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宠》作者:时衿,一个色的导航,视频免费视频,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不卡

度假趣

掃一掃關注

遺落的內蒙古草原火山景觀——察哈爾火山群

   2021-08-30 470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區,火山是常見的景觀,這里有一條火山噴發帶:北起大興安嶺的諾敏河火山群,經阿爾山—柴河火山群、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南抵察哈爾右翼后旗的烏蘭哈達火山群,綿延近千公里。這其中大多數火山被森林覆蓋,很難清晰地看到火山形態,而在察哈爾右翼后旗和察哈爾右翼中旗的火山卻不同,這里的30多座火山猶如串珠狀分布在草原上,平坦的地勢讓火山的完美身姿展露無遺。

圖:烏蘭哈達火山群。

察哈爾右翼后旗的烏蘭哈達火山群,從高空俯瞰,高聳挺拔的火山猶如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當地村民按照火山的相對方向給幾座火山取名為“北煉丹爐”、“中煉丹爐”和“南煉丹爐”。圖下方火山錐形態完好的是“中煉丹爐”,右上角的火山是“北煉丹爐”。

圖:察哈爾火山群位置圖。

如果你想看典型的火山形態,那就去看烏蘭哈達火山

圖:“北煉丹爐”火山。 By 趙利山

察哈爾火山群噴發時間近是內蒙古高原南緣最年輕的火山群,火山體態挺拔秀美。

察哈爾火山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察布市,包括察哈爾右翼后旗的烏蘭哈達火山群和察哈爾右翼中旗的黃花溝火山群,它們是內蒙古高原南緣所發現全新世(距今1萬年)有過噴發的唯一火山群,這意味著這些火山很年輕,火山形態遭受風化、剝蝕的時間不長,體型保持較好。

圖為察哈爾右翼后旗烏蘭哈達火山群的“北煉丹爐”火山,這種火山會沿中心口有韻律地多次噴發,熔巖流動性強,噴發時的爆炸較為溫和,很多火山碎屑落回火山口或其附近,會再次被噴出。這種火山會形成明顯的火山錐,在低緩的草原上,遠遠望去,傲立的火山身姿挺拔、優美。

圖:烏蘭哈達火山群。

烏蘭哈達火山群有30多座火山,是火山家族中的“奇葩”,火山猶如串珠狀分布在地殼裂隙上。

烏蘭哈達火山群經歷了兩個地質時期的火山活動,分別是第四紀晚更新世(距今12萬年前)和全新世(距今1萬年)。在晚更新世時,火山活動受東北和西北向地殼裂隙的控制,火山熔巖便沿著裂隙涌出地表,這種噴發方式被稱為裂隙式噴發,也因現在僅能在冰島觀察到這種火山噴發,又被稱為冰島式火山。到全新世時,原來裂隙式的火山活動停止,裂隙帶多被熔巖堵塞,火山活動轉為總體受斷裂帶控制的中心式噴發,這就是30多座火山呈串珠狀展布的原因。在長約12公里的斷裂帶上,北、中、南三座“煉丹爐”火山相繼噴發,以及尖山西部幾座小型濺落火山錐。

烏蘭哈達火山地質公園

內蒙古有條火山噴發帶:北起大興安嶺北段東坡的諾敏河火山群,經大興安嶺的阿爾山—柴河火山群、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南抵察哈爾右翼后旗的烏蘭哈達火山群,綿延近千公里,其中烏蘭哈達火山群直到2012年才被國內外火山學界所知。 這條火山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年輕:從第四紀的晚更新世(大約12萬年前)才進入活動鼎盛期。但其實,這個火山帶的大多數火山都噴發于距今4萬—6萬年前。尤其可貴的是,其中一些火山噴發于全新世,即距今一萬年前,在這里甚至還發現了噴發于兩千年前的火山。

北京往西北驅車4小時即可到達

北京往西北驅車4小時,到達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察哈爾右翼后旗白音察干鎮。這是旗政府所在地,也是察哈爾文化生息之地,鎮中心廣場上坐落著近十米高的成吉思汗像,南邊建有察哈爾文化藝術展覽中心,大紅蒙古包狀的建筑背后就是連綿草原。

