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宠》作者:时衿,一个色的导航,视频免费视频,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不卡

度假趣

掃一掃關注

全景柳州,傳奇不止

   2023-01-05 1303

柳州,一座傳奇的城市。24次回眸, 一覽柳州神采。

百里柳江 日進千里

▲攝影/常湖川

柳江全長逾千里,到達柳州市區時,從上游露塘到下游洛維,全長55.5公里,最為宛轉,恰如一條玉帶繞城垣。青峰點綴其中,風光無限,人稱“百里柳江”。千百年來,柳州城依水而建,臨水而居,行水運,拜水神,以水聚財。柳江堪稱柳州的母親河。百里柳江環繞柳州市區回流,北岸城中心三面環水。從對岸青山上俯瞰,活脫脫一個巨大的倒“Ω”字。古人云“三江四合,抱城如壺”,江湖人稱柳州——“壺城”。

今日百里柳江,沿岸又有百里濱江道。釣臺沙灘、行人步道、自行車道、汽車景觀道,由內而外,依次排列,綠樹同行,繁花掩映。故柳州自行車運動迅速發展,往江心看,風馳電掣的摩托艇,帶著速度與激情,正沖起陣陣白浪。頂級賽事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大獎賽,已在這里連續舉辦12年。20座大橋飛架柳江,串起了此岸和彼岸,溝通了歷史和未來。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蟠龍山下,綿延數百米的世界最大人造景觀瀑布,隨著音樂的律動翩翩起舞。 千年古城千年韻,百里柳江美畫廊。在這座工業名城中,自然、歷史和時尚,正完美交融!

《柳州峒氓》——唐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鵝毛御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州市百里柳江旅游景區(4A)

百里柳江景區位于中心城區,是柳州的城市名片和必游之地。景區內柳江江段長8.7公里,乘坐游船夜游柳江便能近距離觀賞到兩大基尼斯世界之最,最大的升降浮式噴泉-水上音樂噴泉以及規模最大的人工瀑布-蟠龍山瀑布群,同時還將文廟、窯埠古鎮、風情港、柳江橋梁等沿岸精華景點盡收眼底。“百里柳江?百里畫廊”,百里柳江景區以山水城園的立體景觀組合和新古奇特的多彩人文薈萃,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

元寶山之寶

▲攝影/郁良權

元寶山,顧名思義,一座長得像元寶的山。因整座山體南北隆起,中部稍凹,酷似傳統金元寶而得名。每年有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揮汗如雨,務必登頂,人人想著爬了元寶山,回去就可發大財!不光有顏值,還有硬實力。主峰青云峰海拔2086米,為柳州第一、廣西第三高峰。造化于古冰川志留紀末期,地層斷裂,巖漿噴涌,鑄成數千米厚花崗巖。因此,元寶山之險峻堪比華山,只是穿著南方蒼郁的植被,隱藏了鋒芒。

2013年成立元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棲居著“活化石”——元寶山冷杉,在深山之中遺世獨立不過200株。珍稀鳥類白眉山鷓鴣和仙八色鶇偶爾可見,據說,這里還生活著“野人”和老虎。讓它們活下去,我們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元寶山又名大苗山,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城北環山居住著數十萬苗裔。從融水到貴州黔東南,被稱為“苗族支系最多的地區”。幾千年來,從古蜀四川到戰國楚地,一批又一批的苗裔遷入元寶山,帶著各自的烙印在這里融合,尋找祖先共同的記憶。他們是元寶山最大的寶藏,最深的神秘。

元寶山國家森林公園

元寶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境中部,距縣城70余公里,坐落在安太、香粉、安陲、白云、紅水、四榮等鄉之間。東西寬約20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面積約13萬畝。有白虎頂、蘭坪峰、元寶峰和無名峰四大主峰,最高峰海拔約2086米,為廣西第三高峰。 1994年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約25000公頃,其中原始森林8300公頃左右。有元寶山冷杉及其森林生態系統,南方紅豆杉及其森林生態系統,海撥1300米以上的亮葉水青岡混交林、紫莖混交林,寬尾鳳蝶種。 構成元寶山山體的巖石為古老花崗巖,山體陡峭,南北隆起,中部稍凹,形似元寶而得名。公園雨量充沛,適宜動植物生存。該山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動物園和中藥圃。元寶山仍保存有莽莽的原始森林,面積達6000多公頃,木材總蓄積量約20萬立方米,有植物種類1000多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17種,是柳州地區重要水源林區之一。

鹿寨國家地質公園,天造的香橋

▲攝影/嚴躍新

橋,往往是人類為跨越障礙而造,而天生橋,則是上天的造化。當板塊運動將廣西中部的這片巖層擠碎,上天為這里留下了幾塊堅硬的巖板。天生橋,是地下河與溶洞的頂板崩塌后,橫跨溝谷或河流的殘留頂板,其兩端與地面連接,中間懸空而呈橋狀。
 
