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柳州,有一座山體形似元寶的大山,名為“元寶山”。這個名字引來了很多背包客和自駕游客,他們不惜花上幾天往返,揮汗如雨,爬上元寶山,似乎此行之后真能得到金元寶似的。
攝影/郁良權
▲元寶山初為古陸地,歷經造山運動和漫長的內外力作用,展現出如今冰川型的花崗巖地貌雄姿。圖為元寶山飯蒸巖,形如金龜。
外表可愛的元寶山,也有著不俗的實力。元寶山位于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城北60公里處,屬云貴高原向廣西盆地過渡地帶,與九萬大山、鳳凰山共同構成這一片龐大山地的地貌骨架。這里地層古老,地勢高峻,元寶山主峰海拔2081米,現為廣西第三高峰。它所處的地層也是廣西最古老的陸地,因此有“廣西祖山”之稱。
這座山,廣西資歷最老
地質學家把地質遺跡、地質景觀最原始固化產出的狀態稱為地質生態。地質生態由地層、巖石、古生物化石、地質構造以及能夠反映最原始狀態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的古地理環境構成。元寶山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經歷了雪峰、加里東、印支及燕山等構造運動,沉積了廣西最古老的地層,構成了廣西第一塊陸地。
攝影/吳冠煒
▲登上元寶山,可觀日出云海,攬山嶺雄姿。
組成元寶山主峰的巖石,為雪峰-加里東期(距今8~4億年)的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周圍是中元古代四堡期淺變質砂泥巖,參雜火山碎屑巖和細碧角斑巖(由于火山噴發形成的巖石)。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屬元寶山—九萬大山山系的西南面,還發現了多處世界上最古老的科馬提巖。這種超基性巖石形成于34.7億年前,1969年首次發現于南非巴伯頓山地的科馬提河流域并以其命名,又稱鎂綠巖。它是地幔部分高度熔融的產物,是地球早期富鎂原始巖漿的代表。元寶山科馬提巖的發現,證明了元寶山這塊陸地的古老歷史。
攝影/郁良權
▲元寶山上有許多造型奇特的花崗巖石,圖為山上的“四方石”,形如鉆石。
元寶山處于著名科學家李四光提出的“廣西山字型構造”的脊柱部位,是由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兩大板塊擠壓碰撞而成。“山字型構造”是李四光地質力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構造體系,在地球表面有許多這種類型的構造。其成因為多種力、多種方向的擠壓作用于地殼上,引起地殼表層不均勻的滑動與變形,就容易形成山字型構造。一般規模較小的構造運動,對地殼影響較淺;而規模巨大的,會影響到地殼的深部甚至地幔的上層。科馬提巖的出現,為元寶山山字型脊柱說提供了依據。
元寶山古陸地發育的中元古代四堡群地層,是華南地區最古老的地層(距今16.7~8億年),與我國北方的中元古代長城系地層年代大致相當。它出露于廣西北部九萬大山至元寶山兩側,厚度大于5700米,廣泛分布于湘、桂、黔交界地區。這塊古老的地層是廣西最古老的陸地,可謂廣西陸地之祖;由最古老陸地形成的山系可稱為“祖山”,這就是廣西“萬山之祖”——元寶山之由來。
攝影/郁良權
▲雨后初霽的元寶山,云霧繚繞,一戶戶苗家坐落于青翠的山坡上。
元寶山的運氣不好,所在的古陸地剛剛成形時,就迎來了新元古代的冰川事件——距今7.1~5.8億年前的震旦紀冰期。那時的地球可謂極端寒冷,海洋幾乎全部被凍結,元寶山沉積的冰積巖反映了這一時期。新近紀以來,距今三百萬年前的湘黔桂冰川又一次覆蓋了元寶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把南國大地裝點得分外妖嬈。此時的元寶山主峰海拔超過3600米,為廣西第一高峰。
此后元寶山遭受了冰川融化的剝蝕,流水、泥石流的侵蝕以及動力風化的作用,掀掉了厚厚的第四紀冰川的覆蓋,也掀掉了歷經滄桑的四堡群地層,展現出冰川型的花崗巖地貌雄姿。第四紀冰川遺跡構成的冰川地貌,廣布于元寶山及其周圍,有古冰蓋、冰脊、冰川懸谷、冰川石壁、冰川石臼等多種類型。元寶山外緣北、東、南三面山脊呈環形,向西開口呈元寶狀,這種形狀就是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地質學上稱為“漏斗狀冰蓋”,它是湘黔桂第四紀古冰川的重要組成部分。
攝影/吳冠煒
▲元寶山遍布花崗巖地貌,溪谷中的花崗巖石受流水沖刷和風化作用,蝕去棱角。成為苗族村民安家落戶的基石。
廣西最原汁原味的青山綠水
旅游地貌就是可以供旅游者觀賞游覽的特殊地貌形態,也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首選地質遺跡。我國擁有14個(批)世界自然遺產地,除了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其余都可視為旅游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的云南石林、武隆天坑、桂林山水,丹霞地貌的武夷山、丹霞山、龍虎山,花崗巖地貌的三清山、黃山,變質巖地貌的梵凈山等等,不一而足。