“你們是北京過來的?來開會嗎?”本地司機張師傅問,“哦不是,那一定是奔火山來的,這兩年北京、河北、山西過來看火山的人特別多。咱們這兒交通方便,從北京過來,周末就能打個來回。”當路邊出現幾座平平的紅褐色山頭,我們已靠近烏蘭哈達蘇木,烏蘭在蒙語中就是“紅色”的意思。

圖:“南煉丹爐”火山。

從高空俯瞰,被大肆挖掘的“南煉丹爐”火山猶如抽象的藝術作品。

火山活動的產物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礦產資源,可以說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的形成都直接或間接與火山作用有關。火山噴發的玄武巖是有用的建筑材料,浮巖、火山渣都是優質的建筑材料,在正常生產加工過程中不產生有毒物質,無廢氣、廢水、廢渣排放,無污染,被稱是21世紀高新“綠色工業材料”。圖中被挖掘的火山是烏蘭哈達火山群的南煉丹爐火山。草原地面平緩,烏蘭哈達火山群臨近公路,運輸方便,加快了火山被破壞的步伐。火山錐體因受人為破壞而不完整,但清晰的錐體剖面國內罕見,為地質學者了解火山結構提供了絕佳的范本,從高空俯瞰,也無意間造就了一幅抽象的藝術作品。

車在公路上行駛,在車里就能清晰看到坐落在公路西側的三座火山,因錐體形如煉爐,被當地牧民習稱“煉丹爐”。司機張師傅說:“最近的火山有3座,這個最大的就是‘北煉丹爐’,它西南邊的是‘中煉丹爐’,再往南是‘南煉丹爐’,遠的還有一些火山。你們來晚了,前幾天附近的蒙古族在這兒祭敖包。”

眼前這座名叫“北煉丹爐”的火山,形如鐘狀,火口渾圓深大,錐底直徑東西長約700米,南北約600米。火口由西北至東北垣漸低,錐體相對高度約80米,已沿錐體建成盤桓而上的石階。爬上觀望,火口大敞——像一個直徑180米、深30米的超級碗。

休眠中的北煉丹爐是座活火山,在地質歷史的第四紀晚期(距今12萬年前),某次地殼震動催動巖漿經管狀通道噴涌而出,強大爆發力將巖漿碎屑物噴向高空,又使其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形成玄武質黑色降落渣錐。當巖漿中揮發成分減少,噴發能量減弱,巖漿轉為更弱的噴泉式噴發,火山碎屑物濺落在火口沿上,形成陡峻的濺落錐。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的白志達教授說,這是典型的中心式—斯通博利式火山的噴發特征,這種噴發方式的火山會形成明顯的火山錐。

站在高處俯瞰錐腳東南和西側,可以辨認出形似火口的巖漿溢出口,這是北煉丹爐進入寧靜式溢流階段的標志。巖漿自溢出口流出后,沿低洼地帶流淌而下,西側溢出的熔巖較少,東南方向則形成大量堿玄巖組成的巖流,前緣直抵本區最大的烏蘭湖少海子,分布面積達70平方公里。而在5公里外的中煉丹爐火山,這樣的熔巖流更結成氣勢磅礴的“石河”、“石湖”乃至“石海”,有的阻塞水系形成莫石蓋淖和白音淖海子等火山堰塞湖,有的則在推擠流動中使結殼破裂、掀起,變成一批翻花石,又有長條擠壓脊縱貫其中,一時間石浪翻滾,石濤拍岸。

火山,這種獨特的地質景觀常以駭人面目出現。意大利維蘇威火山在公元79年的噴發直接毀滅了赫庫蘭尼姆和龐貝兩座古城,1783年冰島拉基火山的噴發則使北半球陷入嚴酷低溫造就的饑荒,電影《2012》更讓無數人為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憂心忡忡。站在烏蘭哈達火山群面前,我只感到塵埃落定的空寂。

這座草原火山直到2012年才被國內外火山學界所知。北京地質大學項目組十余人,在火山地質學家白志達的帶領下對烏蘭哈達火山群進行考察,這是一片尚未被大肆炒作、得以保持清凈的火山。