鹿寨香橋,被地質學家收入《巖溶學詞典》,和蜘蛛巖、月亮巖等共同構成了鹿寨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的“天生橋群”。除了天生橋,園內還有諸多“天生家族”:天坑、天窗和天井,以及天人合一而成的響水石林等。如此高度集成的喀斯特景觀資源,使這里成為了“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地質博物館”。在這里,天與人共同刻畫著石上的藝術,相比于人工,更讓人驚嘆的是天生的力量。天生我橋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鹿寨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風景區(4A)

鹿寨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鹿寨縣北部,公園內主要的地質遺跡有巖溶峰叢、峰林、天生橋、地下河、塌陷漏斗、天窗、天坑、豎井、漏斗、水平洞穴、溶蝕洼地等,是“中國南方亞熱帶巖溶地貌景觀”的縮影,被巖溶地質學家譽為名副其實的“喀斯特地質博物館”,其中香橋天生橋、峰叢等作為典型代表列入中國第一代《巖溶學詞典》。

貝江:一江碧水向東流

▲攝影/盧志松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閃閃的紅星》這首主題曲曾膾炙人口,讓幾代人魂牽夢繞。少有人知的是,其電影片段就是在貝江拍攝。江即貝江,兩岸青山即九萬大山和元寶山。貝江發源于融水境內的九萬大山,全長146公里,入融江,下柳江,合西江,被融水苗族視為母親河。無論你去融水哪個苗寨,無論走多遠,貝江似乎都是必經之道。

印象中,每一個苗寨,每一個苗家人,其背景,永遠都是貝江。《融水縣志》記載:“貝江蜿蜒縈回,兩岸青山連綿,山竹競翠,苗樓隱現。沿途秀石奇峰,崖壁幽壑。茂林修竹,美不勝收”。貝江的水永遠都是綠的!兩岸巍巍青山,皆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廣人稀,得天獨厚,讓貝江收納了廣西最好的水源!有人說它像一個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沉穩含蓄。有人說它像一個明艷女子,花枝搖曳,四季新衣。在盛名之下的桂林山水旁,來貝江,你會發現更加純凈夢幻的美。

貝江

貝江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境內,古稱脊江,因流過縣城背面而得名。全長146千米,穿流于峰巒之間。貝江主要景點有貝江飛虹、苗樓秀色、山湖疊翠、壽星迎賓、將軍石、摩天崖、望夫崖、飛云崖、石門峽、石猿嶺和竹林勝景等。貝江是融水縣最長的一條江流,發源于桂黔交界的九萬大山。它蜿蜒曲折,峭壁深菁,竹木夾岸,風光旖旎。陽春三月,杜鵑映紅江水,木排悠然游動其間,景色優美。貝江的水碧清澄凈,由于兩岸竹木繁茂,隨著河面的寬窄和光照的程度而呈現出墨綠、寶蘭和淡綠等不同顏色,分外好看。在石門潭上游,都郎河、三防河、香粉河從三道綠峽中撲出,猶如三條白龍猛地撞到一處,形成貝江上著名的三江門。這里水聲如雷, 浪柱沖天,白濤滾滾,煙霧障目,蔚為壯觀。

雙龍溝:久違的森林

▲供圖╱柳州市融水雙龍溝原始森林景區

這里的植被覆蓋率高達98.2%,幾乎無地不綠。這里的原始森林面積多達5000畝,放眼望去,滕樹相連,郁郁蔥蔥,其繁茂程度比西雙版納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就是雙龍溝。雙龍溝距融水縣城只有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山澗從山上來,匯成兩股勢力,從左右兩個山洞穿過,出洞后合二為一,一水為一龍,故稱“雙龍洞”。雙龍洞有“五奇”:樹、藤、瀑、橋、溪。小橋流水,青苔絨綠,奇石隱現。倒下的老樹沉積著厚重的歷史,纏繞的新藤編織著青春的未來。

融水雙龍溝原始森林度假區

融水雙龍溝原始森林景區位于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古選屯,距融水縣城約3公里。景區通過仰視、平視和俯視的3D視角讓游客經過林中穿越、樹梢漫步等方式體驗原始森林。景區總占地面積約6000畝,其中5000多畝為原始森林風景,美不勝收,雙龍溝有五奇分別為:樹、藤、瀑、橋、溪。

柳州大龍潭,雷神之宅

▲攝影/藍建華

“龍潭”位于今龍潭公園內,龍潭隔壁,又有如今雷潭。民間傳說有雷、龍二神居于此,人稱“龍雷勝境”。作為典型的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公園,園內分布著雷山、龍山等24座小山峰,把鏡湖圍成一個封閉幽靜的山谷。風雨橋橫跨湖面,紫荊花開時分外妖嬈。