億萬年的地質運動,造就了元寶山以花崗巖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其中最為獨特的是冰川侵蝕型山岳地貌和花崗巖峽谷地貌。
攝影/郁良權
▲元寶山屬于侵蝕褶皺深切中山地貌,山體陡峭,山上多怪石。
由冰川侵蝕型花崗巖組成的山岳地貌,分布于融水縣境中部,安太、香粉、安陲、白云、紅水等鄉之間,北始林五坳,南瀕金蘭河,東至吉曼村,西臨元寶河,方圓3901公頃。以白虎頂(海拔2064米)、蘭坪峰(海拔1995米)、元寶峰(海拔2081米)和青云峰(海拔2086米)四大主峰為代表。
元寶山花崗巖峽谷地貌發育良好。一處是位于坐落在青云峰西南面的龍女溝大峽谷,另一處是地處元寶山南麓的龍寶大峽谷。當然,如果不想爬太高的山,又想領略花崗巖地貌的風采,可以從融水縣城出發走33公里的車程,到香粉鄉雨卜村去看三友瀑布。三友瀑布是廣西花崗巖地貌中海拔最低的瀑布,夏天可以全身浸在花崗巖裂縫中流出來的礦泉水深潭中,一邊戲水,一邊觀賞瀑布,好不愜意。
攝影/吳冠煒
▲元寶山花崗巖石發育良好,強烈的河流下切和風化作用,造成了幽深的花崗巖峽谷。
元寶山還有變質巖地貌,主要分布在貝江大峽谷。這些巖石是貝江河床的組成部分,也是貝江兩岸峽谷高聳大山的基石。貝江發源于九萬大山,發育在元寶山地區,因流過融水縣城背面古稱脊江。它是柳江和西江的重要支流,也是元寶山苗族人民的母親河,在廣西苗族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攝影/吳冠煒
▲流經元寶山的貝江,水質碧清澄凈,兩岸竹木繁茂,隨著河面寬窄和光照程度的不同,呈現出墨綠、寶藍和淡綠等不同顏色。
全長146公里的貝江,蜿蜒穿流于變質巖峰巒之間,兩岸峭壁深菁,竹木蔥翠,風光旖旎。電影《閃閃的紅星》中,那句著名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就在此取景。沿江有貝江飛虹、苗樓秀色、山湖迭翠、壽星迎賓、將軍石、摩天崖、望夫崖、飛云崖、石門峽、石猿嶺和竹林勝景等主要景點。
陽春三月,杜鵑映紅江水,木排悠然游動其間。其水質碧清澄凈,由于兩岸竹木繁茂,隨著河面寬窄和光照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墨綠、寶藍和淡綠等不同顏色。在石門潭上游,都郎河、三防河、香粉河從三道蒼翠峽谷中奔涌而出,猶如三條白龍猛地撞到一處,形成貝江上著名的三江門。這里水聲如雷,白濤滾滾,浪柱沖天,煙霧障目,蔚為壯觀。
攝影/盧志松
▲全長146公里的貝江,蜿蜒穿流于元寶山變質巖峰巒之間,兩岸峭壁深菁,竹木蔥翠,風光旖旎。
出了元寶山,這些生物再難看見
元寶山地處廣西三大多雨區之一,年降水量2379~2813毫米,號稱廣西第二水塔。元寶山是廣西重要的水源保護地,發源于此的河流有元坪河、榮坪河、泯羅河、大坪河、陳卡河、加網河、高基河、元寶河、小桑河、老虎口河、培秀河、烏吉河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元寶山成為廣西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元寶山地處廣西三大多雨區之一,年降水量2379~2813毫米,號稱廣西第二水塔。元寶山是廣西重要的水源保護地,發源于此的河流有元坪河、榮坪河、泯羅河、大坪河、陳卡河、加網河、高基河、元寶河、小桑河、老虎口河、培秀河、烏吉河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元寶山成為廣西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攝影/吳冠煒
▲元寶山植被繁茂,是廣西重要的生物基因庫。這里生長著珍稀植物元寶山冷杉。
元寶山木本植物有300多種,藥用植物34種,纖維植物7種,淀粉植物16種,觀賞植物有黃楊、杜鵑、深山含笑、廣東白蘭花、木蓮等。元寶山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元寶山冷杉、桫欏、銀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福建柏、鵝掌楸、馬尾樹、觀光木、馬蹄參、長苞鐵杉;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南方鐵杉、華南五針松、雞毛松、紫莖等。它們集中體現了元寶山的生物多樣性。
攝影/盧志松
▲五月的元寶山,山野上的高山杜鵑開滿火紅的花,山霧彌漫,游人紛紛來此踏春。
其中元寶山冷杉是我國的特有樹種,只產于元寶山,是世界上最為瀕危的植物之一,種群數量不足900株,保護區最早就是因為冷杉而建立的。元寶山冷杉是古冰川時期的孑遺植物,是元寶山古冰川存在的有力證據,在研究我國南方古冰川、古氣候、古代植物區系的發生和演變等領域有巨大的科研和學術價值。