圖:凝固的火山熔巖。

火山噴發的火山熔巖在大地上形成了許多熔巖雕塑,凝固的巖流猶如“石河”。

草原上的火山不僅成為人們觀賞的對象,火山噴發的熔巖流也形成了許多形態各異的地貌景觀。烏蘭哈達火山群的熔巖流主要是結殼熔巖,在流動過程中表面冷卻形成塑性外殼,而內部的熔巖流又不斷擠出形成新的殼體。結殼熔巖經常展現出奇形怪狀的形態,常被形容為熔巖雕塑。結殼熔巖流規模大,巖流前緣多呈扇形展布。巖流邊緣和前緣多見分支,部分巖流形如大河奔流,當地習稱“石河”,有些注入相對低洼地帶,形如湖水,巖流表面光滑,又稱“石湖”,也會因堰塞河流形成火山堰塞湖。上圖中右下角的圓圈狀物體是火山熔巖遇水形成的噴氣錐。

烏蘭哈達火山將成為公路旅行新景觀

圖:烏蘭哈達火山群遙感圖。

圖:火山地質遺跡。

烏蘭哈達火山群形成的枕狀構造規模龐大、形態各異,是重要的火山地質遺跡。

枕狀構造是指熔巖在水下凝結而成,因為熔巖在水中迅速冷卻,所以表層成玻璃質,而在后到的熔巖流來時,先到的熔巖已凝結成球,于是一個包一個相疊在一起。枕間的距離很小,多被相同組分的熔巖或被火山渣狀的物質所充填。巖枕的出現表示當初的噴發活動發生在水下,或是靠近水邊的陸上噴發,熔巖極易從陸上流入水中。烏蘭哈達火山群的枕狀玄武巖規模大,十分壯觀,枕狀體形態各異,多呈長柱形、長橢圓形,橫斷面為圓形、橢圓形,同心圈層狀構造發育,外殼為玻璃質,中心結晶相對較好,并發育放射狀節理。

烏蘭哈達火山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后旗烏蘭哈達蘇木與白音察干鎮之間,東與商都縣毗連,西和當郎忽洞蘇木接壤,火山群涉及面積約400平方公里,都是第四紀晚期火山作用的產物。

第四紀火山活動共分為晚更新世(距今12萬年前)和全新世(距今1萬年)兩期。分布在東南側紅山村和西南側東阿力烏蘇村附近、以火燒山和黑腦包火山為代表的,主要是第四紀晚更新世的裂隙式火山。這種噴發方式也被稱為冰島式,火山的巖漿沿著一條地殼裂隙涌出來,偶有濺落的火山渣會形成帶狀的山包,但并沒有明顯的火山錐,這種噴發方式在國內極為罕見。

進入全新世,這條長約12公里的裂隙上,火山活動轉化為總體受斷裂控制的中心式—斯通博利式噴發,形成了我們所見的3座煉丹爐火山和尖山西部火山鏈。這種火山的巖漿沿中心管道噴發,爆破噴出火山碎屑物,降落形成火山錐,而且火山噴發時間近,火山錐結構完整、體態完美。

在地質學者看來,火山巖漿、火山熔巖等來自地幔或地殼的物質,是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一個重要渠道,白志達老師把它們稱作“超深鉆”、“巖石圈的探針”。烏蘭哈達火山群的典型性與稀有性,更是“具備了成為火山地質教學研究基地的良好條件,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博物館”。

在察哈爾右翼后旗,火山遺跡隨處可見,紐帶一樣的熔巖流上開著大大小小的花朵。這里是烏蘭哈達火山群的中心,已經沒有噴發時波瀾壯闊的景象,但這些遺跡足以給我們帶來豐富的聯想,并時時被旺盛的生命力所震撼。從火山流淌而出的熔巖流規模宏大,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流淌,前緣抵達白音淖一帶,并堰塞三股水等水系形成了一系列堰塞湖。火山堰塞湖位于火山群南緣,宛如一串珍珠鑲嵌在火山周圍。堰塞湖附近植被茂盛,湖中是魚類和水禽聚集的天堂,也是維系當地生態系統的重要保障。

在公路和鐵路邊人工開挖處還能見到成片的柱狀節理群,這些黑色的“柱子”是熔巖流注入相對低洼地帶后,冷凝形成的,柱體呈多邊形,有約2米高。一系列擠壓脊、脹裂谷和塌陷谷的發育是烏蘭哈達火山熔巖流的又一特征。擠壓脊保存完好,形如海浪中的波峰,垂直巖流流向蜿蜒展布,長數百米到千余米。