龍山與雷山緊緊對峙,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形成“龍潭”,與咫尺相隔的“雷潭”通過地下河連通,潭水穿園而過,消失在蓮花山下的溶洞中。公元815年,柳州大旱,柳宗元單騎孤舟到達柳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帶領柳州父老在龍潭祭神祈雨,他擺位子,講道理,說輕重。不久,雷神歸位,大雨滂沱,柳州重新煥發了生機。
 
雷雨為何偏愛龍潭?概因龍潭公園內“群山環抱、自成屏障”,園中大小湖泊彼此連通,首尾成環。白天陽光照射,如在鐵鍋中煮開水,大量水汽迅速蒸發,形成強烈上升氣流,與高空暖氣流碰撞時,轟隆!轟隆!雷云雨就形成了。

龍潭公園

龍潭公園位于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約三公里,規劃面積約544公頃,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巖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臥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于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后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石器時代的標本: 白蓮洞與鯉魚嘴遺存

▲攝影/嚴躍新

 1萬年前,柳州人是怎樣生活的?......答案要去柳州南郊蓮花山上尋找,那里有著名的白蓮洞古人類遺址。1956年,裴文中和賈蘭坡,兩位因發現北京山頂洞人而享譽世界的考古大家,帶領中科院華南調查隊,在廣西發現了柳州白蓮洞古人類遺址,“北有山頂洞人,南有白蓮洞人”,世人再次震驚。1958年,兩公里外的“柳江人”遺址被發現,198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被發現,廣西,這片人們印象中的南蠻之地,成了“上古人類學中心的中心”。

白蓮洞遺址的發現有重大意義,考古學家安志敏稱:“白蓮洞遺址是解決舊石器時代文化如何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關鍵性遺址”。白蓮洞遺址時間跨度距今約37000到7000年,鯉魚嘴遺址時間跨度距今約20000到6500年。二者關系密切,文化繼承性明顯。有時間,去白蓮洞遺址看看。在那里,思考下“我從哪里來”。

柳州白蓮洞古人類遺址博物館

白蓮洞洞穴博物館新館,9000多平方米,是 廣西 第一座清水砼建筑的現代化博物館。以自然質感作為裝飾面效果的清水砼建筑,厚重清雅,體現的是一種“素面朝天”的天然之美,是一種高貴的樸素,也是品味的象征,比金碧輝煌更具現代感。

甘香一脈柳侯祠

▲攝影/嚴躍新

曾以為,柳州是因柳宗元待過而命名的,后來發現,這是巧合。柳宗元被貶柳州后,苦中作樂,作詩一首:“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挪移成昔年。”柳宗元和柳州,從未見過一個人和一座城,如此深刻地重塑了彼此。他與她都姓柳,患難相見,惺惺相惜,他對她以身相許,她對他感念千年。他遇見她之前,她滿目蠻荒,鴻蒙未化,是罪人流放之地,是遠離中原文明的南蠻邊疆。他遇見她之后,她的兒女從奴仆變為自由,雨從天降,水從井出,生活方式的改變帶動了思想的改變。更重要的,他帶來了教育和文化,從此她一躍成為嶺南文教重鎮,開啟了綿延千年的文脈。

她接納他之前,他仕途失意,心中苦悶,屢遭命運戲耍,人生陷入垂喪邊緣。她接納他之后,他重振精神,一改在永州“釣魚翁”的頹廢,一心撲在“造福于柳州人民”的大業上。散盡家財,無怨無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無奈積勞成疾,濕熱的氣候加速了他的消瘦,自云:“奇瘡釘骨狀如箭,鬼手托命爭纖毫”,終于撒手人寰,為柳州發光不過四年。那時皇帝召他回京的詔書還在路上。她念他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他走后三年,于羅池為他建起羅池廟,宋徽宗時追封他為文惠侯,自此改名“柳侯祠”。

柳侯祠

柳侯祠位于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園內的西隅,[1] 原名羅池廟(因建于羅池西畔得名),現改名為柳侯祠,是柳州人民為紀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而建造的廟。現在的柳侯祠是按照清代建筑物重建的,祠內陳列有許多文物及史料,反映了柳宗元的生平和政績。

