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又稱吉金文、鐘鼎文,與甲骨文稱謂不同,但并不是另一種文字,只是因為鑄刻在青銅器上,才稱為金文。金文大約是從商朝開始的,直到戰(zhàn)國時期,共有1200多年的歷史。提到金文,自然要看青銅器,文字博物館有代表性的展出了一些青銅器。其實,文字博物館就是金文的一個導引,青銅器還是很有限的,要看青銅器還是得去河南博物院、湖北博物館等大量珍藏青銅器的地方。
一、商代金文
提到安陽,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因為它就是這里出土的。由于是國之重器于是被首都“搶”了去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不過,在文字博物館能看到司母戊鼎的復制品及其“小弟”司母辛鼎。
司(后)母戊鼎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說到這件重器,它有“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兩個至今讓人爭論不休的銘文。直到今天,依然沒有定論,爭論最多的就是銘文中最上方的那個字究竟是“司”還是“后”。到底是“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
司(后)母戊鼎銘文
這個表面上看似乎最容易辨認的“司”字,為什么會卻會引起專家學者們的爭論呢?這其實是因為在鑄造司(后)母戊鼎的晚商時期,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況。
甲骨文中所見正反通用字體舉例
銘文中這個看上去是“司”的字形,其實也完全有可能是“后”的異體。也正因此,司(后)母戊鼎的命名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爭論。晚商時期,同一片甲骨上的甲骨文中“司”、“后”字形都可以混用。
司(后)母戊鼎最初是在1939 年被河南安陽武官村的農(nóng)民所發(fā)現(xiàn),但為了避免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村民們在將它掘出之后又重新埋入地下,直到1946 年4 月,這座大鼎才再次被挖出。在大鼎重新出土后不久,《申報》特派員邵慎之就趕到河南安陽進行了實地采訪,在10 月27 日的《申報》報道中他最早將大鼎內(nèi)的銘文釋讀為“后妻戊”、“后戊妻”。
1946 年10 月27 日《申報》報道“后妻戊鼎”
但是僅在21 天后,古文字學家張鳳就在《中央日報》上發(fā)表了《安陽武官村出土方鼎銘文考釋》一文,認為大鼎內(nèi)的銘文應該釋讀為“司母戊”,這一觀點后來則被官方采用。
同年7 月,司(后)母戊鼎被收歸國有,并在10 月運往南京,此后收藏于當時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其名采用“司母戊方鼎”。1950 年3 月司母戊鼎入藏剛剛成立的南京博物院。1959 年又被征調(diào)至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并在“中國通史陳列”中展出。在此期間,這件文物一直沿用“司母戊鼎”的名稱。
鼎耳飾有虎食人頭圖案
盡管官方一直采用“司母戊鼎”,但爭論卻從未停止。反對者們質(zhì)疑“司母戊鼎”這一名稱的理由除了在字形上,“司”也可以釋為“后”以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學者都認為從銘文含義的解釋來講,“后母戊鼎”也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將銘文解讀為“司母戊”的觀點,普遍認為這的“司”同“祀”,銘文的含義為“祭祀母親戊”。
鼎身附有夔龍紋
但這樣的解釋卻不符合青銅器銘文內(nèi)容的慣例,在商周時期表示作器者或者受器者的青銅器銘文制度中,并不存在動賓關(guān)系的句式。但如果將其釋讀為“后母戊”就完全符合慣例。
鼎足飾有獸面紋
“后”字在古時有“君王”“領(lǐng)袖”的含義,也可延伸為“王后”“母后”之意。如春秋時期的《竹書紀年》中就以“后”指夏朝的君王,即“夏后”;晚商甲骨文中則有將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稱為“后婦好”的例證。按照這樣的解釋,“后母戊”即可表示是商王的母親戊,這樣的釋文在句式上似乎顯得更為合理。