攝影/郁良權
▲元寶山上的千年鐵杉王,蒼勁的虬枝如從天降。
元寶山動物資源豐富,保護區內有國際上備受關注的珍稀瀕危鳥類白眉山鷓鴣和仙八色鶇。另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長尾雉、小靈貓、林麝、穿山甲,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熊猴、黑熊、水鹿、鬣羚、白鷴等。黑頸長尾雉雄鳥冠羽呈橄欖褐色,上背栗色,下背和腰雜以黑白橫斑,頸側銅藍色,腹和兩肋均栗色。雌鳥體羽呈棕褐色,布以黑白紋,上背有白色矢狀斑。棲息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開闊草地或稀疏松樹林間。
攝影/申立中
▲元寶山動物資源豐富,這里生活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長尾雉,多棲息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開闊草地或稀疏松林間。
元寶山多樣復雜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水資源和良好的氣候條件為兩棲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衍環境。這里兩棲動物種類多、分布均勻、種群結構穩定,是研究廣西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之一。
山坡上,每天都好像在過節
元寶山是苗族聚居的地方,因這里是苗族世居之地,故又名大苗山。它既是廣西的萬山之祖,也是苗族的祖山。坐擁元寶山的融水縣,號稱“百節之鄉”。
攝影/廖維
▲每年正月,元寶山的苗民都會相聚蘆笙坪趕坡會,交流慶祝。盛裝的男女圍著蘆笙柱,男子吹蘆笙,女子繞圈跳舞。
苗族這一古老的民族出自五千年前的“三苗”,由于受外族的侵略和壓迫,一直過著長途遷徙的苦難生活。為紀念每一次抵抗侵略者的勝利,就形成一個紀念日,最后都演變成民族的節日。元寶山苗族有苗年、拉鼓節、蘆笙節、芒篙節、古龍坡會、新禾節、斗馬節等眾多節日,大都是悼祭先烈、緬懷前輩、鼓舞斗志、慶賀豐收的儀式。
元寶山下的苗族系列坡會,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苗族坡會于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至十七舉行,每天在元寶山下的一個鄉鎮村屯舉行一個聚會,主要包括滾貝鄉初十一“熱伴節”、桿洞鄉十二坡會、香粉鄉十六古龍坡會和安陲鄉十七芒蒿坡會等。這些坡會既是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盛會,也是傳統民族體育運動會,更是民族團結的盛會。
攝影/覃定超
▲芒蒿節上苗人跳起芒蒿舞,身披青藤編制的草蓑,頭戴猙獰面具,模仿芒蒿形象,手舞足蹈。
正月十六舉行的香粉鄉古龍坡會是元寶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坡會。香粉鄉是苗、瑤、侗、壯、漢等多民族的聚居地。1902年,前清一位貢生為促進各民族互尊互愛、團結和睦,召集了附近各族元老成立了古龍坡會,每年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舉行兩次。正月預祝豐收,八月慶祝豐收。每年的這兩個日子,香粉鄉四村八寨的各族群眾就匯聚古龍坡,進行蘆笙踩堂、斗馬、斗鳥、賽馬、舞獅、對唱山歌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慶祝活動。
攝影/周健
▲融水苗民能歌善舞,男子吹蘆笙,女子撐紅傘,蘆笙響亮,舞姿熱烈。
其中,蘆笙踩堂是節日中最盛大的場面:地處元寶山深處的苗鄉,處處可以看到舞動蘆笙的畫面,村村可以聽到蘆笙曲的悠揚。節日期間,來自十村八寨的蘆笙隊匯集在坡場上,上萬支蘆笙齊鳴。
歡樂的“達亨”們手持蘆笙起舞,心情歡快的“達佩”們當尋覓到意中人時,就會走上前去給“達亨”系上彩帶,并手牽彩帶伴舞。
在元寶山地區,還可以看到苗族建筑及手工技藝、苗族蠟染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織錦技藝以及苗族音樂、醫藥等,這些都是當地苗族人民創造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
攝影/冉玉杰
▲融水苗族婦女世代傳承的蠟染技藝,2006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去了元寶山,不知道會不會收獲金元寶,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一定會看到最原汁原味的廣西山水和醉人的苗鄉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