重修柳州文廟

▲攝影/金祥

文廟,是敬拜孔圣人的地方,更是古代“廟學合一”的官辦學府。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詔令“各地州、縣學皆立孔廟”。遠離中原儒家文化圈的柳州,終于破圈成功,豎起了第一座文廟。隨后百余年的風雨洗禮,讓柳州文廟年久失修,一場大雨幾乎摧毀了孔子神位所在的大殿,無人修葺。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來到柳州。為了遏制當地巫風陋俗,柳宗元身先士卒,自掏腰包重修了柳州文廟。“人去其陋,而本其儒”。廟修好了,還要興學。缺少師資,柳宗元就親自上陣,在政事之余親授儒經,傳道受業解惑。一時間,衡山湘水以南欲參加科考者,聞風而動,以柳為師,經其親自指點者,提筆撰文皆合法度。柳宗元幾乎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柳州風氣,開啟了柳州千年文脈。從此,創修文廟,興辦儒學,成了柳州歷代地方官樂此不疲的傳統。學風之盛也讓柳州“蔚然為禮儀之邦”,千年以來涌現出大批人才,如明代“柳州八賢”,清代“開蘭名宦”楊廷理。今日的柳州文廟,為2009年重建。白日,游人漫步沿江游廊,享受清風習習。夜晚,文廟依舊燈火通明,到處朗朗書聲。直到如今,柳州高中教育在廣西仍是數一數二!想必,學子們的精神也是從這里發源。

柳州市文廟景區(4A)

柳州文廟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1300余年來,幾經遷徙,歷代數十次修葺,幾經廢興,1928年,柳州文廟再度毀于大火。2010年,重建的柳州文廟即柳州儒學博物館正式落成并對外開放,重建后的柳州文廟氣勢恢宏,流光溢彩,占地面積98.33畝,建筑面積10000(9289)平方米,總體規模居全國第四位。

從柳州出擊

▲攝影/嚴躍新

柳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柳州機場一度是中國最大的空軍基地。從這里出擊的戰機,在抗日戰爭中,譜寫了壯烈贊歌!
 
1931至1936年,適逢新桂系軍閥大力建設廣西之時,飽經風霜的柳州,獲得難得的和平發展時。1932年,柳州機場建成,廣西航空機構遷往柳州。1934年,第四集團軍航空學校在柳州成立。經過幾年蓄力,到抗戰爆發前,廣西空軍擁有戰機20余架,飛行員70余人,他們平均年齡不過23歲,正當青春熱血之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雄鷹出擊,無問西東。也許上天知道中國的命運,提前預備了這一支勇猛軍隊。

抗戰爆發后,廣西人義無反顧將用血汗創建的空軍,全權交給國民政府統一指揮。因為驍勇善戰,不怕犧牲,廣西籍飛行員被稱為“廣西空蠻子”。何信,黃鶯,梁志航,韋一青...這些名字值得永遠銘記,他們用他們的生命,守衛了我們父輩的生命。歸德空戰、臺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衡陽空戰...直到保衛廣西的昆侖關空戰,廣西空軍戰機全部打光,剩余人員在其他部隊中繼續抗戰,直至勝利。消耗殆盡之時,蘇聯志愿航空隊來了,之后美國飛虎隊也來了。他們與中國空軍一起,在八桂大地的上空,譜寫了友誼和傳奇。

柳州工業:光榮與夢想

▲攝影/韋錦波

作為廣西第一大工業城市,中國五大汽車城之一,唯一擁有四大汽車集團整車生產企業的城市,憑什么,柳州工業這么牛?
 
1907年,洋務派楊道霖出任柳州知府,推動建立了柳州第一家實業公司——華興木植。1916年,柳州電燈公司安裝了柳州第一臺木炭發電機,從此,柳州城亮起了萬家燈火。可以說,豐富的森林資源,為近代柳州工業積攢了第一桶金。民國時期,柳州引進了眾多工業舶來品:英國牛頭刨床、美國鱷魚剪床、蘇聯機床...一尊尊鋼鐵巨獸,奠定了柳州工業化的基石。

1933年,柳州人自行設計了第一輛木炭汽車,冒著滾滾濃煙,轟隆隆開啟了柳州人造車的大夢。
1958年,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熱潮,國家在柳州布局十大工業項目。柳州進一步成了西南“工業搖籃”,創造了許多第一。“紅河”、“柳江”、“五菱”、“寶駿”,一個個如雷貫耳,即便你沒有,你的親友里也一定有人買過。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敢拼敢干的精神,天時地利人和,鑄就了柳州工業的光榮與夢想。未來,科技領軍,創新打頭,從柳州制造到柳州智造,柳州的工業夢就是中國的工業夢!

石上藝術:青山寨

▲攝影/陳碧信

在元寶山1000多米的半山腰上,坐落著只有100多戶的青山寨。與其他苗家一樣,他們也住在吊腳樓里。不同的是,這里家家戶戶都把木樓建在巨石之上,世人稱之為“石上人家”。巨石散落在峽谷河道中,因水流變少, 一塊塊裸露在外。石頭并不規則,苗家人也幾乎未對其進行任何打磨,在這樣的石頭上建吊腳樓,真的需要藝高人膽大。初來此地者,住進去都膽戰心驚。
 
為何要如此難為自己呢?并非青山寨人追求個性,也不是為了躲避蟲蛇,目的只有一個,怕肚子餓。因為靠近附近山頂,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所以每一寸能種莊稼的土地都非常難得,于是,在河道石頭上佇立建起了家園。城里人聊到房子會問:你家有多少平米?青山寨的人會問:你家有幾塊石頭?這是笑話,也是實情。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看到梯田環繞,木樓錯落,白云出軸,大山巍峨,不由得感嘆他們的生命力真強大!

