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宠》作者:时衿,一个色的导航,视频免费视频,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不卡

度假趣

掃一掃關注

華北何以輝煌?又何以衰落?

   2021-09-17 470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們都知道一個最簡單的力學概念
重心
它意味著各個方向的重力平衡
合適的重心位置可以讓不倒翁始終站立
可以讓起重機避免側翻、可以讓飛機平穩飛行
所以重心在哪非常關鍵
而找到物體重心的最簡便方法便是
用一根細繩把它懸吊起來
(先在A點懸吊物體,得到直線AB。再換到D點懸吊得到直線CD。AB和CD的交點O,即為重心)

現在我們把懸吊的物體換成中國的版圖
再把版圖上各個點的質量換成各個地方的經濟實力
于是我們就找到了中國東西南北經濟力量的平衡點
經濟重心(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地理學概念
有經濟地理學家據此繪制出了
近年來中國經濟重心的變遷軌跡圖
從圖中我看到它先是急劇南移
然后停留在河南省南部的淮濱縣
它意味著南方快速領先、北方相對衰落
中國的經濟版圖南重北輕
這就是改革開放30年多年的經濟態勢
(圖中重心南移表明南方經濟的強勢,西移表明西部經濟的追趕;北方衰落為相對而言,并非絕對衰落。)

圖片源自《1984-2013年中國經濟重心、人口重心軌跡演變及機制探討》,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地理學副教授白雪

如果我們把時間尺度拉得更長
便會發現南重北輕的經濟態勢已經持續上千年
唐朝以降歷朝歷代都曾試圖改變這種經濟不平衡的局面
然而大勢湯湯
無論文宋武元、富明強清皆無能為力
(語出自明代王樵著《尚書日記》)

“自唐以來,江淮之田號為天下最,漕餉皆仰給東南矣”
北方究竟怎么了?
難道它的衰落真的無法改變嗎?
今天我們以北方最為核心的華北地區為例
嘗試從中找出答案
(華北地區省域范圍圖,華北有多種劃分方式,本文依據趙濟主編《新編中國自然地理》)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
華北究竟是一塊什么樣的地方?
為什么在中國歷史早期它可以率先崛起?
中國最專業的地理學雜志《中國國家地理》
為解答這個問題曾客串了一回風水大師
他們將中國地形圖旋轉后發現
秦嶺,甚至更遠的昆侖山、天山構成一條龐大的龍脈
一條大河黃河經龍脈蜿蜒而下
“左青龍”太行山、“右白虎”大別山護衛兩側
泰山作為案山屹立前方
中間則是吉地華北平原
我們熟視無睹的華北居然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
(華北地形與中國風水標準模式對照圖,點擊放大查看。)

圖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制圖蔡博峰

龍脈
秦嶺主體貫穿陜西南部
向西延伸至甘肅境內的白石山
向東則囊括河南省的伏牛山
綿延長達1600公里、范圍廣大
是中國天然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參見《秦嶺淮河有什么特別?為何能分割中國?》)
(航拍秦嶺光頭山云海,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攝影師微博賬號@電飯鍋航拍

從秦嶺發源的渭河與北部黃土高原流出的涇河等河流
共同沖積出八百里秦川
關中平原
它東西長約350公里
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
自古水源豐沛、灌溉發達
形成了古代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
戰國時期蘇秦曾向秦惠王稱頌關中

“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積多饒”
“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這是“天府之國”首次出現在中國史籍中
關中擁有這個名號長達1000年
直到唐代中期才被四川奪走
(渭河神曲及兩岸農田。)

攝影師圖蟲賬號@雷定邦

龍脈秦嶺與其它山地
形成了一個四面圍合的天然屏障
再加上關中平原的經濟優勢
使得這里長期成為中國最強盛的大一統王朝的龍興之地
包括秦、漢、唐
從目前留存的唐代大明宮宮殿群遺址
便可以看出當年關中的輝煌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群之一
占地面積相當于北京明清故宮的4.5倍
(唐代大明宮遺址航拍。)

攝影師微博@飛行總動員航空

大河
從關中平原東部南下的黃河
在岸邊形成了大面積的湖泊濕地
萬頃蘆蕩、千眼神泉、百種珍禽、十里荷塘
有如江南風光
(陜西洽川濕地。)

圖片源自陜西省商務廳

接著它流入河南境內
一南一北兩座大山王屋山與崤山擋住它的去路
經過數十萬年的對抗
黃河切穿今天濟源黃河三峽之一的八里胡同峽
形成了壯觀的峽谷
(濟源黃河三峽。)

