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為全域旅游發展帶了品質化、差異化的旅游供給。近年來,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與文化體育局秉持“原生態+現代化”理念,積極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融合新業態,提供了更多精細化、差異化的旅游產品,海洋游、文體游、購物游、鄉村游、醫養游等新業態產品“百花齊放”,助力平潭全域旅游邁上新臺階,“兩岸間·大海邊·游島玩海平潭藍”品牌打得更響了。
俯瞰68海里景區
政策助力國際旅游島高質量發展
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平潭考察時指出:“平潭面臨的機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旅游是平潭最大資源,一定要好好保護,建設國際旅游島”。2016年8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平潭由此開啟了創建國際旅游島的征程。經過5年踏石成道的開創,平潭島日漸變新變美,國際旅游島第一階段任務基本完成。為了進一步促進平潭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對外發布了《關于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關于鼓勵扶持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與文化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實驗區旅游業快速發展,主要旅游經濟指標連續多年增長率位居全省前列。為了進一步加強旅游資源整合、創新旅游發展方式、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提升龍頭企業質量,在全面梳理近年來平潭旅游業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經過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出臺了《意見》和《措施》。”《意見》提出,要把平潭打造成國際知名的海島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規模超過1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150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4%左右,群眾的旅游體驗感、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意見》主要圍繞優格局、造項目、育業態、強主體、促消費、國際化、嵐臺合、強保障8個方面,提出35條實施措施。《措施》在原有旅游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提升,著重突出高端化、普惠化、特色化3個方面。一是高端化,對打造國際、國家精品旅游產業的給予重獎,對獲評首家五星級酒店、國家5A級旅游景區給予超過10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二是普惠化,對獎補對象不設限,區內區外的旅游企業只要符合相應標準,即可申請獎勵支持。三是特色化,對旅游新興業態如旅拍、研學游給予支持,并立足于平潭對臺先行先試地位,突出對臺旅游產業扶持。《措施》共分7個章節、34條。
文旅融合豐富旅游新業態
漫步在平潭68海里景區,放眼望去,這里怪石嶙峋、海灣曲折,石灘風景蔚為壯觀。一條紅色的游步道,串聯起猴研島的山、海、石風光,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領略漁港風情,還可以住漁村石厝,享受海島休閑時光。68海里景區位于平潭澳前鎮東澳村,距臺灣新竹僅68海里,是祖國大陸距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這里保留了兩岸共同的信仰文化與民俗風情。近年來,該景區以“觀海賞巖、遐想發呆、品鮮追淚、情懷兩岸”為主題,先后打造猴研三島、中心漁港68集市、漁人碼頭彩繪街、望臺吃貨街和臺灣情境街等,推出了海會寺觀景平臺、彩虹步道、花海世界等多處景點,以點、線、面的規劃結構共建兩岸民俗風情共融、人文風貌同脈的特色漁港小鎮。今年五一期間,68海里景區4天時間共接待游客15.6萬人次,是去年十一期間8天游客人數的3倍,是2019年五一期間游客人數的7倍。68海里景區成為游客來平潭旅游的熱門打卡地。平潭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南島語族文化、殼丘頭遺址、海壇海峽水下遺址、石頭厝傳統村落、非遺以及博物館等文化資源優勢。如何把這些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平潭旅游發展優勢,成為平潭文旅人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南島語族文化是平潭島海洋文明的起源,7000年海島文明生動演繹了人與海洋的互動實踐,留下以殼丘頭文化為代表的史前貝丘文化、耕海牧漁的海漁文化、經世致用的海絲文化、羈絆深厚的兩岸文化和抗敵御侮的海防文化等。為此,平潭著力規劃建設殼丘頭遺址公園,啟動建設南島語族博物館和祭壇,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推出考古體驗教程,打造“考古體驗+研學旅行”的創新模式,推動考古、研學、教育、旅游融合發展,擦亮這一古老文化IP的同時,為全域旅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與文化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為了做好在保護中開發、在保護中利用,平潭還圍繞石頭厝文化、奇巖怪石傳說故事、海防建筑文化、傳統造船工藝、石滬漁捕文化、兩岸城隍信仰、兩岸海神信仰等海洋特色文化資源,積極開展專項調查、非遺名錄申報和學術研究,開展文化保護五大工程,打造承載“平潭記憶”的“城市文化客廳”,著力構建區級有展示中心、片區有展示體驗館,街道(鄉鎮)有傳習所的三級非遺展陳網絡,推動平潭非遺保護事業發展與文化和旅游產品迭代升級,讓全域旅游產品更接地氣。