布央:云里仙山出好茶

▲攝影/李玉祥

布央村,在三江縣仙人山海拔600-900米處,依山而建,因茶而盛。侗族人說:山與樹相生,地與天相齊。一直以來,侗家人都在山上種油茶樹,目的是獲取榨油的果實,茶葉只是副產品。選在仙人山海拔600米處種茶樹,是布央人天生的直覺,實際他們選擇了一塊最適合種茶的風水寶地。
 
年均17-19攝氏度的中低溫,晝夜溫差大,風少土厚,多鉀少鈣,地廣人稀,仙人山茶園具備了最佳的生態環境,自然能長出最好的茶芽。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物流溝通,布央人知道仙人山可以產出更高價值的茶葉,于是砍掉油茶樹,種植專門采葉的新品種。如今,布央村茶樹種植面積已達3700畝,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成為著名的“廣西侗茶村”。步入茶園,茶香四溢。侗家嬸嬸們正唱著山歌在采茶,也去體驗一把,指尖翻飛之間,活動了筋骨,更放飛了心情。

丹洲,宛在水中央

▲攝影/黃光亮

丹洲位于融江中央,在三江縣最南端,被譽為中國唯一水上古鎮。400年前,為了保護柳江航路,知縣蘇朝陽在丹洲建立懷遠縣城(1914年改名三江縣,1932年遷到現在縣址),一直“屢叛不常”、“官無寧處”的三江之地,迅速安定。從此,柳江上游,各路人馬,往來不絕三百余年。
 
三百年間,融江洪水多次侵襲丹洲城,而丹洲人卻不計損失,守城不退。個中心酸,只有丹洲人知道。也許因為蘇朝陽是福建人的緣故,有很多福建人來到丹洲經商落腳,建立媽祖廟,在此生息。曾經的四大會館,如今也只剩下福建“閩粵會館”的斷壁殘垣。丹洲人深深愛著丹洲,1949年后,他們集體出資重修了許多古跡。當有人提出,為方便旅游開通高速出口到丹洲島上,丹洲人極力反對,說“如果造橋,便無丹洲”!所以,今天,丹洲與這個世界仍保留著五分鐘的擺渡距離。

丹洲島

丹洲島是融江中的江心小島,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鎮的一個行政村。在柳江上游,北距三江縣55公里,南距柳州約140公里。島上有建于明萬歷年間的丹洲古城為古代懷遠縣冶所在。丹洲島面積約1.6平方公里,融江分流,環島而過。如同一艘航船停泊于滾滾江流中。島上居住著苗、瑤、侗、壯、漢五個民族230戶人家,有1000多人。丹洲島青山環抱,清流纏繞,空氣清新,自然風光秀麗。島上古城、書院、會館等歷史遺跡隨處可見,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氣息。島上民居建筑樸拙,民風淳樸好客。已成為生態休閑旅游的佳境,吸引著眾多向往寧靜自然的旅游者。

春天,趕赴一場紫荊花盛宴

▲攝影/黃秋艷

近幾年,每到陽春三月,數以萬計的各地游客云集柳州,趕赴一場驚艷世人的“紫荊花盛宴”。春寒料峭,平流霧籠罩下的三月柳州如同人間仙境。

一夜暖風吹過,仿佛誰喊了一個口號,全城二十六萬株紫荊花約好了似的,“嘩”地一下,一同熱烈綻放。百朵千朵萬朵,百枝千枝萬枝,百樹千樹萬樹,姹紫嫣紅,漫天飛舞,極其震撼。柳州與紫荊花的緣分要從1928年說起。當時,廣西首領伍廷飏在一場火災后重建柳州,在沙塘開辦廣西農村建設試辦區,后來成為中國“戰時農都”。1937年廣西大學農學院遷到沙塘,在柳州栽培了最早有史可考的紫荊花。1949年后,柳州的重化工業迅猛發展,給柳州戴上了“酸雨之都”的帽子,市民苦不堪言。永不服輸的柳州人,從2000年開始“城市美化魔法”,老相識洋紫荊成為城市美化主力樹種。它們早已互相適應,于是開出了最美的花。十年過去,2010年柳州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又十年過去,如今柳州正在成為一座美麗的花城!