圖片源自黃河三峽官網

當它沖出峽谷
在無遮無攔的大地上肆意奔騰
與海河、灤河、淮河等河流一道
沖積形成了中國第二大平原
華北平原
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
相當于8個關中平原
廣袤的平原地形平坦
氣候、水源、土壤都恰到好處
相對于司馬遷筆下“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南方
它更加適宜耕作技術相對簡陋的古代先民
因此這里形成了中國早期最發達的農牧業
據公元2年漢朝官方的統計
當時全國人口共計5959萬
而華北平原就養活了近3000萬人
(洛陽市宜陽縣三鄉鎮航拍的麥田。)

攝影師@田義偉

左青龍
巍巍八百里太行聳立在華北平原的左手
它平均海拔在1500米-2000米之間
從華北平原北部拔地而起
高差巨大、氣勢宏偉
不少地段的斷層巖壁高達1000米
有如一條巨龍騰出云海
(參見《如果太行山沒有烽火……》)

高大的山體攔截了充滿水汽的東部季風
在華北平原北部形成許多河流
古人逐水而居
在太行山腳下制造出一條古都大走廊
從商周到東漢的1800年間
居然有多達110個古國在此建都
包括安陽、燕下都、靈壽故城、邯鄲、邢都、鄴城等等
(太行山東麓古都分布圖,從東向西視角。)

圖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

河流還在平原低地積水成洼
據《水經注》記載僅河北平原就有大型洼淀湖泊45個
例如古代天津附近的一個洼淀
其規模便不亞于今天的白洋淀

“ 其澤野有九十九淀, 枝流條分, 往往徑通”
甚至呈現出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象

“ 周回三十里, 莞蒲菱芡, 靡所不生”
而當年的白洋淀
甚至因為北宋時人為引流入淀
面積夸張地達到2.5萬平方公里
相當于5個青海湖
這樣的面積維持了長達100年時間
(上述數據源自《海河流域水環境的歷史演變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研究》,作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周魁一等)

如此發達的水資源
使得古代的華北平原曾有大片的水稻種植
面積可達數十萬畝乃至數百萬畝
生產規模相當可觀
(上述數據源自《中古華北水資源狀況的初步考察》,作者南開大學王利華;下圖為今日天津的水稻田)

右白虎
華北平原右手的桐柏山、大別山接連拔地而起
主要山峰海拔在1500米左右
在南部形成一道“白虎護衛”
它也是長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
(羅田九資河的大別山。)

攝影師圖蟲賬號@金牛影像

山上與山下平原均生長著茂密的森林
遮天蔽日、郁郁蔥蔥
可以為古人提供充足的木材資源
(河南南陽唐河縣的欒樹林。)

攝影師@宋佳音

桐柏山、大別山又與河南西部的伏牛山
以及北部的黃河合圍
構成華北平原的南半部區域
這里也是華北平原最濕潤的地方
從兩側山地中發源的河流
形成了密集的水網
據《水經注》記載
僅古代豫西地區大小河流就不少于170條
其中最為知名者為洛水
傳說中國遠古神話中的女神洛神
迷戀洛水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
曹植作《洛神賦》虛構了自己與洛神的相會
這樣大膽、浪漫的作品與今日華北的氣象大相徑庭
也許是因為那時華北的多水造就了詩人的溫婉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洛水最終在河南鞏縣附近匯入黃河
兩條河流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河洛”
它以洛陽為中心
是古代華北平原環境最宜居、物產最豐富的地方
古代夏人即在此生活
因此這里也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自夏開始共有13個正統朝代在洛陽建都
建都史長達1500年
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政權數量最多、時間最久的都城
(根據《洛陽伽藍記》復原的北魏洛陽城,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城市)

除了天然河道
古人還在這里大量開鑿運河
最值的一提的是汴河
它前身是戰國時期開鑿的鴻溝
可以連接黃河與淮河水系
汴河漕運發達
在唐代就有了非常高的評價
(出自唐代李敬芳《汴河直進船》)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到了北宋
東京汴梁依靠汴河航運
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
它也是華北平原南部歷史上最后一個超級大都市

《清明上河圖》中繁忙的汴河

案山
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
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
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
黃河曾分別從它的西南與西北兩側繞行
它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
對沒有海拔概念的古人造成直觀的視覺沖擊
因此歷代帝王將都“封禪泰山”作為“天命”的正統象征
加之無數文人墨客的推動
泰山更是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山

攝影師圖蟲賬號@泰山蛐蛐

在這座精神之山的腳下
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
孔子
他的學說成為影響中國人最久遠、最深刻的思想體系
甚至很早就傳播到了歐洲
(1687年巴黎印制的介紹孔子的圖書,作者Prospero Intorcetta、Philippe Couplet)

