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以來,漢民族不斷地進入云南,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烹調技藝,與云南各民族樸實而古老的烹調方法相結合,使得滇菜的烹調技法更為豐富多彩,既有漢族的技藝,又保留了傳統的少數民族烹飪方法,古風猶存。
在如今的云南,仍有許多少數民族烤、舂、腌、湯烹、隔器鹽焗等烹調手法,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反映出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小編這里整理出云南的十大特色大菜,以饗大家,還是排名不分先后。
白族的雕梅扣肉
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筑、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做菜方面也是獨樹一幟,十分的秀麗雅致,比如這道雕梅扣肉,學習自漢族的扣肉,又有自己的民族風情。
鮮青梅,經清石灰水浸泡后,精雕細琢去核,再用上等紅糖浸漬數月制成上乘果脯,這時的雕梅就仿佛藝術品一般晶瑩可人,再選用多層五花肉,肥瘦相間,填入雕梅,注入用鹽、白糖、雕梅汁調成的汁水,上籠用旺火將其蒸耙,翻扣入盤,然后用原汁勾茨澆上即成。肉中飽有梅子的清香,肥而不膩,味道鮮美。
納西族的藥膳
《后漢書·列女傳》記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了藥膳應用的史實。而云南的納西族是一個農牧結合的民族,飲食上受漢族和白族的影響頗深,也有自己的藥膳佳肴。
納西族世居于美麗的玉龍大雪山,山里盛產蟲草、天麻、山藥等中藥材,家里常飼養雞鴨。于是,他們便學著漢人將這些材料結合起來清燉,做出了天麻燉雞、天麻燴雞腰、天麻鯉魚、蟲草乳鴿、蟲草鴨掌舌、山藥燉雞翅等名菜,可口又補身。
景頗族的舂菜
云南的景頗族號稱是一個用舂桶吃飯的民族,傳說是從青藏高原遷徙而來的。笨重的炊具不易攜帶,于是景頗人便在遷徙途中,創造性地發明了舂菜這一吃法。有諺語:“舂桶不響,吃飯不香”,日常烹飪有“一焐二靠(指用竹筒豎靠在火塘邊上烤、煮食物)三舂”之說,特別擅長舂干巴、鮮魚等。
做法是先將干巴或鱔魚烤熟,放入舂桶內,加入作料舂成絲茸狀,成品具有干香耐嚼、回味悠長的特點,此外,他們也喜歡將一些煮熟的時鮮蔬菜如:茄子、豆夾、洋芋、折耳根等配合烤制的辣椒、小米辣、大蒜、金芥等野生香料合在一起舂合而食,舂菜鮮香味醇,辛辣祛濕開胃,還宜于消化,十分的有民族風情。
壯族的岜夯雞
壯族主要生活在文山,與廣西比較近,因此口味上也與廣西壯族相似。“岜夯雞”起源于文山的廣南縣,風味獨特。據《廣南府志》記載:“岜夯雞”始于宋朝,明清年間最為風行。
"岜夯"為壯語,即酸湯之意。“岜夯”就是用一種細葉芹和野菜制作的一種水淹酸菜湯。因為酸味奇特,所以被稱之為“文山一絕”。“岜夯”和雞燉煮,雞肉鮮嫩不老,味道鮮甜不膩。岜夯雞,以香甜、鮮美和奇特的酸味為特色。在全省享有盛名,是筵席中的一道主菜,在廣南飲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據說出了廣南就找不到地道的“岜夯”滋味了。
回族的牛肉菜
云南的回族比較分散,但是在昭通地區有些聚居的回族,他們的飲食和西北的回族不同,他們充分發揮清真牛肉菜用料廣泛、鮮美時新、品種多變的特點,開創了一派有特色的牛肉吃法。