眾創的神話 柳州螺螄粉

▲攝影/嚴躍新

柳州人食螺,可追溯至約2萬年前。在柳州市郊的白蓮洞古人類遺址中,人們發現了大量敲去尾部的螺殼化石。米粉也一直是柳州人的最愛,而螺獅和米粉在40多年前的一場邂逅,誕生了如今名揚天下的一道美食——柳州螺螄粉。 時間回到20世紀70年代末,柳州市內一兼煮螺獅的路邊粉攤。夜已深,人影將盡,一食客饑腸轆轆想吃湯粉,無奈筒骨湯底已用完,老板遂以螺獅湯為替代制出“湯粉”。食畢,贊嘆,真乃人間美味!于是自80年代起,螺螄粉在柳州迅速流行。 雖只有短短40年的彌漫,但螺螄粉的味道已深入每一個柳州人的骨髓。曾有記者問體操王子李寧:“您回到柳州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笑答:“吃一碗螺螄粉”。想必這也是大多數漂泊在外的柳州游子的心聲。
 
2012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柳州螺螄粉迅速為國人熟知,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網紅”。如今,螺螄粉店已開遍大江南北。最正宗的螺螄粉味還要去柳州尋——干榨米粉必須精選本地陳年香米做成,在清水中浸泡軟化后,在熱水中焯煮片刻,鋪上炸腐竹、酸筍、炸花生、黃花菜、酸豆角、木耳等等,最后倒進用十幾種香料炒制的石螺熬成的湯底,“酸,辣,鮮,爽,燙”,美味撲面而來~

苗與蘆笙,笙笙不息

▲攝影/郁良權

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其影響之大,以至于人們常把蘆笙和苗族等同,蘆笙文化成了苗族文化的象征。古代蘆笙主要以葫蘆為笙斗,蘆笙概以此得名。苗族傳說,伏羲女蝸在一場滔天洪水中為葫蘆所救,女蝸取葫蘆而作葫蘆笙,六根笙管代表著六枝族裔的聯盟。所以,數千年來,苗人無論顛沛流離,還是安營扎寨,在奔波中都一直伴隨著蘆笙、吹笙和踩堂。

所謂踩堂,就是苗人吹起蘆笙的招聚形式,為了祭祀祖先、追懷故土,或者慶祝豐收、凝聚人心。其最初模擬于蚩尤與皇帝之戰的一個場景,苗人古時屬于九黎-三苗部族,當蚩尤戰敗后,部族散入深山。為招聚苗人重振旗鼓,蚩尤在山上樹起高桿,吹起蘆笙。今天流傳下來的苗族坡會,無論選址在山坡上,還是豎在蘆笙坪中象征旗幟的蘆笙柱,還是激情澎湃的蘆笙賽響、蘆笙踩堂,依稀看到當年軍事召集的影子。蘆笙能夠以音代言,蘆笙詞和蘆笙曲很多都已固定下來。如今不同苗族方言區之間語言不能互通,卻能用蘆笙曲相互交流。蘆笙,生生不息。

從塵土中開出花來:百鳥衣與銀飾

▲攝影/陳靖文

在融水苗寨旅行,最難忘的是那些身著民族盛裝的姑娘。當她們從你身邊走過,頭頂的銀飾叮當作響,似石上清泉流淌。當她們載歌載舞,絢麗的衣裳連成一片,又如天上飛虹墜落。

這些身著盛裝的姑娘,都來自一個叫“嘎鬧”的苗族支系。“嘎鬧”意為“鳥的部落”,她們所穿的美麗衣裳,被稱為百鳥衣。苗族人自古就有鳥圖騰崇拜。古史神話中流傳,樹生蝴蝶媽媽,蝴蝶媽媽生十二個蛋,十二個蛋由脊宇鳥生自然萬物和人類。制作一件百鳥衣需要許多匠心,僅其底板“繭片”的制作就需要三四年。苗族姑娘們從小就要學習繡織百鳥衣,以傳承這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詩”。

姑娘們滿目琳瑯的銀飾也讓人好奇,會不會很重?會不會很貴?確實重,一套傳統未婚女孩的銀飾重達3~5公斤。確實貴,僅銀的原材料價格接近2萬元。苗族人鐘愛銀飾與其遷徙的歷史有關,古時因戰亂不斷遷徙,讓苗人對房屋田地等不動產失去了興趣。而戰爭的殘酷,讓苗族男子的命運也充滿了變數,于是,把家族財富都打成銀飾交給女人來代代相傳。母親的銀飾在女兒出家時會傳給女兒,若有兩個,則一人一半。沒有女兒,也要傳給兒媳。不同的支系和村寨會有不同的圖案,這也成了他們彼此辨認血緣親近的手段。

