精美絕倫的供奉塔,有體現古代雕刻工匠深厚藝術修養的造像塔,還有頗具美學特征與研究價值的浮雕塔;更有以獨特造型風格和高超建造技藝而獨樹一幟的遼代古塔。
北方多佛塔,南方多風水塔。展覽選取的是具有千年歷史的佛塔。佛塔源于印度,最初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隨著佛教的傳入,佛塔也進入中國。伴隨佛教的中國化,佛塔樣式也逐漸由覆缽式塔變為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又由樓閣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形成多種中國樣式的佛塔。“這些歷史悠久的佛塔不僅承載了佛教的文化和歷史,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情況,并展現出匠人在建筑、雕造、木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藝。”楊曉利說。
現存最早的一座佛塔是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的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原為宣武帝離宮,后改建為佛寺。佛寺雖被毀,但佛塔猶存。該塔為密檐塔的早期形態,平面呈十二邊形。“嵩岳寺塔歷經了15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很不容易,文保單位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嵩岳寺塔。”楊曉利說,在各地拍攝古塔時,看到不少年代久遠的古塔只剩殘垣,覺得特別遺憾。于是,在拍攝的同時,他也不斷呼吁當地進行積極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