不是每個人都愛逛博物館,但多數人無法抗拒直觀的“美”。由形態完整的火山錐、蜿蜒的熔巖流、精巧的堰塞湖、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組成的景觀群,配合高原特有的陽光、藍天、白云、綠草,于曠遠中見雄奇。深秋時節,火山群脫去綠裝,煉丹爐的火山巖呈現風化后的暗紅色,錐體上放射狀的裂隙給人熔巖奔涌的錯覺。到冬季,火山口被積雪覆蓋,望之與日本富士山相似。

行政區劃上,烏蘭哈達蘇木屬于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該旗作為北方狩獵部落和游牧民族的棲息地,最遠可追溯至商周時期。雖無法找到對烏蘭哈達火山群的直接歷史記載,但區內的歷史文化遺跡不少,北方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文化意識或可從中一窺。像白音察干鎮東南方向阿貴山上的阿貴廟,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每年夏天都要舉行祭敖包活動和廟會,是區內傳統盛事。

烏蘭哈達火山群沒有阿爾山火山豐繁的森林或鬼斧神工的“天池”,好在草原上平坦的地勢更利于觀賞火山的形態,而且坐擁難得的地理位置。烏蘭哈達蘇木南部處于京津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帶,與冀、蒙、晉交界地區相鄰;北與北方重要陸路口岸二連浩特毗鄰;東部是主要經濟中心京津唐地區和著名牧場錫林郭勒草原;西側是呼—包工業區。

圖:熔巖的柱狀節理。 By 白志達

火山也是大地的“雕刻師”,熔巖流所到之處留下形態各異的熔巖雕塑,柱狀節理和熔巖冢隨處可見。

除了“石河”、“石湖”等熔巖流構造景觀,烏蘭哈達火山群還有熔巖冢、噴氣錐、擠壓脊和柱狀節理等豐富的熔巖“雕塑”。柱狀節理是烏蘭哈達熔巖流構造類型之一,在白音淖以東、后營子以北,公路與鐵路之間發育柱狀節理。柱狀節理是火山爆發時露于地表的巖漿冷凝后形成的柱狀結晶,它的形成需要均勻的物質成分、緩慢的冷卻速度和平靜的環境,公路和鐵路之間熔巖流表面平整,原來是一低緩的洼地,熔漿注入后形成足夠厚的熔巖,滿足了柱狀節理形成的基本條件(上圖)。當熔巖流經沼澤或濕地時,尤其是在熔巖流前緣,熾熱的熔巖使水體汽化,形成局部封閉的增壓區,隨氣體壓力增大,并向上作用使熔巖流表面拱起形成熔巖冢(下圖)。

圖:熔巖冢。 By 白志達

“敖包山”怎么被掏空了?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浮石礦藏極為豐富,是我市一大優勢,應當充分開發和利用。僅后旗烏蘭哈達和卓資縣十八臺兩個火山群的浮石儲量,以每年開采200萬立方米計,也可開采百年以上。特別是烏蘭哈達火山群形成的浮石儲量,足在1億立方米以上……”在題為《開發浮石資源 振興烏市經濟》的文章中,來自當地某建材公司的作者寫道。

浮石是火山爆發后熔巖、礦物與氣泡形成的非常珍貴的多孔形石材。在北煉丹爐邊上,趕著七八十只羊放牧的李老漢告訴我們:“建筑公司的人挖山上的石頭蓋房子,說這種石頭質量好,你看挖成什么樣?現在政府不讓挖了。”我撿起一塊浮石,幾乎感覺不到重量。這些熔巖凝結而成的石頭,形成許多封閉氣體的空洞,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不但浮石多,還開采方便。“只要把覆蓋僅1米左右厚的泥土層剝離,即是原生的浮石。開采后的浮石,有的不經加工,有的只經破碎、篩分,無需用燃料進行二次燒結,即可使用。這些礦區交通條件好,便于浮石外運。運到北京每立方米浮石13.39元,比北京當地用陶粒做混凝土輕骨料便宜11元”,文章最后總結,“浮石確實是我市一種天賜良材,應充分發揮優勢,大力開發利用。”