凝固的音樂,恒久的記憶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藝術

▲攝影/賀肖華

中國人以木構建筑享譽世界,而中國的侗族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會玩木頭”的民族。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侗族木構體系幾乎囊括了木構建筑的全部手法:擔、挑、抬、拉、疊、撐、懸。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成為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觀。最有看點的是鼓樓和風雨橋。鼓樓又稱“羅漢樓”,傳說仿“杉樹王”樣子建造。侗族人立寨必先立鼓樓,即便一時條件不具備,也須先立一根杉木做替身。因杉樹生命力旺盛,老樹死去,根部也會再發新苗長成密林,因此成為宗族興旺、子嗣繁盛的最好象征。
 
鼓樓平時清閑,供族人自由進出,遇重大事情需要商議時,才會擊鼓召集民眾。樓前廣場可供平時聚集跳舞唱歌,似乎是最早的廣場舞。如果說鼓樓是侗寨的標志,那么風雨橋則是深入,侗家精神世界的靈魂之橋。風雨橋又稱廊橋、亭橋,幾乎每寨都有,是入寨必經之路。走在小橋上,一面欣賞著美不勝收的風景,一面感受著飽經風霜的厚重。除了生活實用,在侗族人眼里,風雨橋還是溝通陰陽兩界的“生命之橋”和護寨納財的“福橋”——走過去,從貧窮到富貴,從前世到今生。

立魚峰下山歌傳

▲攝影/嚴躍新

立魚峰,地處柳江河曲南岸柳州鬧市區內,柳宗元稱其“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故得名立魚峰,習稱魚峰山。
 
說起立魚峰,不得不提劉三姐。拍于上世紀60年代的彩調劇電影《劉三姐》,取材于民間傳說和山歌,一時風靡全國。劉三姐是傳說中的唐代人物,在家鄉宜州一帶善唱山歌。因常表達窮人心聲,觸犯了豪紳利益。為了免造迫害,三姐輾轉來到柳州,住在立魚峰東麓繼續傳歌,慕名來學歌、對歌的人絡繹不絕。后來豪紳追趕而至,將立魚峰團團圍住,三姐不愿屈服,縱深躍入小龍潭,卻見一條金色鯉魚沖出潭水,馱住三姐,飛入云霄。

電影歸電影,柳州人愛三姐、愛山歌是實實在在的。自唐代起,就常常“以歌代言”,清《柳州府志》記載:少婦于春時三五為伴,采芳拾翠于山間水湄,歌唱為樂;男女亦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合,竟日乃已。傳唱山歌,可以交友擇偶、傳承歷史,也可傳授知識,展現風俗。曲調多七言四句,語言詼諧生動,常常讓聽者捧腹開懷。隨著電影的風靡,立魚峰如今成了柳州乃至整個廣西的山歌“圣地”。每逢“三月三”、中秋節等節日,魚峰歌圩都成了山歌的海。2014年開始舉辦的全國山歌邀請賽,如今來自世界各地的鄉村歌手在此一展歌喉。

苗年和坡會,心上流淌的溫情

▲攝影/廖維

苗歷的歲首,即為苗年,苗人稱過年為“努倫”。這是融水苗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融水各地苗族過年的時間本不盡相同,2017年政府統一規定為農歷11月28日,融水苗人這才開始普天同慶。為了迎接過年,苗家漢子會提前幾天上山砍柴,備足燃料。女人們則下田割回擔擔嫩草,用來喂牛。之后,男人們要集中去維修道路,一切最終為了迎接祖先的到來。
 
除夕當天,女人們會準備豐盛的飯菜,小孩子流著口水翹首以待,還不能吃,由男主人先向祖先禱告,全家一起捧起食物叩拜后才能動筷。之后全家人一起圍火塘守年夜,所有的凳子都要搬過來,除了家人坐的其他的留給祖先。第二天,雄雞報曉,人們點燃鞭炮,或者燒裂竹筒,砰、砰、砰,新年好!與祖先的約會到第三天結束,從初三到初十七,苗人身著盛裝,開始屯辦坡會和到他村“趕坡”。在融水境內,圍繞元寶山,一天一場,形成了十五場大型固定坡會。為了趕坡,男子身背蘆笙,女子身披銀飾,翻山越嶺,披星戴月,共赴一約。祭拜蘆笙柱,跳蘆笙舞,進行蘆笙賽,斗馬、斗雞、對歌、選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另一方面,青年男女在此相識、相約,新的未來已經在醞釀。

打油茶:圍爐之情

▲攝影/吳冠煒

三江侗族的清晨,從一碗清香四溢的打油茶開始。侗族人世代依山而居,深山之中瘴氣濃重,潮濕陰冷,為了抗寒去濕,也抵御猛獸侵襲,侗人常常圍爐而居,就地取材,煮茶暢談,直到黎明。慢慢形成了打油茶的習俗。

