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甘肅省嘉峪關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壯觀、保存程度最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近年來,嘉峪關市將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城市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充分依托以嘉峪關為代表的文物資源,開發建設了以關城為主體的文物旅游景區,助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及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更好地保護嘉峪關文物景區,嘉峪關市于2010年成立市文物局,2016年成立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和嘉峪關大景區管理委員會。2012年至2016年,嘉峪關市爭取中央專項資金2.678億元,實施了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堅持“最小程度干預、維護文物原貌”原則,根治了危及長城本體安全的病害問題,有效對長城真實性、完整性進行全面保護。
與此同時,嘉峪關市積極采用科技手段提升保護水平。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啟動了“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工程深化設計方案”項目,重點從監測數據的分析展示利用及監測預警系統提升建設方面,進一步提升世界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管理水平,有效防范遺產保護風險,實現遺產保護管理措施規范化、精細化。
“近幾年,我們從嘉峪關長城保護工作實際出發,積極轉變長城保護理念,從五方面探索嘉峪關長城保護工作的新模式。如利用高精度科技設備開展長城的遺產監測工作,創建風險監測—綜合預報—提前預警—即時處理的遺產保護管理工作模式;深入研究長城文化價值和長城精神,講好長城故事,弘揚長城精神;面向全社會公開招募長城保護志愿者,鼓勵社會公眾力量參與長城保護工作等。”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介紹。
隨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效實施,嘉峪關逐漸成為中外游客尋夢絲綢之路、踏訪長城文明的旅游目的地。
在嘉峪關關城內,頒發通關文書儀式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項目。一位身穿古代服飾的“關長”根據每位游客住址的古時稱謂書寫通關文書,還會向游客講述這些地名的來歷,受到游客青睞。
“在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前提下,我們打造了一批旅游體驗類項目,如游客騎著駱駝在關城外體驗大漠戈壁的荒涼以及出關儀式表演等。同時,修建了長城博物館,完善天下第一墩、懸壁長城等景點的基礎設施,為游客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嘉峪關文化旅游集團總經理張東生說。
嘉峪關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淑敏介紹,近年來,該市一直以嘉峪關關城為核心,將嘉峪關市作為一個景區來打造,以長城文化為脈絡,建設了一批新的文化和旅游項目,打造了“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金字招牌和“萬里長城絲綢路,歡樂旅游嘉峪關”旅游城市品牌和相關產品體系。
如今,嘉峪關市圍繞構建文旅商體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投資近百億元打造以嘉峪關關城景區為核心的方特絲路神畫、峪泉古街、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公園等重大文化和旅游項目,推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國家級關城歷史文化園區、新城草湖國家濕地公園、討賴河大峽谷省級地質公園等多種類型的文化和旅游產業園區,形成以文物古跡游為龍頭,現代工業游、生態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于一體的旅游發展新格局。
為讓長城不單單是一座建筑,而是“活著的”“可觸摸的”歷史,嘉峪關市不斷豐富旅游業態,促進世界文化遺產活化利用。6月28日,邊塞史詩劇《天下雄關》在嘉峪關市關城里景區首演。該劇以張騫、霍去病、玄奘等絲路先賢和英雄故事為題材,展現嘉峪關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受到游客青睞。
此外,嘉峪關市積極推進研學旅游發展,傳承長城文化。今年4月,嘉峪關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和酒泉市的文化和旅游、教育、共青團等部門簽訂了《加快推動河西走廊研學旅游聯動發展框架協議》。目前,嘉峪關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以長城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游產品,如“嘉峪關長城防線”“方特絲路神話研學產品”“我在嘉峪關修長城”“鋼鐵是這樣煉成的”等。“下一步,我們計劃打造主題研學基地,與知名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開發集知識科普、體驗考察、勵志拓展等于一體的研學產品。”趙淑敏說。