不僅如此,火山灰也是天然的水泥原料,可以做建筑樓房用的空心磚。古羅馬人能夠修建許多雄偉的建筑,就與使用火山灰作為膠合材料有關。摻有火山灰的水泥,成本較低,比普通水泥輕、抗水性強。利用火山灰材料鋪筑水泥混凝土路面還是一項新技術,其應用被認為“符合當今社會綠色、環保的要求,又可以提高路面整體結構的耐久性”。

當附近人們發現,用磨碎后的火山石混在水泥中蓋房子實在價廉物美時,這里幾萬年的沉寂便被打破了。一鏟下去,火山褪了色的外衣被挑開,劫難開始了。當地蒙古族老人寶音陶克陶說,對山體的挖掘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當時這里建了一座水泥廠,此后一發不可收拾。那些把火山灰運到南方做凈水器濾芯的人發財了,火山灰最高價能賣到一千多元每立方米。草原地面平緩,烏蘭哈達火山群臨近公路,運輸方便,加快了火山被破壞的步伐。

72歲的寶音陶克陶是烏蘭哈達蘇木人,如今住在白音察干鎮。他跟我們說起與火山有關的記憶:小時候,每次去姥姥家都是騎著馬在火山中穿行。那時他并不知道火山這個詞,因為山是敖包的形狀,當地人便叫它“敖包山”,地質學者稱其為“黑腦包火山”。草原上敖包常被用作路標,也是牧人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平安的象征。有用石塊壘起的敖包,也有用土堆的,火山是天然而成的敖包,因此被當地人視為圣山。“我們牧人有拜圣山的習俗,所以每次出門,只要路過敖包山,長輩都會讓我捎帶些祭品祭拜用。”

雖然寶音陶克陶家到姥姥家只有40公里,他卻要走上大半天,因為路上可玩的東西太多了。由于這里草籽多,火山巖適合筑巢,所以山上的百靈鳥很多,山下也有不少水泡子。寶音陶克陶說,那時候路的兩旁水草豐美,植被種類多,一步之內就有二三十種,還有羊特別喜歡吃的臭蔥,這是這兒羊肉好吃的重要原因。

圖:火口錐。 By 趙利山

火山中的“火山”,“中煉丹爐”的火山錐是復式錐,經過多期造錐噴發而形成。

在烏蘭哈達火山群中,“中煉丹爐”火山的形態最清晰,火山錐體最完整,是保存最好的一座火山。火山錐體是一座復式錐,由早期發生較強爆破,噴出火山碎屑物而降落形成火山降落錐,以及晚期巖漿壓力降低,熔巖上涌而形成的濺落錐構成。圖中沙土覆蓋的小口被地質學者稱為火口錐,是火山活動晚期熔巖噴濺或侵出的小錐體,它的出現標志著火山爆發已經進入晚期。

在察哈爾右翼中旗,罕見的大規模夏威夷式火山被發現

圖:黃花溝火山群遙感圖。

圖:草原上隨處可見的火山浮石。 By 趙利山

雖沒有明顯的火山錐,但黃花溝的夏威夷式火山也是火山家族的成員。

由白音察干鎮往西南方行駛八十多公里,在輝騰錫勒草原最西端的黃花溝里有一片大小不等的海子,此地屬于察哈爾右翼中旗。這片被攝影師無意發現的景觀,后經地質學者考察后認定為火山,沿著地面裂隙斷斷續續分布著的海子,其實是火山口,到了雨季,這些火山口便蓄水成為大小不等的海子。雖然看不到明顯的火山錐,但它們其實是火山家族中的夏威夷式火山。上圖是火山浮石,在草原上隨處可見。

由白音察干鎮往西南方行駛八十多公里,我們來到輝騰錫勒草原最西端的黃花溝,此地屬于察哈爾右翼中旗。2012年8月,攝影師楊孝在此航拍湖泊、花崗巖和風車,偶然撞見了枕狀構造(火山噴溢巖漿在水下環境中快速冷卻凝結而成)和浮石——這些是火山地貌的重要標志。白志達教授得知此事后,帶著博士生和內蒙古地礦局的專家進入黃花溝考察,發現沿著地面裂隙分布著斷斷續續的寬淺火山口,到了雨季,這些火山口蓄水成為大小不等的海子,這是夏威夷式噴發火山遺跡的特征。