他們的牛肉冷片、紅扣牛鼻、紅燜牛肉、牛干巴等等都是名揚云南的特色美味,汪曾祺先生在《昆明菜》牛肉一節里,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干巴等種種做法,并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地寫道:“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傣族的撒撇
品嘗傣味,就不得不吃“撒撇”,傣族人說:“殺牛不吃撒撇,等于沒殺”。撒撇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苦撒,另一種是檸檬撒。
苦撒:一盤米線、熟牛肉片、熟牛肚片,配上一碗碧森森的濃汁。“撒撇”濃汁是在殺牛時取出來的,從牛胃進入牛腸中的那一部分苦腸,具有清涼解毒的功效。然后再把剁成細末的生牛肉加上剁細的韭菜、緬芫荽、香柳、布芽(傣語)、小米辣攪拌在一起,再把涮涮辣在里面一涮,把米線、熟牛肉片、熟牛肚片在濃汁中蘸過一下就可食用,吃起來十分爽口。
檸檬撒的汁水水采用當地產的檸檬榨汁兌成,特別開胃。隨著撒撇的發揚光大,它已由最初的牛肉撒發展到豬肉撒、魚撒、苦子撒、竹蟲撒、沙蟲撒等,幾乎無一美味不可入撒,而且喜愛它的人愈來愈多,大有向外擴張之勢。
傈僳族的漆油燉雞
漆油雞,顧名思義,就是用漆油烹制的雞。這是怒江傈僳族的傳統佳肴。漆油是由當地漆樹籽榨油凝固而成,為怒江當地所特有。以漆蠟為油烹制米酒、炒雞,不僅可滿足口腹之欲,而且有益氣補療之奇效,是滋補身體,益氣補血,舒筋壯骨的食品,也是一種治傷治病的特效藥物之一。
用漆油烹制而成的菜肴,味道與其他油烹制的食品不完全相同,因為它有一種獨特的香味,吃慣的人覺得其味道特別鮮美,漆油中所包含的許多營養成分是其他種類的植物油所無法相比的。
布朗族的包燒鮮魚
包燒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烹飪方法,古代稱之為“炮”,這種烹飪方法,既科學又衛生,不但保持了食物原料的水分、營養物質,其口味更為鮮香純正,而且還有包裹物料的清香。在云南的少數民族中很常見,德昂族、拉祜族、基諾族、傣族都有自己的包燒,而小編卻想介紹一下布朗族的包燒鮮魚,非常的有名族氣息。
原料主要是小魚、辣椒粉、姜蒜、野茶椒粉、芫荽等。制作時,先把魚剖開、洗凈,將各種作料切細拌勻后填入魚腹內,在魚身上抹少許食鹽,再用鮮芭蕉葉包裹嚴實,用竹筒捆扎成包,放在火塘內的炭火下面燒,燒熟即可食用,鮮香具備,味美可口。
哈尼族的竹筒雞
這是云南哈尼族招待貴客的一道名菜,制法獨特,古老樸實,既有雞肉之鮮甜,又有青竹之清香。利用竹筒烹飪,歷史久遠。哈尼族竹筒雞,此菜當屬雞類佳肴中的佼佼者,而且烹制方法古樸自然,鮮香異常,雞肉滋潤嫩滑,可謂是哈尼族宴席中的金牌名菜。
最遠的文字記載見于《齊民要術·炙法第八十》“筒炙”的菜,用肉餡敷在竹筒上用明火烘烤而成。這道菜既有竹子的清香,又帶出雞肉的香嫩。成菜后,青黃相間,顏色艷麗,令人觀之即食欲大開,垂涎三尺。吃到嘴里,滿口雞汁,香嫩無比。
彝族的乳餅菜
乳餅是彝族人民的傳統風味食品,在云南以“路南乳餅”最為有名,路南是石林的古稱,是阿詩瑪的故鄉。乳餅是一種很高級的食材,是用羊奶做成的高蛋白、高脂肪的食品,并不比外國的乳酪差。
乳餅的色澤乳白透黃,油潤光滑,質地細嫩,乳香醇厚,攜帶方便,食用方便,易保存。它可單獨為菜,如生煎乳餅、套炸乳餅、粉蒸乳餅等,也可以與其他葷素食相搭配,如夾沙乳餅、火夾乳餅、鍋貼乳餅、青豆燴乳餅等等,制作多種風味各異的佳肴來,深受云南人的喜愛。
現代的云南佳肴,是將民族風俗、飲食習慣、人文歷史和特有的生態資源融合為一體,形成了獨有云南風味。而少數民族菜肴則是云南菜肴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少數民族的佳肴,云南菜則要遜色很多。所以,云南的少數民族菜肴,是云南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