基于以上幾點原因,2010-2011 年基本完成改擴建工程之后,國家博物館在出版圖錄和專題展覽中將原來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2011 年3 月6 日中央電視臺《新聞30 分》在報道國家博物館布展籌備時首次采用“后母戊鼎”的新名稱,但未作解釋,引起不明真相的觀眾質(zhì)疑央視錯讀。
不過,國家博物館的這次更名并沒能終結(jié)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爭論,“后母戊鼎”的新名字同樣受到了眾多質(zhì)疑。很多學者就提出,將“司母戊”視為動賓結(jié)構(gòu),其實是對“司”字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曹定云研究員就認為這里的“司”應當作“嗣”來理解,“司母”意為“王儲之生母”,銘文含義同樣為“商王的母親戊”。類似的還有將“司”釋為王的配偶、官職等觀點。總之,雖然國家博物館將“司母戊鼎”更名為“后母戊鼎”,但由于其更名的依據(jù)中仍然有很大的推測成分,尚不能視為確證。
司(后)母辛鼎
司(后)母辛鼎,它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銅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在這件鼎的內(nèi)壁上鑄刻有銘文“司母辛”。“辛”是婦好的廟號。鼎口部長方形,短沿方唇,兩耳立于短邊口沿,腹壁較直,壁下部略向內(nèi)收,底部平。底部下端有四條圓柱形足,透底空心足。鼎外壁四角各有一條扉棱,與四足上端外側(cè)的扉棱呈一條直線,口下四面及四轉(zhuǎn)角各飾一獸面紋,以扉棱作鼻梁,獸口向下,眉目清晰,體較長,尾上翹,尾尖下卷,短足內(nèi)屈,有爪。雷紋襯地。腹左、右側(cè)和下側(cè)分別飾以排列規(guī)整的乳釘紋三排,乳釘浮出器面。四足上端都飾獸面紋,獸口向下,目字形眼,細眉巨角,紋樣浮出,極為醒目。
婦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位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第一位有文獻記載的女將軍。在甲骨文中多次記載婦好率兵出征,最多一次率兵達一萬三千多人。這是商代用兵最多的一場戰(zhàn)爭。
亞長鉞
這件銅器的整體造型和當時“王”字寫法很接近。有的學者主張漢字中的“王”字最早的內(nèi)涵就是手拿著鉞的人,象征著掌握著王權(quán)。在銅器的上端有個“亞”字,“亞”是商代官職的名稱,象征著地位級別。
作冊兄鼎
作冊兄鼎,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徑15.7厘米,腹徑16厘米 。銘文為“乍冊兄”三個字。在當時“乍冊”多為史官。其中第二個銘文“冊”字像使用繩子穿起的竹簡。最后一個字“兄”,可能是這個史官的名字。這件銅器的造型非常奇特,從整體看,如三個象首相連,它的足如同象鼻。它的上下以連珠紋裝飾,腹部裝飾著三組獸面紋。
二、西周金文
金文穿過商代的歲月長河,到了西周時期,其字的形體略承商代金文之風。
善夫吉父鬲lì
善夫吉父鬲lì,“善夫”在西周時期的官名,相當于今天的“炊事長”,負責飲食。吉是作器者名,而父代表是一種敬稱。這組器物很有來歷。它們最先被民國時期的著名人物程潛收藏,解放后,國家文物局收藏了這套文物。
太師虘cuó簋
太師虘cuó簋圖文
太師虘cuó簋。“太師”是官職的名稱,“虘”是人名,這件器物的蓋子上有銘文7行70個字。記載了太師虘受到封賞的年、月、干支日。在商周有銘文的青銅器有一萬余件,但是像這樣完整記錄年月日的僅有30余件,所以這件青銅器銘文非常珍貴。
在周代眾多精美青銅中,有這樣一件重器,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件青銅器叫做逨盤。盤為盛水器,一般與匜配套使用;逨盤于2003年1月19日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出土。
逨盤圖文
對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有著明確的記載,可映證史書的記述。這件器物重要之處在于它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檢驗。盤優(yōu)美的造型與紋飾,氣勢恢弘的長篇銘文,精湛的鑄造工藝,都表明它無愧于中國古代青銅藝術(shù)的經(jīng)典之作。
逨盤銘文