如今更影響到當地的壯、漢、苗等民族,成了他們逢年過節招待親朋好友的必備。制作油茶水是打油茶的關鍵,從醒茶,到炒茶,煮茶,瀝茶,經過一系列精心炮制,才能得到一碗碗清香鮮爽的油茶。佐以預備好的食材,撒上蔥花香菜和蒜末,放兩顆油果,食之先澀后甘,回味無窮。可以生津解渴、提神醒腦,也可解除疲勞,加添能量。 三江人飲打油茶,常常伴著朋友相聚,親人團圓,戀人相會,一邊喝茶,一邊總會有宛轉的山歌和爽朗的笑聲。千百年來,一碗小小的油茶,承載著盛情與溫暖,熨帖著無數侗人和來客的心房。

百食之旅百家宴

▲攝影/劉永培

在三江侗寨,沒有任何形式,比百家宴更能讓人感受到,侗寨美食的魅力與誘惑。百家宴,顧名思義,百家供菜,百家同吃。傳統的侗族百家宴一般設在鼓樓前,在村寨互訪、重大節日以及迎接客人時舉辦。伴隨著祭祀,唱多耶,唱侗戲,舞蘆笙等活動。宴席上的饕餮美食,甜酸冷熱,缺一不可,隨性擺盤,洋洋大觀。作為主力的大鍋菜,是村寨人集體供應熱炒的豬肉或牛肉,名字和做法雖然充滿了粗獷的煙火氣,美味卻是征服每個人味蕾的先鋒。酸冷菜則是各家開酸壇送來的菜,酸魚酸肉、酸鴨酸豆、酸筍酸蒜酸菜……簡直一個酸溜溜的世界。酸鴨酸魚酸鴨被稱為“侗家三寶”,更有酸鴨酸魚當大菜的說法。侗人喜食糯米,吃酸促進消化,而制酸,也是儲藏食物的妙招。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好山好水孕育的食材:紅薯餅、炸豆腐、臘魚干……雖非山珍海味,卻是絕無僅有的地道鮮美。無酒不宴,無酒不歡。百家宴除了讓人眼花繚亂的侗家菜,更有讓人甘之如飴的侗家酒。最好的原材料加上天然的發酵環境,釀造了最香甜醇厚的米酒。宴會開始,觥籌交錯,賓客從桌頭吃到桌尾。一杯杯米酒入肚,初來者也許會對侗家人的熱情目瞪口呆。

多耶和大歌

▲攝影/楊忠平

有人說,中國少數民族負責唱歌跳舞,漢族人負責吹牛。來到三江侗族一看,果然名不虛傳。三江侗族有“多耶”,為侗語音譯,“多”有唱跳之義,“耶”因演唱中常伴有“耶”字,“多耶”即唱耶歌,又稱“踩堂歌”。參與者手拉手圍城一圈,跟著領唱的節奏邊唱邊舞,“呀啰耶,耶啰呀”,“耶,耶,耶”好不歡快。
 
侗族多耶起源于遠古人們勞作時的號子和祭祀時的吟唱,逐步演變,到唐宋時集歌、樂、舞于一身,開始盛行。如今,多耶只在祭祀、月也(集體作客)、慶典等場合才舉行。歌詞旋律里,能聽到對神明的敬畏,對祖先的懷念,對大自然的感恩。
 
而另一個讓人難忘的合唱是侗族大歌。所謂“大歌”,是區別于山歌等“小歌”,侗族人也稱之為“嘎老”,“嘎”就是歌,“老”則表示“宏大或古老”。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大歌必須一領眾和,由高低音多聲部無伴奏合唱,在中外民間音樂中極為罕見。因其優美,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在侗寨,每個村寨或氏族都有多種形式的歌班,少年、青年、老年、婦女,各自成班,世代承繼。
 難以想象侗家人不管是唱多耶,還是大歌,那種氣勢,那種酣暢淋漓,那種整齊劃一,在這個紛繁復雜的時代讓人神往!一條柳江孕育了這座城市,一座車城締造了這座城市,一片花海渲染了這座城市,
人們引以為傲的一碗粉——柳州螺螄粉感動了這座城市。
請和我們一起,走入柳州!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企業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相關旅游攻略
推薦旅游攻略
點擊排行

(c)2021 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松阳县| 康定县| 翼城县| 霍城县| 内乡县| 宣威市| 浦北县| 房山区| 江都市| 宜兰县| 栾川县| 昭平县| 阿尔山市| 威海市| 嘉鱼县| 日土县| 大宁县| 仙居县| 获嘉县| 揭西县| 南投市| 萨迦县| 长顺县| 托克逊县| 吐鲁番市| 北碚区| 彭州市| 华安县| 启东市| 行唐县| 阜平县| 叶城县| 西安市| 筠连县| 德保县| 调兵山市| 巍山| 双柏县| 马山县|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