“旅游+”完善旅游產業鏈條
平潭石厝資源“獨特”、海絲文脈“深長”、海防文化“突出”、海洋文化“鮮明”。為此,平潭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積極培育“旅游+”新業態,打造了一批旅游打卡地,助力平潭構建產業聯動、要素互通的旅游產業大格局。近年來,平潭聚焦“旅游+”,深入推進旅游與影視、康養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旅游與影視產業融合,著力打造竹嶼灣影視基地,引進一批影視文化企業,促進影視產品孵化、策劃、拍攝、制作、發行為一體的影視產業集聚,引進一批影視劇目、綜藝節目在平潭取景、拍攝,將線上流量導入線下,帶動旅游消費;推動旅游與農業融合,因地制宜打造集生態觀光、農漁體驗和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漁體驗基地;推動旅游與康養產業融合,以平潭中醫藥資源為基礎,積極招商引資,推進康養度假基地建設,推動“醫養體游”融合發展。2020年,平潭紅衛村、68文旅小鎮入選省級養生旅游基地,平潭北部生態廊道被認定為省級體育旅游休閑基地。此外,平潭還依托資源優勢,催生了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南島語族研究基地,推出了紅色文化游、鄉村漫步游、嵐島往事游、海島石厝游、兩岸研學游等一批網紅產品,旅游文化康體等特色產業加快成型,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休閑體驗。平潭在石牌洋、仙人井、北港文創村等原有熱點打卡地的基礎上,推出了長江澳風車田、北部生態廊道,構成包含風車、沙灘、玻璃棧道、海景的濱海山地旅游觀光道,吸引了大批“追風者”;象鼻灣天然沙堤文藝范十足,抖音短視頻的點擊量超過千萬次;今年4月以來,平潭“藍眼淚”屢屢登上微博、抖音等平臺熱搜,成為平潭旅游的“網紅”熱點,大量“追淚客”結伴自駕來嵐,“追淚”客流再攀高峰。如今,平潭旅游打卡地從原來的星星點點不斷延伸覆蓋,成為平潭全域旅游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夜游經濟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
華燈初上,龍王頭國家海洋公園流光溢彩,人潮涌動。這里不僅有璀璨的霓虹燈光秀,以及動感十足的音樂和舞蹈表演,還有那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一批網紅在這里做線上直播。“為了招徠游客,公園推出了燈光秀、露天酒吧和動感音樂,吸引了美食店等一批商鋪入駐,不斷為游客提供更多夜游選擇,公園每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萬人次,為嵐島全域旅游增添了煙火氣。”龍王頭國家海洋公園相關負責人表示。龍王頭公園的夜經濟是平潭夜游經濟建設的一個縮影和亮點。近年來,平潭積極打造夜游經濟,推出了康德臺灣夜市、龍鳳路海鮮美食街、潭人文娛美食街、海壇古城夜游街、北港文創夜游街等夜游經濟集聚區,吸引周邊住宿的游客消費,包含旅游紀念品售賣、旅游餐飲、旅游娛樂等相關業態,不斷推動旅游消費。此外,平潭還著力創新夜游產品,由舞蹈家楊麗萍導演的舞臺劇《平潭映象》,以平潭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海島風光為基底,融合了鼓樂、閩腔、藤牌操、舞龍舞獅、媽祖信仰等民俗文化元素,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洋文化畫卷,得到游客的頻頻點贊。自2018年1月在福州首演以來,《平潭映象》共巡演109場次,總計14.6萬余人次觀演,覆蓋城市人群超1.5億人次,成為平潭文旅深度融合、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城市文化地標的典范。《平潭映象》還將落地平潭國際演藝中心駐場演出,豐富平潭夜間文化旅游產品,打響平潭特色旅游品牌,助力平潭全域旅游發展。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與文化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是《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批復5周年,交匯著歷史與未來,迎接著機遇與挑戰。下一步,平潭將著重突出“非遺”“紅色文化”“海防文化”“海洋文化”“漁耕文化”等本土和兩岸元素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培育,進一步豐富新業態旅游產品,為平潭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提供有力的內容支撐,全面推動國際旅游島第二階段開發建設。
(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與文化體育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