西周時期有一個權(quán)勢顯赫的“單氏”家族,其政治地位僅次于周公和召公。該盤銘文記述了單氏家族從皇高祖單公到逨8代人的歷史,他們在輔佐周王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銘文在記述單氏家族歷史的同時,自然也列出了相對應的西周從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從而成為銅器銘文中所見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諸王世系譜。
逨盤
▲該盤方唇,折沿、淺腹、附耳、鋪首,圈足下附四獸足。腹及圈足裝飾竊曲紋,輔首為獸銜環(huán)。盤內(nèi)底鑄銘文21行,約370字,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戰(zhàn)、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
雖然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對周王世系譜作了記載,但司馬遷的這一記述一直沒有考古學材料加以證實,難免讓人將信將疑。逨盤銘文則第一次從出土文物的角度證明了《史記》對周王世系譜的記述是正確的。逨盤銘文記載單氏家族8代輔佐西周12代周王的功績,第一次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諸王名號。逨盤銘文多達372字,是建國以來出土的銘文最長的銅盤。
三、春秋戰(zhàn)國金文
平王東遷以后天子勢力逐漸衰落,而這時諸侯國的青銅器日益增多,無論是從青銅器的制作上還是金文字體都有濃厚的地域色彩。
下圖青銅器名為宋公欒簠f(xié)ǔ。簠是當時盛食物的器具。
宋公欒簠
▲這件青銅器上有銘文20字。其中第一行是:“有殷天乙唐孫宋公欒” 。“殷”是指殷商,唐是指商代第一位國王成湯。宋公欒即宋景公。這段銘文中,宋公欒自稱是商湯的后代。從整段銘文中可以得知,這件簠是宋公欒為其妹勾吳夫人出嫁時陪嫁的的器皿。
下圖所見庚兒鼎屬于春秋中期之物,1961年12月山西侯馬市上馬村13號墓出土。
庚兒鼎
▲據(jù)銘文的內(nèi)容判定它為東周時期徐國之器,其主人為徐王庚作為王子時所作之器。根據(jù)銅器命名的慣例,定名為“庚兒鼎”。
此鼎外形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請注意,徐國之器何以流入晉國呢,學者們研究后認為徐與吳楚關(guān)系密切及當時有以“宗器相賂”的史實,認為此鼎當是晉大夫受賂之器。這可是古代貪官受賄的鐵證了。
中山王鼎
▲鐵足大鼎是中山王墓出土九鼎的首鼎。中山王鼎,通高51.5厘米、口徑42厘米、最大徑65.8厘米,重60公斤,鐵足銅身,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一件鐵足大銅鼎。
中山王鼎
▲大鼎于蓋鈕以下至足部以上的器壁上,刻有銘文77行,每行6字,共469字。這是我國至今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時期銅器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器物。這篇刻銘,刀法嫻熟,橫豎剛直,圓弧勻暢,刀鋒細銳,構(gòu)字秀麗,粗細、深淺均勻,是工匠高超技藝和銳利金屬工具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其文字內(nèi)容是研究戰(zhàn)國時期,特別是研究中山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材料,文字本身則又是研究古文字的新的實物資料。銘文語言與當時中原諸侯國、特別是三晉語言基本相同,有的從先秦典籍中還能查到類似的語句。其文字內(nèi)容記述了王時期攻打燕國的歷史,填補了史料記載的空白。
四、青銅器的制作
博物館配備了一系列泥塑展示青銅器的制作。青銅器常見的制作方法就是模范法和失蠟法。博物館里展示的是模范法。
備泥
制模
制范
裝配
澆鑄
去范
打磨
打磨
總體評價
中國文字博物館金文展示這一塊不如甲骨文的展示水平,比較一般,了解青銅器和金文,還是要去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這類珍藏大量青銅器的館,文字博物館只能當做一個導引。大致了解一下尚可,并不成系統(tǒng)。并未展示,金文從商代到西周具體的樣式及手法的詳細變化,書法愛好者看得不過癮。但一般游客觀賞倒也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