有高山、有大河、有平原
有優美的環境、有豐富的物產、有發達的文化
這就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華北
風水寶地的故事持續了數千年
之后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中看到的便是
西晉永嘉之亂、唐末安史之亂、南宋靖康之難
使得華北十室九空、人口大量南遷
華北的衰落開始了
然而江南的戰亂并不見得比華北少多少
關鍵是每次戰亂結束
江南可以快速恢復,甚至取得更大的經濟成就
而華北卻在戰亂結束后的承平年代依然步履蹣跚
所以戰亂真的是華北衰落的根本原因嗎?
(昔日繁華的南宋臨安城經歷多次兵災,僅余這些殘磚斷瓦)

事實并非如此
自然環境的破壞
使得華北的經濟承載力大幅下降
昔日風水寶地風光不再
才是華北衰落、并且難以恢復的關鍵所在
當華北的大規模開發經歷數千年
自然環境的變化終于從量變發展到質變
首先
森林植被面積的大規模減少
據歷史學家程民生先生的研究
關中平原、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天然森林
在隋唐時便已然消失
甚至影響到京師長安的木炭燃料供應
(《新唐書》卷167《裴延齡傳》)

“關中近山無巨材,求諸嵐(今山西)、勝(今內蒙)間”
森林植被消失的直接后果是
河南滑縣在唐朝時就變為“萬沙無寸木”
而金代淮河至山東泗水之間的自然植被
更是慘不忍睹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163《親征錄》;沒有樹木,鳥鵲不得不在平地筑巢)

“彌望無寸木,(以致)鵲巢平地”
其次
失去森林植被后
山地喪失了涵養水份的功能
不但雨季山洪頻繁、摧毀依山而建的城鎮
更造成大量的河流、湖泊干涸
這點在今日的河北平原表現最為明顯
曾經奔流的諸多河流完全從地表消失
僅余的少數河流則時常干涸斷流
(這樣干旱的河道與大橋是河北的常見景觀,拍攝于滹沱河。)

攝影師@原平游民

連華北明珠白洋淀也曾數次面臨干淀威脅
不得不從黃河遠距離調水維持生態
(即將入淀的黃河水,圖片源自河北青年報報道。)

攝影師@陳建宇

第三
黃土高原的人類活動致使水土流失加劇
黃河的泥沙量愈來愈多
由利大于害轉為害大于利
歷史上黃河大改道高達26次
殷商古都安陽因為黃河改道、土地鹽堿化而徹底衰落
《宋史·河渠志》開篇第一句話便是

“黃河自昔為中國患”
從宋代開始黃河泛濫頻繁
黃河下游地區屢遭清洗
河南開封曾長期流傳著這樣的話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
后經考古發掘
人們發現開封地下居然疊埋著6座被黃河泥沙吞沒的城池
分別是距地表12-14米深的戰國魏都大梁城
距地表10-12米深的唐代汴州城
距地表8-10米深的北宋東京城
距地表6米深的金代汴京城
距地表5-6米深的明代開封城
距地表3米深的清代開封城
(開封龍亭、明代周王府、宋皇宮疊壓圖)

第四
自然環境的惡化使得人類生存困難
華北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遠遜于江南
據程民生教授統計
從明洪武四年(1371)到萬歷四十四年(1616)的245年間
共產生狀元、榜眼、探花、會元244人
其中南方有215人,占總數的88%
北方僅有29人,占總數的12%
比例懸殊至此
而思想開放程度的下降則更為可怕
當江南已經擁有發達的手工業、商業時
明代河南官員卻一針見血指出北方的弊病
(明清時期的山西晉商雖名揚天下,但只是個別的情況,多數“山西之民,別無他業,惟資田畝”;下面之語出自明代馬文升《端肅奏議》)

“北方之民,別無恒產,止是種田”
以上才是華北衰落的根源
今日的華北雖然誕生了京津兩個超級都市
卻未能根本扭轉華北生態惡化的趨勢
偌大的華北
居然找不到一條干凈的河
居然沒有一個城市不缺水
居然沒有一個地方不被霧霾侵擾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
曾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預言

“30年后,古老而美麗的華北平原將會消失”
華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必須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模式
從根本上改變華北的生態
才能扭轉華北衰落的趨勢
這才是華北的千年大計
這才是今日國家推出雄安新區的歷史使命
而那首艾青的詩正不斷在我耳邊響起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企業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相關旅游攻略
推薦旅游攻略
點擊排行

(c)2021 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葫芦岛市| 吴川市| 同江市| 右玉县| 杨浦区| 怀集县| 青浦区| 黑山县| 绍兴县| 习水县| 山阴县| 同仁县| 行唐县| 兴海县| 凌云县| 云龙县| 榆林市| 西昌市| 赤壁市| 新蔡县| 吐鲁番市| 平乡县| 阿拉善右旗| 寿光市| 襄城县| 洛宁县| 辽源市| 塘沽区| 疏勒县| 彰化县| 綦江县| 莒南县| 襄垣县| 福贡县| 晋江市| 新竹县| 郧西县| 海伦市| 潞西市| 巴林右旗|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