夏威夷式的火山噴發,與斯通博利式的粗獷爆炸完全不同,它是沉穩、和緩甚至優雅的。爆發時,山頂火山口和山腰裂隙常常溢出大量的玄武質熔巖流。噴發初期的氣體釋放量較大,由逸出氣體推動的熔巖到達地表時會形成寧靜的熔巖噴泉。隨著熔巖流盡,火山口塌陷成圓口子,由于低于地面,容易積水成湖,即形成所謂的“地池”——相對成于山頂、有明顯錐體的“天池”而言。

黃花溝是典型的高山草原地形,氣候多變,有云就有雨。它在輝騰錫勒草原的最西端,是一道蜿蜒的山谷,因滿溝開滿黃花而得名。由于雨水充沛,有“99個海子”之美稱,草原上海子串連的靈動景象令人神往。

面對地圖,內蒙古火山帶由北向南一溜排列:從大興安嶺北段的諾敏河火山群、中段的阿爾山—柴河火山群,到錫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再到內蒙古高原南緣的烏蘭哈達火山群。地質學家們把烏蘭哈達蘇木和黃花溝的火山群統稱為“察哈爾火山群”,它們都是第四紀火山作用的產物,這讓內蒙古東部火山群的南至點延伸至察哈爾右翼中旗。

我們在黃花溝轉了一天,試圖找到那條串起最多海子的裂隙,但踏上連片浮石的火山口,有點失望:沒有水。“以前有,我爺爺那時候,水漫上來都成湖了。”在旁邊民俗村工作的巴特爾告訴我們,“這幾年旱得厲害,去年就沒水了。”

這才意識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正是“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這片東部農耕區與西部草原牧區相連接的半干旱生態過渡帶,是國家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點。數據表明,在烏蘭察布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只達蒸發量的1/6至1/7,長冬、嚴寒、多旱是氣候的主要特點,近50年內蒙古地區降雨量年際變化大,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暖而干的氣候特征越發明顯。水資源短缺,再加上人口劇增和過度墾牧,導致烏蘭察布的林草植被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圖:夏威夷式火山,山頂積水的“天池”。

當地村民口中的“泡子”其實是新近發現的夏威夷式火山,規模如此壯觀實屬罕見。

夏威夷式火山是按火山噴發形式命名的火山,它噴發的方式與斯通博利式的粗獷爆炸完全不同,它是沉穩、和緩甚至優雅的。爆發時,山頂火山口和山腰裂隙常常溢出大量的玄武質熔巖流。噴發初期的氣體釋放量較大,由逸出氣體推動的熔巖到達地表時會形成寧靜的熔巖噴泉。隨著熔巖流盡,火山口塌陷成圓口子,由于低于地面,容易積水成湖,即形成所謂“地池”——相對成于山頂、有明顯錐體的“天池”而言。

阿爾山火山大都坐落在大興安嶺山巒或溝壑中,火山口上積水便成了“天池”,而察哈爾火山群地處平緩的草原,火山錐裸露,火山口都是干干的。再有,阿爾山火山上覆蓋了高大植物,隱蔽性好,所以破壞程度比較小。而袒露是草原火山的主要特征,這也是它被破壞的重要原因。

火山掏空了,“地池”旱透了,這是探訪察哈爾火山群的意外答案。火山地質公園是一定會建起的——伴隨大量圍欄與修補。當北京、河北、山西的人們驅車來到最近的草原火山群,他們不會想到,挺立萬年的火山景觀差點撐不過下個萬年。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企業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相關旅游攻略
推薦旅游攻略
點擊排行

(c)2021 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林县| 红桥区| 乐陵市| 成安县| 潜山县| 苗栗县| 松滋市| 亚东县| 阜南县| 砚山县| 依兰县| 陇西县| 华坪县| 肥城市| 荆州市| 滦南县| 栖霞市| 新竹县| 美姑县| 保山市| 雷州市| 冕宁县| 石首市| 伊春市| 永胜县| 梁平县| 乌兰浩特市| 庄河市| 滨海县| 云南省| 辰溪县| 鄂伦春自治旗| 井冈山市| 大名县| 青阳县| 昌吉市| 万宁市| 南平市| 湘乡市| 广灵县|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